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年中国3个县1~6岁儿童人肠道病毒71型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6
1
作者 郭学斌 祝双利 +7 位作者 王东艳 严冬梅 檀晓娟 朱晖 蒋小泓 唐浏英 杨朝辉 许文波 《中国疫苗和免疫》 CAS 2009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了解2005年中国3个县儿童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HEV71)抗体水平及HEV71在儿童中的自然感染状况,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在儿童中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9月进行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目的了解2005年中国3个县儿童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HEV71)抗体水平及HEV71在儿童中的自然感染状况,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在儿童中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9月进行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时,在3个省各1个县共371名1~6岁儿童中所采集的血清标本,使用中和试验检测血清HEV71中和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HEV71中和抗体阳性164人,阳性率为44.2%。抗体阳性率分布与儿童年龄和所在地区有关,1岁儿童抗体阳性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阳性率升高,各年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25.73,P<0.05)。3个县儿童H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不同,但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0.11,P>0.0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1岁较低,2、3岁升高,4~6岁下降。3个县儿童HEV71中和抗体水平构成一致,以抗体阴性或低抗体水平为主。结论2005年以前3个县儿童曾发生HEV71感染;1~6岁儿童尤其是≤3岁儿童,H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低,是HEV71导致HFMD的易感人群,应加强预防由HEV71引起的HFMD在≤3岁儿童中的流行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 中和抗体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2009~2011年上海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 被引量:24
2
作者 邵俊杰 王嘉瑜 +6 位作者 滕峥 潘浩 陈洪友 匡小舟 俞雪莲 朱兆奎 张曦 《微生物与感染》 2013年第4期227-233,共7页
为分析2009~2011年上海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构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取上海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来自上海18个区(县)的6676例手足口病病例标... 为分析2009~2011年上海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构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取上海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来自上海18个区(县)的6676例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对其中257份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27份人肠道病毒71型(HEV71)毒株进行VPl基因序列全长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1年上海市18个区(县)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道,地区分布元显著差异;≤5岁的婴幼儿为疾病高发年龄段;4~11月为发病高峰期。H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l6)为主要病原,不同地区病原构成有所不同。实时荧光RT—PCR对6676例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其中肠道病毒通用核酸检测阳性率为69.61%,HEV71和CAl6阳性率分别为38.83%和21.26%。对257份HEV71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获得毒株57株,分离阳性率为22.18%。对其中27株进行VPl基因全长测序,均属C4a基因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71 手足口病 上海
下载PDF
2008年人肠道病毒71型的多个传播链在甘肃省流行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勇 刘建锋 +6 位作者 王东艳 赵晓虹 严冬梅 祝双利 安洪秋 郭学斌 许文波 《中国疫苗和免疫》 CAS 2009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研究2008年中国甘肃省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者中,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HEV71)的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集甘肃省门诊就诊的HFMD患者粪便、疱疹液、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然后对阳性病毒分... 目的研究2008年中国甘肃省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者中,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HEV71)的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集甘肃省门诊就诊的HFMD患者粪便、疱疹液、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然后对阳性病毒分离物进行HEV71特异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鉴定,随机选取20株HEV71阳性分离株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与其它38株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HEV71代表株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结果20株甘肃省HEV71分离株,与1998年以来在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分离的HEV71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都较高,尤其与2008年中国流行的HEV71同源性最高,与C4亚型代表株聚为一支,属于C4基因亚型C4b进化分支。但20株HEV71之间在VP1区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有一定差异,同源性分别为92.5%~100.0%和96.9%~100.0%。在亲缘进化树中显示,这些HEV71分离株处在不同的簇中,表现为20株HEV71分离株至少属于7条病毒传播链。结论2008年甘肃省流行的HEV71属于C4基因亚型C4b进化分支,并且存在多个传播链。它们与2008年中国其它省流行的HEV71在基因亲缘关系和流行时间关系上都很接近,说明甘肃省HEV71不是独立进化的,而是与中国流行的HEV71在共同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 传播链 分子进化 C4基因亚
原文传递
2010年昆明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晓红 吴茜 +3 位作者 温柏平 代宏剑 庄宇 杨俊逸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调查2010年昆明地区儿童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HFMD患儿1328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中包括死亡病例8例、重症病例715例和普通病例12563例。结果人肠道病毒检出... 目的调查2010年昆明地区儿童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HFMD患儿1328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中包括死亡病例8例、重症病例715例和普通病例12563例。结果人肠道病毒检出8200例,总阳性率为61.72%,其中人肠道病毒71型(EV71)占29.49%(2418/8200),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占53.21%(4363/8200),EV71和CoxA16混合感染占0.91%(75/8200),肠道病毒其他型占16.39%(1344/8200)。四个季度间人肠道病毒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第二季度总阳性率最高(71.56%),病例数也最多(52.94%)。EV71在重症组中占优势,CoxA16在普通组中占优势(P<0.01)。重症患儿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P<0.01);EV71阳性病例中,死亡、重症与普通病例的EV71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0年昆明地区儿童HFMD以CoxA16感染为主,但感染EV71更易导致重症HFMD,且重症患儿集中在3岁以下儿童;病毒载量与患儿病情无关;全年发病高峰期在第二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 柯萨奇病毒A16 儿童
原文传递
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朱其荣 王川林 +4 位作者 刘娇 古雪 梅怡晗 杜秋霞 梅小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67-73,共7页
目的探讨人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6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对患... 目的探讨人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6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对患儿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发生感染的部位、细菌种类、药敏实验结果,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方法对人肠道病毒普通型(EV)、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A16)进行检测。结果 67例EV71型重症HFMD患儿以单一感染最多,占50.7%(34例);EV71型的混合感染占49.3%(33例)。继发感染最常见部位是下呼吸道(26.5%)。临床分离病原体4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株(23.9%),革兰阴性菌35株(76.1%)。对病原体进行药敏实验,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普遍对G-性菌敏感,头孢唑林钠、哌拉西林、万古霉素普遍对G+性菌敏感。EV71型重症HFMD以3岁内的男性患儿多见,5岁以上儿童发病率较低,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患儿临床症状以高热、皮疹、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病理征阳性为主,常伴有胸片、头颅CT异常,实验检查结果显示心肌酶谱、肝功能、白细胞、血糖升高、体液免疫及降钙素原等异常;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农村住宿条件差、不良卫生习惯、对该疾病不了解未采取预防措施的监护人的散居儿童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EV71为其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结论四川部分地区重症HFMD患儿主要由EV71及其混合型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了解EV71型HFMD重症临床特征,掌握本地区EV71型重症HFMD的高危因素对于HFM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重症EV71型手足口病炎症因子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6
作者 谭艳芳 魏婷婷 +2 位作者 欧阳文献 姜涛 李双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56-1160,共5页
目的了解5种炎症因子MCP-1、IL-1β、IL-18、HMGB1、IL-10在重症EV71型手足口病(HFM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3—8月确诊为重症EV71型HFMD的住院患儿为HFMD组,同期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动态观察两组外周血MCP-1、I... 目的了解5种炎症因子MCP-1、IL-1β、IL-18、HMGB1、IL-10在重症EV71型手足口病(HFM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3—8月确诊为重症EV71型HFMD的住院患儿为HFMD组,同期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动态观察两组外周血MCP-1、IL-1β、IL-18、HMGB1、IL-10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收集HFMD组临床资料。结果 HFMD组共102例患儿,平均年龄为(2.18±0.91)岁,其中主要以≤3岁为主,占80.39%;HFMD组患儿入院时为第2期77例,第3期16例,第4期9例。经过第2期共77例,第3期共52例,第4期共21例,第5期共88例。HFMD组第2、3、4期分别与对照组的5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FMD组第3期与第4期的IL-1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MD组第2、3期进展组HMGB1表达水平均高于痊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入院时5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CP-1、HMGB1、IL-1β、IL-10、IL-18的表达水平与HFMD病情轻重相关,对患儿预后的预测有一定临床意义。HMBG1在HFMD中对病情转归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 MCP1 HMGB1 IL1β IL10 IL18
下载PDF
2015-2016年德阳市儿童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先萍 余中红 刘可心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7年第13期2938-2940,共3页
目的分析2015-2016年德阳市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病学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015-2016年在德阳市定点医院门诊或住院的1 290例HFMD患儿的咽... 目的分析2015-2016年德阳市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病学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015-2016年在德阳市定点医院门诊或住院的1 290例HFMD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了解肠道病毒类型,并分析EV71感染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1 290例咽拭子标本中共检出779株肠道病毒分离物,占60.39%,EV71阳性率为30.16%(389/1 290)。2015年和2016年EV71感染HFMD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7月,10月有另一个小高峰,2016年发病高峰集中在5~8月。2015年和2016年EV71感染HFMD患儿发病年龄均集中在1~4岁;2015年和2016年男童EV71感染HFMD发病率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和2016年本市人口EV71感染HFMD发病率低于外来人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015-2016年本市人口发病率明显上升。儿童发病地点为家里的几率高于幼儿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9例HFMD患儿中,单纯HFMD 249例(64.01%),HFMD合并支气管肺炎72例(18.51%),HFMD合并心肌损伤8例(2.06%),HFMD合并脑炎51例(13.11%),疱疹性咽峡炎9例(2.31%);临床症状以不同程度发热(73.26%),口腔疱疹症状(78.41%),皮肤(手、足、躯干等)出疹较为常见(92.80%)。结论 EV71感染HFMD的发病高峰期为5~8月,1~4岁、男童、外来人口为易感人群,家里为发病高发地,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为主。根据以上流行特点,重视培养看护人和儿童良好卫生习惯及为儿童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对预防HFMD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 流行病学 预防
原文传递
湖南省郴州市2010年-2014年手足口病病原谱的变迁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谭徽 刘爱平 +3 位作者 谢群 付敏 陈柏塘 陈白鹭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5年第24期4304-4308,4310,共6页
目的了解郴州市HFMD病原谱变迁规律,为HFM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HFMD临床诊断标本,应用荧光PCR方法检测人肠道病毒通用型、HEV71、CVA16、CVA6和CVA10。结果郴州市2010年-2014年共检测HFMD标本3 997份,人肠道病毒阳性2 756份,检出... 目的了解郴州市HFMD病原谱变迁规律,为HFM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HFMD临床诊断标本,应用荧光PCR方法检测人肠道病毒通用型、HEV71、CVA16、CVA6和CVA10。结果郴州市2010年-2014年共检测HFMD标本3 997份,人肠道病毒阳性2 756份,检出阳性率为68.95%,每年的优势毒株依次为HEV71(55.17%)、CVA16(32.54%)和HEV71(30.15%)、HEV71(61.71%)、CVA6(41.55%)、CVA16(27.91%)和HEV71(23.74%)。郴州地区及同一地理类型地区不同年度的病原体型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度不同流行阶段、年龄阶段和病原体型别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郴州市2010年-2014年HFMD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以HEV71、CVA16、CVA6交替流行为主,或同时流行;新的主要病原体CVA6流行强度不亚于HEV71;多种优势型别毒株的快速交替流行,是郴州地区近5年HFMD疫情的持续高发的主要原因;重症及死亡病例以HEV71感染为主,但非HEV71和CVA16感染有逐年增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 柯萨奇病毒A组16 柯萨奇病毒A组6
原文传递
青岛地区2007-2009年人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晓琳 汪照国 +1 位作者 杨婷婷 弋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了解2007-2009年青岛地区引起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71(EV71)型VPI基因编码区(CDS)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对咽拭子标本进行总肠道病毒(EV)、柯萨奇病毒A16(CA16)和EV71检测。选取部分EV71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 目的了解2007-2009年青岛地区引起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71(EV71)型VPI基因编码区(CDS)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对咽拭子标本进行总肠道病毒(EV)、柯萨奇病毒A16(CA16)和EV71检测。选取部分EV71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VP1基因CDS序列的扩增及测序,对所获得的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青岛市2007-2009年的51株EV71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差异性分别为5.3%和1.7%,所有病毒均属于C4亚型中的C4a簇。2008和2009年的基凶进化树均有多个分支产生,但每年都有一个主要分支(即优势株)。2008年的优势株与2007年山东省临沂市优势株高度同源,2008年的次优势株和2009年的优势株同与2008年安徽省阜阳市优势株高度同源。2007年的2株EV71与2007年山东省临沂市流行株高度同源。结论青岛市2008和2009年的EV71均有多个传播链存在,2008年的主传播链至2009年变为次传播链,但2008年的次传播链至2009年发展为主传播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 VP1基因 分子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湖北麻城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重复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胜平 喻同琦 +1 位作者 彭公德 郭超慧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3年第4期94-95,共2页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Kirsach group A type 16,CoxA16)、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多见,不同种类和型别之间缺乏交叉免疫力,儿...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Kirsach group A type 16,CoxA16)、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多见,不同种类和型别之间缺乏交叉免疫力,儿童可能重复感染发病,目前国内对有关手足口病病例重复感染情况的研究报道较少。研究分析了麻城市2008-2012年121例手足口病重复感染病例情况,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重复感染 流行病学特征 麻城市 肠道病毒71 湖北 肠道病毒感染 感染病例
原文传递
西宁市儿童人肠道病毒71型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生仓 张世杰 +2 位作者 岳建宁 马永成 姜双应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1-362,共2页
目的了解青海省西宁市儿童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HEV 71)抗体水平及自然感染状况,为预防控制儿童手足口病传播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于2009年5-8月采集西宁市2个区(县)181名1~6岁儿童血清标本,采用中和试验检测血清H... 目的了解青海省西宁市儿童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HEV 71)抗体水平及自然感染状况,为预防控制儿童手足口病传播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于2009年5-8月采集西宁市2个区(县)181名1~6岁儿童血清标本,采用中和试验检测血清HEV71中和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HEV 71中和抗体阳性68人,阳性率为37.6%,HEV71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水平为1∶16.12;随着年龄的增大,抗体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升高,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89,P〈0.05;F=4.94,P〈0.05);西宁市1~6岁儿童HEV71中和抗体构成以抗体阴性为主。结论西宁市1~6岁儿童尤其是≤3岁儿童是目前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 中和抗体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EV71和CoxA16病毒的区别与联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顾红岩 李兴旺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和口腔部的疱疹,由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CoxA)和B组,埃可病毒(ECHO viruses)4、6、7型等感染引起...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和口腔部的疱疹,由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CoxA)和B组,埃可病毒(ECHO viruses)4、6、7型等感染引起,CoxA16和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尤其常见。1958年,加拿大首次分离出CoxA16[1],1969年,加利福尼亚首次报道了EV71[2],至1972年美国纽约、孟加拉国、澳大利亚陆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时才真正分离出EV71病毒[1]。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为CoxA16,20世纪70年代后,EV71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3]。二者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暴发。CoxA16:美国(1968年)[4]、日本(1970年)[5]、澳大利亚(1991年)[6]、台湾(2006至2008年)[7]、西班牙(2009年)[8];EV71:马来西亚(2000至2003年)[9]、新加坡(2000年)[10]、泰国(2008至2009)[11]、韩国(2008至2009年)[12]、中国阜阳(2008年)[13]。显然,手足口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疾病,已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重视。本文拟从病原学、临床表现、病毒基因型和核苷酸序列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发病机制方面,对手足口病的两种主要病原体,即EV71和CoxA16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A16 EV71病毒 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virus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71 手足口病 2009年
原文传递
2010年湖南省郴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和人肠道病毒71型基因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谭徽 刘爱平 +4 位作者 谢群 付敏 陈白鹭 何清懿 张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870-2874,共5页
目的:了解2010年湖南省郴州市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0年郴州市手足口病患者的咽拭子、肛拭子或粪便标本,采用Real time-RT-PCR方法检测HEV71、CVA16和HEV的核酸,选择HEV71阳性的标本使用RD、... 目的:了解2010年湖南省郴州市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0年郴州市手足口病患者的咽拭子、肛拭子或粪便标本,采用Real time-RT-PCR方法检测HEV71、CVA16和HEV的核酸,选择HEV71阳性的标本使用RD、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使用RT-PCR法扩增HEV71分离株的VP1区片段,进行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10年共检测手足口病患者临床标本665份,HEV阳性率72.78%,其中HEV71占55.17%、CVA16占18.59%、其它HEV占26.24%。不同月份、年龄、地区以及不同类型病例HEV型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离出4株HEV71,其VP1区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为C4基因亚型。结论:HEV71为郴州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属于C4基因亚型。HEV71和CVA16的分布在病例发病时间,发病年龄和地域上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 柯萨奇病毒A组16 基因特征分析
原文传递
广西2008年肠道病毒71型VP1区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敏玫 周开姣 +4 位作者 闭福银 康宁 谭毅 莫兆军 杨进业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0年第12期2379-2381,共3页
目的阐述引起广西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VP1区序列特征及种系进化分析。方法对从广西2008年HFMD患者分离到的EV71毒株,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进行VP1编码区... 目的阐述引起广西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VP1区序列特征及种系进化分析。方法对从广西2008年HFMD患者分离到的EV71毒株,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进行VP1编码区序列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从广西2008年HFMD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到12株EV71毒株,12株毒株VP1编码区核苷酸长度均为891 bp,在进化树中与C4亚型同处一簇,属于C4亚型C4b分支;各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100%和99%-100%,至少存在5条传播链。结论广西2008年EV71流行株属于C4基因亚型C4b分支,与我国近年的EV71流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共进化性;应加强广西EV71病原监测和研究,掌握EV71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 传播链
原文传递
人肠道病毒71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江宁 张连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75-278,F0003,共5页
人肠道病毒71型是婴幼儿手足口病的致病原之一,其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是近期威胁中国儿童健康的因素之一。目前尚无临床疫苗可以预防该病毒感染,而EV71的动物模型是进行致病机理、疫苗评价和药物等研究的基础。本... 人肠道病毒71型是婴幼儿手足口病的致病原之一,其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是近期威胁中国儿童健康的因素之一。目前尚无临床疫苗可以预防该病毒感染,而EV71的动物模型是进行致病机理、疫苗评价和药物等研究的基础。本文对EV71的两种常用动物模型:小鼠和猕猴(Macaca mulatta)模型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在研究中的应用给与概括,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 手足口病 动物
下载PDF
河北省手足口病病例的病原构成及EV71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赘 于秋丽 +4 位作者 韩占英 韩彩芝 韩旭 刘京生 李琦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2年第4期172-177,共6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严重程度手足口病病例的病原构成情况及EV71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采集河北省不同地区的HFMD患者粪便、疱疹液、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同时结合所收集的HFMD患病例的居住地、疾病严重程度信息... 目的了解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严重程度手足口病病例的病原构成情况及EV71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采集河北省不同地区的HFMD患者粪便、疱疹液、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同时结合所收集的HFMD患病例的居住地、疾病严重程度信息加以分析。选取18株EV71阳性分离株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与其它38株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EV71代表株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2009年河北省HFMD临床诊断病例的EV阳性率为65.13%,其中以EV71为主,占阳性病例的58.0%(752/1296)。秦皇岛、邯郸、保定、邢台地区手足口病例以EV71感染为主,而衡水、沧州等地区则以CA16为主。轻型病例中EV71阳性率为37.74%,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率为80.64%,死亡病例检测13例,均为EV71阳性。18株EV71分离株的VP114核苷酸同源性为94.9%~99.8%,与C4亚型代表株的VP1区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1.9%~99.6%。进化树结果显示,河北省EV71分离株与c4亚型代表株处于同一分支,并在C4a进化分支的不同簇中。结论2009年引起河北省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体主要为EV71和CA16。秦皇岛、邯郸、保定、邢台地区手足口病例以EV7I感染为主,而衡水、廊坊、沧州等地区则以CA16为主。EV71是重症病例的主要致病病原体。河北省EV71分离株为c4亚型C4a进化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1:3病 肠道病毒71 RT—PCR 基因特征
原文传递
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及临床表现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淑华 张九菊 李琼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4-245,共2页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了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感染暴发的流行。EV71感染除了引起手足口病以外,还能够引起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瘫痪、小脑共济失调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甚至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了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感染暴发的流行。EV71感染除了引起手足口病以外,还能够引起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瘫痪、小脑共济失调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甚至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导致死亡,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 流行概况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人肠道病毒71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郝翊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7-12,86,87,共8页
目的利用原核表达技术制备人肠道病毒71型(EV71)的亚单位融合疫苗,并通过小鼠模型对其保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EV71的亚单位肽段,随后将肽段免疫雌鼠,对其交配后产下的幼鼠进行病毒感染,通过检测其组织内的病毒拷贝... 目的利用原核表达技术制备人肠道病毒71型(EV71)的亚单位融合疫苗,并通过小鼠模型对其保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EV71的亚单位肽段,随后将肽段免疫雌鼠,对其交配后产下的幼鼠进行病毒感染,通过检测其组织内的病毒拷贝数和病理变化,对疫苗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肽段融合的方法,得到五种备选疫苗,分别为VacA,VacB,VacC,VacD和VacE,这五种疫苗均具有一定的体外保护能力,并且VacB和VacC与正常人大脑组织无明显交叉反应。动物模型评价结果显示,VacB和VacE能赋予幼鼠抗病毒感染的保护效果。结论利用EV71的小鼠感染模型评价了针对EV71的亚单位联合疫苗,VacB和VacE的保护效果较好,此外,VacB与人脑组织间无明显交叉反应,可以作为潜在的无神经毒性的临床使用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 融合亚单位疫苗 小鼠
下载PDF
人肠道病毒71型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谢明玉 彭琪 +1 位作者 陆小梅 钟柏茂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508-1512,共5页
人肠道病毒71型(HEV71)是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感染患儿严重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等神经系统病变,甚至可导致死亡。近几十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已成为严... 人肠道病毒71型(HEV71)是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感染患儿严重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等神经系统病变,甚至可导致死亡。近几十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已成为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针对HEV71感染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势在必行。近几年有关HEV71疫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现将对该疫苗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 疫苗 手足口病
原文传递
人肠道病毒71型感染免疫抑制恒河猴的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晶晶 张雪梅 +12 位作者 赵红玲 董承红 普晶 廖芸 王丽春 纳锐雄 刘龙丁 张莹 杨丽仙 王庆林 沈冬 王玺 李琦涵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49-1256,共8页
目的:通过建立人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在免疫抑制恒河猴的动物模型,进一步分析人EV71在免疫抑制动物体内病毒增殖、病理变化以及病毒抗原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按照每天15 mg/kg的剂量给8只恒河猴口服环孢菌素A连续7 d后造成其... 目的:通过建立人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在免疫抑制恒河猴的动物模型,进一步分析人EV71在免疫抑制动物体内病毒增殖、病理变化以及病毒抗原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按照每天15 mg/kg的剂量给8只恒河猴口服环孢菌素A连续7 d后造成其免疫抑制状态,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EV71病毒FY23株,对其进行14 d的临床观察后处死,采集各器官组织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同时对不同的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感染EV71病毒后,免疫抑制组的临床症状、病毒载量、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结果都明显比非免疫抑制组严重,从病毒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来看呼吸系统感染较消化系统感染明显严重。结论:本实验分析了人EV71在免疫抑制动物体内病毒增殖的情况,为建立用于EV71疫苗评价的恒河猴动物模型提供了依据,并对未来的EV71疫苗的使用人群范围做出了新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 恒河猴 免疫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