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 被引量:58
1
作者 朱凤瀚 韩巍 陈侃理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3,1,共9页
2010年,北京大学受捐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秦简牍,结合室内发掘清理情况和文字内容,可复原为竹简10卷、木简2卷以及零散竹木牍和木觚等,共794枚。这批简牍的抄写年代大约在秦始皇时期,可能出自江汉平原地区的墓葬。简牍以书籍类文... 2010年,北京大学受捐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秦简牍,结合室内发掘清理情况和文字内容,可复原为竹简10卷、木简2卷以及零散竹木牍和木觚等,共794枚。这批简牍的抄写年代大约在秦始皇时期,可能出自江汉平原地区的墓葬。简牍以书籍类文献为主,内容涉及秦代政治、地理、社会经济、文学、数学、医学、立法、方术、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内涵之丰富在出土秦简中实属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简牍 整理研究 2010年 课题小组 彩色照片 基金会
原文传递
白音罕山辽代韩氏家族墓地发掘报告 被引量:46
2
作者 塔拉 马凤磊 +1 位作者 张亚强 王青煜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2年第2期19-42,共24页
1994年,巴林左旗白音勿拉苏木依斯力格嘎查的一牧民在附近山脚下洪沟中发现韩德威墓志一方.
关键词 发掘报告 族墓地 1995年 辽代 1994年 巴林左旗 文物部门 公安机关 墓志铭 发现 古墓 当地 志文 合葬 盗墓
下载PDF
秦至汉初(前246至前104)历法研究——以出土历简为中心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忠林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9,共53页
秦至汉初的历法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近年来大量出土的历简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史料支持。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共考得朔干支305条,日干支40条,气干支7条,然后以历简为中心对上述历朔资料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即可得到一个时人实... 秦至汉初的历法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近年来大量出土的历简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史料支持。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共考得朔干支305条,日干支40条,气干支7条,然后以历简为中心对上述历朔资料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即可得到一个时人实际行用的历表。以历日密集的三组历简为基础,按照四分术推步原则,合理划分了秦至汉太初改历前不同历法的行用时段,并结合文献,详细讨论了秦至汉初历法的岁实与朔策、历元、岁首建正和置闰规则,由此给出了秦至汉初朔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 历法 太初改历 朔闰表
原文传递
洛阳新出土《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及幢记》石幢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6
4
作者 罗炤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0-42,48,共14页
2006年5月,洛阳出土一件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一位中亚移民在其母亲坟墓前建立的石经幢。幢体八面,第一至四面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第五至八面刻《经幢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是唐朝景教大师景净所造的伪经,是一部中国化的... 2006年5月,洛阳出土一件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一位中亚移民在其母亲坟墓前建立的石经幢。幢体八面,第一至四面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第五至八面刻《经幢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是唐朝景教大师景净所造的伪经,是一部中国化的基督教神学本体论的论文。《经幢记》记载了洛阳大秦寺及其前三位领导者的名字和俗姓:法和玄应与玄庆俗姓“米”,说明他们来自米国;志通俗姓“康”,应来自康国。康国与米国相邻,均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古城撒马尔罕附近。从现有的资料看,唐朝所有的景教徒都是来自波斯和中亚的胡人,没有汉人信仰景教的确切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教 出土 洛阳 《西域研究》 学术界 石刻
原文传递
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公文制度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治国 《中国历史文物》 2007年第1期61-69,共9页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随之出现的行政管理手段的变化使公文的数量大幅增加,公文的应用也更加普遍,成为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最主要载体。从里耶秦简和睡虎地秦简来看,秦时公文的分类详细、用语固定,不但设立了传送公...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随之出现的行政管理手段的变化使公文的数量大幅增加,公文的应用也更加普遍,成为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最主要载体。从里耶秦简和睡虎地秦简来看,秦时公文的分类详细、用语固定,不但设立了传送公文的专职机构——邮,为保障文书安全与准时的递达,还制订了规范文书传送的法律——《行书律》,并设有专门保管往来文书的机构——书府,说明秦的公文制度已经非常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耶 简牍 公文
原文传递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室内发掘清理简报 被引量:15
6
作者 常怀颖 王恺 +2 位作者 张琼 王寅娟 胡东波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44,共13页
2010年,北京大学受捐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秦简牍。同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对这批秦简牍进行了室内发掘清理与保护工作。共清理出竹简751枚、竹牍4枚、木简21枚、木牍4枚、木觚1枚、木骰1枚,为传统田野发掘原理运用于简牍室内发掘... 2010年,北京大学受捐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秦简牍。同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对这批秦简牍进行了室内发掘清理与保护工作。共清理出竹简751枚、竹牍4枚、木简21枚、木牍4枚、木觚1枚、木骰1枚,为传统田野发掘原理运用于简牍室内发掘以及简牍类遗存的科技检测等积累了经验,了解了秦竹简的编卷方式,对研究竹简简序、文辞连缀具有重要意义。简牍保存完好,组合较完整,为通过遗物组合关系了解所有者的知识背景、等级身份等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理简报 北京大学 发掘 室内 简牍 2010年 出土文献
原文传递
论秦徭役制中的几个法定概念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金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33,共8页
秦的"更"役与"正"役,其内容、性质与起役之龄皆有别。凡单言"更"或"更"卒者,尽皆指为月更之役卒。一年一度的月更之役,称为"更"役,应"更"役者,在习惯上可以称为"更&q... 秦的"更"役与"正"役,其内容、性质与起役之龄皆有别。凡单言"更"或"更"卒者,尽皆指为月更之役卒。一年一度的月更之役,称为"更"役,应"更"役者,在习惯上可以称为"更"卒。"正"与"正"卒之称既有别而又相一。凡按律应从事军戍之役者,则通称之为"正",此为着重就其在役之龄方面而言之;凡正在从事军戍之现役者,则可通称之为"正卒"。此二义又实相联为一事,只是其中言各有所侧重而已。然"更"卒与"正"卒,并非两类人之别,而是同一个人应为国家所尽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徭役义务之不同。"更"、"正"起役年龄先后稍有所差。先为"更",待稍壮之后,即按法定年龄"移为正",并按编次从事正役。每一个男子一生,在法定役龄期限内,既须为"更",又须为"正"。"更"的役期以月计。"一更"就是一月的时间。正役役期以岁计,所谓"一岁屯戍,一岁力役"即是也。时间总为二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徭役 徭屯之别
下载PDF
秦兼并战争中的“出其人”政策--上古移民史的特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子今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86,166-167,共7页
秦在逐步东进,推动兼并的战争进程中,曾经发生对新占领地区"出其人"或曰"归其人",即推行驱逐原居民而仅仅占有其土地的政策。有记载表明,对这样的地区,秦又有"募徙"、"赐爵"、"赦罪人迁之... 秦在逐步东进,推动兼并的战争进程中,曾经发生对新占领地区"出其人"或曰"归其人",即推行驱逐原居民而仅仅占有其土地的政策。有记载表明,对这样的地区,秦又有"募徙"、"赐爵"、"赦罪人迁之"予以充实的情形。这种特殊的移民方式,可能体现新占领区居民与秦人之间极端敌对的情绪,以及因此导致的秦军政长官对新占领区居民的不信任心态。而秦史中确实可以看到这种敌对心理引致沉痛行政教训的实例。秦"徕民"追求导致的新占领区政策的调整,有积极的意义。大致在秦昭襄王时代,以往"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的情形已经有所改变。"募徙"、"赐爵"、"赦罪人迁之"的方式,作为秦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发明,在后来的历史中依然得以沿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出其人 募徙 赦罪人迁之 移民
下载PDF
重新定位“县啬夫”的思考 被引量:11
9
作者 苏卫国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5,共5页
学界一般将云梦秦简所见“县啬夫”、“大啬夫”视为“县令”。不过,其说很难解释这三种称谓在同一文书或律条中并见的现象。实际上,细心排比分析三种称谓的材料,至少可以看出“县啬夫”与“县令”是有所不同的。再结合对新出里耶秦简... 学界一般将云梦秦简所见“县啬夫”、“大啬夫”视为“县令”。不过,其说很难解释这三种称谓在同一文书或律条中并见的现象。实际上,细心排比分析三种称谓的材料,至少可以看出“县啬夫”与“县令”是有所不同的。再结合对新出里耶秦简“县啬夫”的分析,可以初步将“县啬夫”看成是郡府分部下派监理县政之吏。这一定位,恰与秦代错杂的地方行政统属关系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啬夫 官制 地方行政
下载PDF
如何定位秦代——两汉正统观的形成与确立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侃理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8,共14页
包含唯一性、连续性、正当性三个标准的王朝正统观念,是在两汉时期逐渐形成和确立的。汉代的正统观主要表现在对秦的历史定位上,在守冢安排、纪年以及帝王称谓的变化中呈现出从无到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五德终始说并未被秦... 包含唯一性、连续性、正当性三个标准的王朝正统观念,是在两汉时期逐渐形成和确立的。汉代的正统观主要表现在对秦的历史定位上,在守冢安排、纪年以及帝王称谓的变化中呈现出从无到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五德终始说并未被秦和汉初的朝廷所采用,秦用水德之说是汉儒为支持革除秦政的主张而构拟出来的。汉廷在太初改历时定汉为土德,才正式承认秦为水德,确立起秦汉相承的王朝统绪。西汉末年,刘歆将秦列入"闰位",为五德终始说加入道义因素,从而明确了正当性标准,奠定了正统观在后世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观 五德
原文传递
战国都城形态的东西差别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4-136,共13页
东周列国都城形态的演化经历了东西两条道路:东方国家都城在战国时期普遍发展成为“两城制”,体现了“朝、市并重”的格局;秦国都城则保持了“非城郭制”的特点,其大部分面积分布着宫殿区,朝寝有压倒庙、市的趋势。两汉都城形态是秦国... 东周列国都城形态的演化经历了东西两条道路:东方国家都城在战国时期普遍发展成为“两城制”,体现了“朝、市并重”的格局;秦国都城则保持了“非城郭制”的特点,其大部分面积分布着宫殿区,朝寝有压倒庙、市的趋势。两汉都城形态是秦国“非城郭制”道路的延续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国家 两城制 非城郭制
原文传递
关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的几个问题——与秦亚青教授商榷 被引量:11
12
作者 尚会鹏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秦亚青教授在其发表的《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一文中,将他关于国际关系的新观点命名为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可看作是秦教授常年研究成果的最新的正式表述。①关系理论可简述如下:目前,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即结构现实主义、新自... 秦亚青教授在其发表的《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一文中,将他关于国际关系的新观点命名为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可看作是秦教授常年研究成果的最新的正式表述。①关系理论可简述如下:目前,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即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忽视了“关系”的重要性,需要“借鉴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和一些社会性因素为主的分析构架,吸收社会学关于社会型关系的论述”,采用“关系性”(relationality)这个“中国元素”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立论方式相结合,设计一种“过程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②他对“关系性”做出四个假定,构成了其理论的基本框架:1.关系本位假定。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关键枢纽,是分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政治 教授 结构现实主义 建构主义 社会生活 新自由主义
原文传递
重庆巫山县神女路秦汉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志云 陈艳 +3 位作者 徐晓红 许志斌 杜峰 裴健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66,135-142,共29页
神女路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高塘村,现为巫山县新城区,西北部为大巴山脉,东南面距长江1.5公里,是一处时代为秦、两汉时期的中小型墓地。为配合三峡工程和迁建的巫山新城区建设,2000年9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 神女路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高塘村,现为巫山县新城区,西北部为大巴山脉,东南面距长江1.5公里,是一处时代为秦、两汉时期的中小型墓地。为配合三峡工程和迁建的巫山新城区建设,2000年9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在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墓葬15座,主要为竖穴土坑墓,竖穴砖室墓和土洞砖室墓三种形制。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这批墓葬可分为三期六段,是研究峡江地区秦、两汉时期丧葬制度及习俗等重要的考古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 神女路墓地 两汉时期
下载PDF
秦汉边政的方位形势:“北边”“南边”“西边”“西北边”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子今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3-151,共9页
秦汉时期的边政,可以为后世提供多种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回顾秦汉边政史,应当同时了解当时的生态环境、政治格局、经济水准与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历史条件,亦应涉及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和军事实力。秦汉边政规划与实践,集中了执政者及其... 秦汉时期的边政,可以为后世提供多种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回顾秦汉边政史,应当同时了解当时的生态环境、政治格局、经济水准与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历史条件,亦应涉及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和军事实力。秦汉边政规划与实践,集中了执政者及其谘议人员的政治智慧。不同地理方位的处置形式不同,有复杂的因素。"北边"最受重视,是因为草原强势军事集团匈奴的存在。汉武帝时代进军漠北,克服西域,取得了全面扩张的成功。当时社会"宜西北万里"的进取方向,与英雄主义和开放精神共同表现出汉文化积极的时代风格。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刘秀执政时期,有转而用心"南边"的趋向。然而汉明帝起,又致力西域,实现了"定远"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莽 边政 北边 南边 西边
原文传递
战国时代燕、赵、秦诸国对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经略和管辖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久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自有明确文献记载以来 ,东胡、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活动于包括今内蒙古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 ,燕、赵、秦等国通过战争迫使游牧民族北迁或者将其打败 ,中原诸国进入今内蒙古 ,筑长城 ,置郡 ,对内蒙古部分地区实行管辖。战国时期 ,... 自有明确文献记载以来 ,东胡、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活动于包括今内蒙古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 ,燕、赵、秦等国通过战争迫使游牧民族北迁或者将其打败 ,中原诸国进入今内蒙古 ,筑长城 ,置郡 ,对内蒙古部分地区实行管辖。战国时期 ,古代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在内蒙古碰撞交汇 ,历史上的内蒙古地区一直是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交互影响、彼此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管辖
下载PDF
早期赢秦西迁史迹的考察 被引量:11
16
作者 尚志儒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15-123,共9页
崛起于陕西关中西部和甘肃东部的赢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民族之一——东夷族的后裔。虽然学术界对赢族源问题的认识还有较大分岐,但是根据古籍记载和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说明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赢秦来自我国东方的观点,是符合... 崛起于陕西关中西部和甘肃东部的赢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民族之一——东夷族的后裔。虽然学术界对赢族源问题的认识还有较大分岐,但是根据古籍记载和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说明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赢秦来自我国东方的观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迹 西迁 早期 甘肃东部 关中西部 族源问题 考古资料
原文传递
秦监察官“执法”的历史启示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捷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3,共4页
中国传统的监察职官以御史体制为中心,“御史”一词源起甚早,学界多认为商代即有“御史”一词,甲骨文中有见“朕御史”等辞例,其职能最早为史官,掌文书法令,尚无监察职能。战国时期,“御史”逐渐成为监察之官,张晋藩先生在《中... 中国传统的监察职官以御史体制为中心,“御史”一词源起甚早,学界多认为商代即有“御史”一词,甲骨文中有见“朕御史”等辞例,其职能最早为史官,掌文书法令,尚无监察职能。战国时期,“御史”逐渐成为监察之官,张晋藩先生在《中国监察法制史稿》中指出,战国时期“执掌监察职能的治官之官的御史已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官 历史启示 执法 监察职能 中国传统 战国时期 御史
原文传递
里耶秦简所见秦代公田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1
18
作者 魏永康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51,共13页
里耶秦简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秦"公田"的经营和管理等内容提供了可能。秦公有土地的管辖可以划分为都官所属、郡县所属、田部所属。公田的劳动力来源于刑徒、官奴婢和戍卒,也采取假田于民的方式。所有的收获与支出由各县... 里耶秦简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秦"公田"的经营和管理等内容提供了可能。秦公有土地的管辖可以划分为都官所属、郡县所属、田部所属。公田的劳动力来源于刑徒、官奴婢和戍卒,也采取假田于民的方式。所有的收获与支出由各县的仓啬夫负责。对上计与考课有严格的管理。从秦公田的经营情况来看,当时并没有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分野,"公田"收益是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田 管理机构 国家财政
原文传递
吴越边疆与皇帝权威--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史事钩沉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4-152,共9页
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其背景是尉屠睢战败于南越,秦始皇担心会稽越人及东海外越响应南方战局。秦始皇用以控制东南越人的战略是:修通寿春到浙江的水陆交通,在会稽郡内以吴地控制越地;将会稽越人迁徙到余杭一线予以监督,隔断"大... 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其背景是尉屠睢战败于南越,秦始皇担心会稽越人及东海外越响应南方战局。秦始皇用以控制东南越人的战略是:修通寿春到浙江的水陆交通,在会稽郡内以吴地控制越地;将会稽越人迁徙到余杭一线予以监督,隔断"大越"越人与东海外越的联系;改"大越"为"山阴",抹灭越人意识。同时,秦始皇还借越人世代奉祀大禹的身份意识,通过祭祀大禹、会稽刻石,在越人的文化传统中阐述皇帝的神圣权威,以此展现其教化权。但是秦始皇的政策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皇帝威仪激发了会稽豪强的政治抱负,东巡会稽也被逆向解读为"东南有天子气",成为政治动员的资源。秦始皇为控制会稽而征发的"大徭役"也成为会稽豪强控制社会的契机,推翻秦朝的八千江东子弟即肇基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 会稽
原文传递
民族器乐地方派别的新景观--从“秦派二胡”的生成与繁盛说起 被引量:10
20
作者 乔建中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6-67,共2页
一、秦派二胡的定位 “秦派二胡”为当代中国众多民族器乐艺术流派之一,是自刘天华先生在20世纪初叶开创的专业二胡艺术形成以来发展最快、成就最高、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一个地方派别。在林林总总的二胡派别中,“秦派”有它特殊的... 一、秦派二胡的定位 “秦派二胡”为当代中国众多民族器乐艺术流派之一,是自刘天华先生在20世纪初叶开创的专业二胡艺术形成以来发展最快、成就最高、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一个地方派别。在林林总总的二胡派别中,“秦派”有它特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器乐 二胡 派别 景观 艺术流派 当代中国 艺术形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