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0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5—1999年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艳芬 张杰 +3 位作者 马毅 单凯 靳晓华 王进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04-2911,共8页
基于1995和1999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黄河改道清8汊(1996年)前后的1995—1999年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现行流路入海口处)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基于1995和1999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黄河改道清8汊(1996年)前后的1995—1999年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现行流路入海口处)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5—1999年,保护区湿地仍以天然湿地为主,人工湿地比重极小,期间非湿地面积大幅增加,而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则呈下降趋势,其中,裸露淤泥质滩涂和沼泽湿地面积明显萎缩;尽管保护区湿地景观类型、形状、结构的变化程度不均一,且各景观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的团聚程度变化不均衡,但总的看来,保护区景观整体结构趋于复杂化,破碎化程度有所加深,内部各景观类型从大块连续的镶嵌分布向小块离散分布转变;影响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3个:黄河改道、黄河断流和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道 黄河三角洲 湿地 景观格局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记录与古环境响应 被引量:22
2
作者 黎兵 魏子新 +3 位作者 李晓 何中发 张开均 王张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6-328,共13页
选择长江三角洲南东部贯穿第四系沉积的钻孔SG7,进行沉积物测年、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孢粉和主量元素的系统研究,以揭示长江三角洲在第四系地层的源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第四系的物源区在1.2MaB.P.前后存在显... 选择长江三角洲南东部贯穿第四系沉积的钻孔SG7,进行沉积物测年、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孢粉和主量元素的系统研究,以揭示长江三角洲在第四系地层的源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第四系的物源区在1.2MaB.P.前后存在显著差异,2.6~1.2MaB.P.主要为现代长江口南西部的小流域,母岩以上侏罗统凝灰岩为主;1.2MaB.P.开始古长江自北向南发生改道并于现代长江口贯通入海,使现代长江流域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源区;1.2MaB.P.以来长江三角洲沉积物的磁化率随地层层序呈周期性变化,其变化周期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周期吻合,高值代表孢粉数据指示的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而低值对应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推测长江流域1.2MaB.P.以来的古气候演化主要受天文因素——米兰科维奇旋回所控制。大约1.2MaB.P.和3.8kaB.P.,分别记录了两次向冷干突变的气候转型事件,前者可能与青藏高原早更新世晚期的强烈隆升有关,其不仅影响了贯穿中国腹地的长江流域,更可能是影响东亚的气候事件,也成为1.2MaB.P.长江在研究区改道入海的主要驱动因素;后者为全球性气候事件,除受到天文因素的控制,可能还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第四系 沉积 物源 改道 气候 1.2MaB.P.
下载PDF
新情势下黄河口出汊流路三角洲体系的演化模式 被引量:16
3
作者 徐丛亮 陈沈良 陈俊卿 《海岸工程》 2018年第4期35-43,共9页
1855年以来,黄河近现代三角洲堆积快速,经历了3个阶段11次大的流路改道变迁。分析了期间流路的改道、出汊与摆动的影响机制,并以自然改道、人工改道和尾闾出汊的不同性质划分了三级流路三角洲的演变。1996年清8流路是黄河口首次人工出... 1855年以来,黄河近现代三角洲堆积快速,经历了3个阶段11次大的流路改道变迁。分析了期间流路的改道、出汊与摆动的影响机制,并以自然改道、人工改道和尾闾出汊的不同性质划分了三级流路三角洲的演变。1996年清8流路是黄河口首次人工出汊流路,1988年至今形成以清8为顶点由人工干预或出汊流路组成的第三级出汊流路三角洲。新情势下每一个人工出汊流路三角洲体系具有百年以上的行水年限,可保证潮区界以上河道的长期稳定。人工出汊流路三角洲是新情势下黄河口多级三角洲演变的重要模式,该体系的认识与使用对今后河口流路精准安排并保持顶点以上长期稳定,节约日益受限的海岸资源,优化港口布局,以及维持河口自然健康生命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改道 出汊流路三角洲 演化机制
下载PDF
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对中国东部海域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薛春汀 刘健 孔祥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36,共12页
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对于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存在4种不同看法,各自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一时期中国东部海域沉积演化和地貌变化。根据历史文献和其他论述,讨论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和改道,并研究对海洋沉积和海岸地... 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对于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存在4种不同看法,各自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一时期中国东部海域沉积演化和地貌变化。根据历史文献和其他论述,讨论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和改道,并研究对海洋沉积和海岸地貌的影响。研究表明,1128—1494年黄河从来没有全流入渤海,没有交替入黄海和渤海,也不能说1288—1168年40%黄河水入渤海,只在个别年代泛滥的黄河水注入渤海。1194年的黄河河道变迁没有重要意义。1128—1855年黄河经历了3个阶段:1128—1494年、1494—1579年、1579—1855年。渤海西岸黄河三角洲在1128—1494年处于废弃状态,没有活动期的黄河三角洲。由于黄河入黄海使苏北兴庄河口至东台砂质海岸转变为泥质海岸,进入黄海的黄河泥沙从1494年起明显增加,黄河入海沉积物的分布范围扩大,分布的南界大幅度向南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作用 海岸地貌 黄河 改道 黄海
下载PDF
近1200 a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 被引量:12
5
作者 侯战方 陈诗越 +7 位作者 孟静静 刘加珍 刘晓迪 魏本杰 孙莉 陈影影 刘子亭 肖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5-255,共11页
利用梁山泊670 cm柱状岩芯沉积物,基于精确的AMS-^(14)C年代测定,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初步揭示了1200 a来黄河下游地区平原湖泊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 利用梁山泊670 cm柱状岩芯沉积物,基于精确的AMS-^(14)C年代测定,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初步揭示了1200 a来黄河下游地区平原湖泊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梁山泊环境演化大致分为5个阶段:790-940 AD期间,为低湖面的沼泽沉积环境,气候冷干;940-1215 AD期间,屡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湖盆扩张,湖泊水位上升,为梁山泊极盛期,气候暖湿;1215-1310 AD期间,黄河夺淮入黄海,湖区淤积严重,湖泊萎缩减小;1310-1470 AD期间,再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水位上升,面积扩张,但逊于极盛期;1470 AD至现代,黄河河道进一步南移,远离梁山泊,湖盆淤积抬高,梁山泊最终消失,直到1855AD,黄河第6次大改道北移,湖泊再次受到黄河洪水影响,由于前期受到泥沙淤积抬高,该地区仅作为黄河泥沙承载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黄河改道决溢是梁山泊演化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改道 决溢 古湖沼 湿地 古环境
下载PDF
近百年来黄河改道及输沙量变化对山东半岛泥质楔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立建 马小川 +2 位作者 贾建军 阎军 栾振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8-89,共12页
对山东半岛泥质楔柱状样进行沉积物粒度分析,并在210Pb测年基础上结合黄河年输沙量、悬浮泥沙粒径、河口位置及沿岸流强弱替代指标等数据研究近百年来黄河改道及输沙量变化对远端沉积区沉积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粒度... 对山东半岛泥质楔柱状样进行沉积物粒度分析,并在210Pb测年基础上结合黄河年输沙量、悬浮泥沙粒径、河口位置及沿岸流强弱替代指标等数据研究近百年来黄河改道及输沙量变化对远端沉积区沉积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的变化是黄河入海泥沙特征和沿岸流等水动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1884–1939年及1947–1999年,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变化主要受到沿岸流强弱的影响;1939–1947年及1999–2012年,受1938–1947年花园口决堤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黄河年输沙量持续偏低致使源区泥沙不足的影响,沉积物粒度相对粗化,与沿岸流强度的相关性减弱。与黄河入海泥沙近端沉积区不同,研究区粒度特征对黄河尾闾改道事件不敏感,且对花园口决堤及年输沙量低于临界值的响应有一定程度的延迟,这与该区沉积物经历了再悬浮过程及中间复杂的物质混合有关。黄河改道及输沙量变化仍然是远端沉积区沉积特征演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组分 山东半岛泥质楔 黄河 输沙量 改道
下载PDF
黄河铜瓦厢决口与清政府内部的复道与改道之争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林 万金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8-93,共6页
18 5 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后改道北流 ,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改道之初 ,由于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 ,无暇顾及河工 ,只得任黄水漫流。此后几十年间 ,清政府内部就黄河回归故道还是改道北流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关键词 清朝 黄河 改道
下载PDF
黄河口清水沟河道的冲淤过程与模拟 被引量:6
8
作者 郑珊 吴保生 +2 位作者 周云金 王开荣 韩沙沙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2-330,共9页
为揭示黄河口清水沟河道长时段的冲淤演变规律并建立其冲淤计算方法,分析了清水沟1976—2015年的时空冲淤演变过程,采用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考虑河口来水来沙及河道延伸与蚀退的影响,建立了清水沟累计冲淤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1... 为揭示黄河口清水沟河道长时段的冲淤演变规律并建立其冲淤计算方法,分析了清水沟1976—2015年的时空冲淤演变过程,采用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考虑河口来水来沙及河道延伸与蚀退的影响,建立了清水沟累计冲淤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1976—1980年改道初期清水沟改道点上游先冲后淤,改道点下游淤滩塑槽,淤积量随着下游河道展宽而增加,1980年后改道点上、下游河道冲淤过程趋于一致;受水沙条件等因素影响,1980—1986年清水沟主槽冲刷展宽,之后主槽淤积萎缩;1996年清八改汊和2002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原型试验以来,河道转淤为冲,2002年后河道冲刷速率随时间指数衰减;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可计算清水沟长时段的冲淤过程,该方法可为预测未来清水沟冲淤演变趋势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冲淤演变 滞后响应 改道 黄河口 清水沟
下载PDF
1855年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阎海青 《文史知识》 2009年第4期15-18,共4页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突然改道,之后黄水北徙,夺大清河(即济水)入海。黄河历史上有六次大的改道,铜瓦厢决口改道是黄河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它结束了长达七百多年黄河南流夺淮入海的局面。开始了现行河道和现...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突然改道,之后黄水北徙,夺大清河(即济水)入海。黄河历史上有六次大的改道,铜瓦厢决口改道是黄河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它结束了长达七百多年黄河南流夺淮入海的局面。开始了现行河道和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改道 河南 历史 河道
原文传递
初心如磐筑安澜——黄河“根石”礼赞河南篇
10
作者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第19期16-25,共10页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从远古到今天,中国人的活动轨迹没有离开过黄河。这里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八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地处黄河流域之滨;黄河流域一直被世界各...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从远古到今天,中国人的活动轨迹没有离开过黄河。这里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八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地处黄河流域之滨;黄河流域一直被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视作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忧患之河,历史上决溢、改道频繁,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自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次,大的改道26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石 黄河下游 改道 活动轨迹 黄河流域 决溢
下载PDF
明中后期乌思藏朝贡使进京朝贡改道原因探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喜富裕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共8页
明中后期,明王朝限制乌思藏朝贡使进京朝贡过"洮岷道",改"由四川路入"。对于此事件,传统史学观点认为多为财政负担过重所致。实际上,朝贡赏赐作为治理藏区成功的一种措施,贡使朝贡的线路由"洮岷道"改为川... 明中后期,明王朝限制乌思藏朝贡使进京朝贡过"洮岷道",改"由四川路入"。对于此事件,传统史学观点认为多为财政负担过重所致。实际上,朝贡赏赐作为治理藏区成功的一种措施,贡使朝贡的线路由"洮岷道"改为川道,经济因素仅是其中之一,而"洮岷道"安全形势的恶化、茶马制度的危机以及防止蒙藏之间的联合等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后期 乌思藏 进京朝贡 改道 河洮岷
下载PDF
黄河故道的形成及其文化遗产 被引量:4
12
作者 荀德麟 《江苏地方志》 2015年第1期24-26,共3页
一.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六次。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 一.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六次。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故道 文化遗产 历史变迁 黄河下游 春秋战国 史料记载 上古时期 改道
下载PDF
黄河故道行知录
13
作者 陈法玉 《党的生活(河南)》 2024年第2期52-55,共4页
黄河故道,曾经是多灾多难、充满悲情的地方,也是国脉所系、朝野重点关注的地方。本文所说的黄河故道,是指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侵泗夺淮入海而留下的河道。史料记载,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 黄河故道,曾经是多灾多难、充满悲情的地方,也是国脉所系、朝野重点关注的地方。本文所说的黄河故道,是指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侵泗夺淮入海而留下的河道。史料记载,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的改道有6次。每一次改道留下的河道,都称为黄河故道。但是,由于1128年至1855年这次改道时间长、影响大,故习惯上黄河故道特指这条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决口 黄河故道 咸丰五年 改道 史料记载
原文传递
黄河口清水沟尾闾河道演变过程分析与改道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沙沙 郑珊 +1 位作者 谈广鸣 王开荣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59-666,共8页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从1976年至今已行河43 a,其演变过程与稳定关系着黄河口区域的生产发展。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依据1976—2015年利津水沙资料,提出了基于时段的水沙搭配判定指标,并结合清水沟尾闾河道实测断面资料,分析了尾闾河道形态调...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从1976年至今已行河43 a,其演变过程与稳定关系着黄河口区域的生产发展。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依据1976—2015年利津水沙资料,提出了基于时段的水沙搭配判定指标,并结合清水沟尾闾河道实测断面资料,分析了尾闾河道形态调整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清水沟流路的演变可分为Ⅰ滩槽快速淤积、Ⅱ主槽冲深展宽、Ⅲ主槽淤积萎缩及Ⅳ主槽窄深发展4个阶段;采用国际上常用的改道参考指标,包括河道纵横比降比值及无量纲滩槽差,定量评估了清水沟尾闾河道改道风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点,可知河道在第Ⅲ阶段末清7断面附近最易发生改道;采用滞后响应模型,建立了河道纵比降演变趋势的模拟方法,可知在第Ⅳ阶段末清水沟尾闾河道纵比降已趋于平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清水沟 演变 改道 来水来沙 调水调沙 清8改汊
原文传递
潇河历史变迁初探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杰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3-17,共5页
潇河为横贯山西中部的一条河流.是汾河在晋中的较大支流。它的变迁.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隋唐以前.它的水文条件是相当可观的.故有东汉时期水运之尝试。唐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历代战争和乱砍泛伐,致使其流域植被急剧... 潇河为横贯山西中部的一条河流.是汾河在晋中的较大支流。它的变迁.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隋唐以前.它的水文条件是相当可观的.故有东汉时期水运之尝试。唐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历代战争和乱砍泛伐,致使其流域植被急剧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虽有灌溉之利出现.然亦有泛滥之灾相伴,更有迁徙之祸相随。本文论通过文献记载。从水运、灌溉、泛滥、迁徙等几方面对游河历史进行追溯分析,以期从中管窥其变迁规律,为人类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小流域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运 灌溉 改道 植被
下载PDF
尼洋河主流改道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赖永辉 《人民珠江》 2014年第6期5-8,共4页
河道主槽的频繁变动,主流改道,会给河道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乃至两岸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和威胁。以西藏尼洋河为例,对尼洋河八一镇城区段主流频繁改道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总结归纳了改道的主要原因,... 河道主槽的频繁变动,主流改道,会给河道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乃至两岸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和威胁。以西藏尼洋河为例,对尼洋河八一镇城区段主流频繁改道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总结归纳了改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控制和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的水利工作作出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改道 成因 分析 防治
下载PDF
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春宏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8-9,共2页
1黄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河难治的根本症结是水少沙多,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公元前602年以来,下游河道决口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26次,呈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涝灾害频繁。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 1黄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河难治的根本症结是水少沙多,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公元前602年以来,下游河道决口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26次,呈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涝灾害频繁。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黄土高原“变绿了”,黄河“变清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黄河 河道决口 洪涝灾害 水沙调控体系 黄河治理开发 根本症结 黄土高原 改道
原文传递
黄河泛滥、河道变迁与农地制度技术策略——以清代至民国的山、陕黄河滩地历史文献为中心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英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29,共8页
黄河小北干流(龙门至潼关)河道游荡性强,引发滩地的面积、位置、壤质等变化,导致山西、陕西两省沿河村庄的争斗。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在部分河段采取了几何边界划分原则,放弃了"以河为界"的自然边界原则。沿河居民为了适... 黄河小北干流(龙门至潼关)河道游荡性强,引发滩地的面积、位置、壤质等变化,导致山西、陕西两省沿河村庄的争斗。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在部分河段采取了几何边界划分原则,放弃了"以河为界"的自然边界原则。沿河居民为了适应环境与土地的变动,面临着划分边界、界定产权的困难,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黄河滩地农田制度、土地所有权的技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泛滥 改道 滩地 技术策略
原文传递
平原客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佩甫 《花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24,共120页
第一章 一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地域,地名叫梅陵。历史上,这是一块水淤地,也叫冲积平原。有的说,这块平原是黄河“滚”出来的。早年,黄河连年泛滥,滚来滚去,就“滚”出了这么一个地方。也有的说,这是黄河跟淮河“斗”出来的平原... 第一章 一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地域,地名叫梅陵。历史上,这是一块水淤地,也叫冲积平原。有的说,这块平原是黄河“滚”出来的。早年,黄河连年泛滥,滚来滚去,就“滚”出了这么一个地方。也有的说,这是黄河跟淮河“斗”出来的平原。两河相遇,黄河想把淮河“吃”掉,淮河想把黄河“撵”走,经多年搏杀,几经改道,水滚来滚去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就淤积出这块平原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 黄河 淮河 “吃” 改道
原文传递
黄河河口治理措施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远发 武彩萍 +2 位作者 王德昌 宋莉萱 郭慧敏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1-23,共3页
黄河口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探求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尾闾河段冲淤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原型资料和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清水沟改道和清8改汊对河口淤积延伸的影响,探讨了河口段挖河疏浚对尾闾河段水位、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认为黄... 黄河口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探求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尾闾河段冲淤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原型资料和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清水沟改道和清8改汊对河口淤积延伸的影响,探讨了河口段挖河疏浚对尾闾河段水位、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认为黄河河口采取有计划的改汊和长期挖河疏浚,可延长河口现行流路行河的年限。但从长期看,河口段较大规模的改道是不可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治理措施 改道 挖河疏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