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7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伦与位育:潘光旦先生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儒学基础 被引量:42
1
作者 周飞舟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8,共16页
本文通过对潘光旦先生文集的梳理和研究,指出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以研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天人之际”为基础,以研究政治和教育问题的时政文章为应用,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人伦之际”的社会学。潘先生的社会学思想的特点有三... 本文通过对潘光旦先生文集的梳理和研究,指出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以研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天人之际”为基础,以研究政治和教育问题的时政文章为应用,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人伦之际”的社会学。潘先生的社会学思想的特点有三:一是强调社会的“自然”基础,即“位”的重要性。二是强调“人化的社会学”,即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应用的核心都应该是“人”,因而强调了“育”的重要性。二者合二为一而为“位育”,表现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均衡与协调。三是其核心的人伦与位育思想基础是中国的传统儒学,其社会学思想可以视为传统儒学系统而完整的社会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光旦 人伦 位育 儒学
原文传递
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者?——电脑、电脑文艺与电脑文艺学 被引量:25
2
作者 黄鸣奋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7-86,共10页
信息科技并非万恶之源 ,而是人类实现自由而自觉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蔑视科技而侈谈人伦的感伤主义只会延误科技发展的时机。不论是作为当代科技之代表的计算机 ,还是作为信息科技与文艺联姻之成果的电脑文艺 ,都是人文精神在新的历... 信息科技并非万恶之源 ,而是人类实现自由而自觉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蔑视科技而侈谈人伦的感伤主义只会延误科技发展的时机。不论是作为当代科技之代表的计算机 ,还是作为信息科技与文艺联姻之成果的电脑文艺 ,都是人文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显现 ,它们绝非人文精神的对立物。一切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负有使命感的有识之士 ,完全有可能利用信息科技实现自己的抱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非人 感伤主义 魔鬼 当代 自觉 女娲 终结 自由 人伦
原文传递
人伦之和的主调与变奏——近年中国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文化批评 被引量:20
3
作者 戴清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近年来,家庭伦理电视剧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大发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荧屏收视热点,其精神内涵与艺术创新潜力不断引发着学界的研究热度。本文从审美文化层面分析了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繁盛原因及其美学倾向,指出中国社会从政治型向经济型... 近年来,家庭伦理电视剧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大发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荧屏收视热点,其精神内涵与艺术创新潜力不断引发着学界的研究热度。本文从审美文化层面分析了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繁盛原因及其美学倾向,指出中国社会从政治型向经济型的转型带来了公众关注重心从“国”到“家”的迁移,日常生活美学倾向得以凸显。家庭剧的表现对象、传播方式与接受主体存在着三位统一的相互关系,直接促成了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兴盛,也规范着该类作品的基本特征,如情感表现尺度上与其他媒介形式相比的相对保守特性、对人伦之和的吁求以及美善合一的审美判断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主调 变奏 艺术创新 情感表现 审美判断 审美文化 美学倾向 表现对象 人伦
下载PDF
“辱母”难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情-法关系 被引量:28
4
作者 梁治平 《中国法律评论》 2017年第4期65-79,共15页
"辱母杀人案"之被告人于欢一审被判故意伤害罪,处无期徒刑。此一判决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批评。二审改判,以存在防卫过当、被害人过错等事由对于欢减轻量刑,被认为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本文将此案... "辱母杀人案"之被告人于欢一审被判故意伤害罪,处无期徒刑。此一判决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批评。二审改判,以存在防卫过当、被害人过错等事由对于欢减轻量刑,被认为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本文将此案置于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语境中,试图揭示法官在处理于欢案时面对的困境及其深层原因,以及法律回应民意的限度。本文主要围绕关于于欢案的官方和民间两个版本展开,这两个版本看似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其内里的逻辑却相当不同。于欢案二审判决是本文分析的重点,这个判决力图兼顾法律与民意、法理与情理,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不乏混淆、矛盾和推理上的混乱。笔者认为,它既没有真正改变司法界以往在适用正当防卫相关法律时的保守传统,也没有真正在价值理据的层面上回应民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辱母 情与法 人伦 防卫过当 被害人过错
原文传递
儒家孝文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曾振宇 《理论学刊》 CSSCI 2000年第1期116-118,共3页
儒家孝文化由养亲、敬亲、谏亲和全体、贵生等多重内涵构成。注重忠爱之心,这是儒家孝文化之精华所在。儒家孝论不仅仅是一伦理价值观念,实际上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国以后法律制度的走向。在21 世纪中华民族文化进程中,传统孝文化经... 儒家孝文化由养亲、敬亲、谏亲和全体、贵生等多重内涵构成。注重忠爱之心,这是儒家孝文化之精华所在。儒家孝论不仅仅是一伦理价值观念,实际上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国以后法律制度的走向。在21 世纪中华民族文化进程中,传统孝文化经过创造性价值转换,仍将发挥其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孝文化 家庭伦理 人伦 养亲 敬亲 谏亲
下载PDF
“亲亲相隐”的再认识——关系向度理论的解释 被引量:19
6
作者 翟学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59,共10页
近十多年来,"亲亲相隐"在中国人文思想界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作者将此论战引入社会学研究,通过对争论各方观点的回顾,认为如果将此议题置于作者自己建立的关系向度理论中,便可以看出,"亲亲相隐"背后所具有的文化... 近十多年来,"亲亲相隐"在中国人文思想界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作者将此论战引入社会学研究,通过对争论各方观点的回顾,认为如果将此议题置于作者自己建立的关系向度理论中,便可以看出,"亲亲相隐"背后所具有的文化预设是"关系"先于"个人"的假定,而儒家所提倡的五伦及其价值则是从其中的"固定关系"出发向"约定关系"与"友爱关系"延展的,却难以达至"松散关系"。由于五伦的运行方向十分确定,造成发生于其间的道德往往具有结构性的嵌入特征。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孔子会认为人应该"亲亲相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亲相隐 关系向度 人伦 秩序 道德
原文传递
清代“情理”听讼的文化意蕴——兼评滋贺秀三的中西诉讼观 被引量:19
7
作者 苏亦工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8-192,共15页
明清官府审理民间纠纷案件,通常是情、理、法并用而以情理为主,国家的制定法往往只具有参考的意义,并非判决的依据。此种号称"听讼"的司法诉讼模式与西方司法审判的"一断于法"大相径庭,因而成为热议的话题。日本著... 明清官府审理民间纠纷案件,通常是情、理、法并用而以情理为主,国家的制定法往往只具有参考的意义,并非判决的依据。此种号称"听讼"的司法诉讼模式与西方司法审判的"一断于法"大相径庭,因而成为热议的话题。日本著名中国法制史学者滋贺秀三曾经撰文阐释其根由,以为中国传统的听讼模式与西方的"竞技型诉讼"相较,过于随意而失于"确定性"。此论一出,旋即在海内外法学界产生巨大反响并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从中国文化立场出发,传统听讼模式旨在调整伦常关系,这是其确定性之所在,财产利益仅居于次要和附带性地位,此与西方"竞技型诉讼"重在调整财产关系而轻忽人伦者迥然有别。只有跳出"西方中心论"的视角,才能认识到中国传统诉讼体制和理念的合理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理 听讼 人伦 权利 竞技型诉讼 父母官诉讼
原文传递
《颜氏家训》的道德教育思想 被引量:7
8
作者 尹旦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9-92,共4页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重建民间儒学道德教育的代表作,它涵摄了重人伦、行仁义、遵礼教、慎交游、倡忠诚等广博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家庭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 《颜氏家训》 民间儒学 道德教育 人伦 仁义
下载PDF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刑罚原则 被引量:10
9
作者 南玉泉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4-30,共7页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是西汉初年的法律辑录 ,这批简文对刑事责任年龄、故意与过失、数罪的处罚等都有较细密的规定。其它刑罚原则有诬告反坐原则、证言不实反坐原则、连坐原则、上诉不实加刑原则等。汉律在定罪量刑时 ,充分考虑皇权...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是西汉初年的法律辑录 ,这批简文对刑事责任年龄、故意与过失、数罪的处罚等都有较细密的规定。其它刑罚原则有诬告反坐原则、证言不实反坐原则、连坐原则、上诉不实加刑原则等。汉律在定罪量刑时 ,充分考虑皇权和尊长的地位 ,对于触犯皇权和尊长都要从重处罚。此外 ,对于触犯人伦、群盗犯罪以及官吏犯罪也予以重惩 ,而对于自首和犯罪后自动减轻犯罪后果等则采取从轻处罚的原则。汉初的刑罚原则与秦律所载刑罚原则基本相同 ,西汉武帝以后在具体的操作细节和适用标准方面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 犯罪 原则 证言 从重处罚 从轻处罚 数罪 辑录 人伦 西汉
原文传递
人伦坐标与伦理秩序 被引量:17
10
作者 樊浩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40,共7页
人伦坐标与伦理秩序樊浩“人伦”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最重要的元素;是现代伦理精神建构的基础;同时又是现代伦理困惑中最基本的困惑。在任何伦理体系中,“人伦”都是建构的基础。因为,伦理作为人伦之理,首先必须给人伦定位,由此... 人伦坐标与伦理秩序樊浩“人伦”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最重要的元素;是现代伦理精神建构的基础;同时又是现代伦理困惑中最基本的困惑。在任何伦理体系中,“人伦”都是建构的基础。因为,伦理作为人伦之理,首先必须给人伦定位,由此才能从中引伸出伦理之“理”,没有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伦 天伦 伦理秩序 人道 人理 个体主体性 建构
全文增补中
“友谊”(friendship)观念的中西差异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杨适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3-40,129-130,共10页
“友谊”或“友爱”在中西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与意义有重大和精细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也重朋友情谊,但由于最重“亲亲”之爱和“君臣”关系,友谊只能列于“五伦”之末,而且受君臣父子关系的影响。相反,西方却首重“友爱”,甚至把亲子之... “友谊”或“友爱”在中西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与意义有重大和精细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也重朋友情谊,但由于最重“亲亲”之爱和“君臣”关系,友谊只能列于“五伦”之末,而且受君臣父子关系的影响。相反,西方却首重“友爱”,甚至把亲子之爱也纳入友爱之中,用“友爱”来涵盖一切人与人的爱。这种差异有深刻的实际的历史渊源和思想背景。认真研究这个差异及其原因,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之改革与重建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ENDSHIP 人伦 大伦
原文传递
《易传》与“生生”——回应吴飞先生 被引量:16
12
作者 丁耘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9,58,共10页
本文是对吴飞先生《论"生生"》一文的回应,吴文与笔者旧文交涉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生"。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确定"生生"在《易传》中的含义,说明吴文所看重的"生生十六字"实则是对"损"... 本文是对吴飞先生《论"生生"》一文的回应,吴文与笔者旧文交涉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生"。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确定"生生"在《易传》中的含义,说明吴文所看重的"生生十六字"实则是对"损"卦的解释,而非如他所言是对"咸"卦的解释。不过吴飞先生与笔者最终的立意与趋向并无实质差别,吴飞先生之学重人伦,笔者进路则重道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 《易传》 成卦 损卦 人伦 道体
原文传递
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岱年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5期1-3,共3页
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张岱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是现在常用的名词,在古代虽役有这类名词,却也认识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区别。《管子》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衣食足,是物质生活的内容;知礼节,知荣辱... 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张岱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是现在常用的名词,在古代虽役有这类名词,却也认识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区别。《管子》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衣食足,是物质生活的内容;知礼节,知荣辱,是精神生活的内容。孟子说:“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 精神境界 物质生活 《管子》 类名词 礼节 人伦 孟子
下载PDF
论法的人伦精神——关于“安提戈涅之怨”的法理思考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杜月秋 《唯实》 2002年第4期40-43,共4页
人并非法的对立面,人的至尊与法的至上完全可以实现有机的统一,而人伦精神所指向的正是人基于人性所作出的价值选择,它体现和追求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本性和尊严,自然应当成为实现两者统一的一个路径。所以人伦精神应该自始至终地融汇于... 人并非法的对立面,人的至尊与法的至上完全可以实现有机的统一,而人伦精神所指向的正是人基于人性所作出的价值选择,它体现和追求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本性和尊严,自然应当成为实现两者统一的一个路径。所以人伦精神应该自始至终地融汇于法律之中,成为其道德的支撑力。这样我们建构出来的法治最终才能体现出对人类自身的关怀,而不至异化为压制人、扼杀人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该 人伦 应当 人的本性 精神 自身 统一 法理思考 法治 体现
下载PDF
苏州耦园理景的夫妻人伦之美及其设计手法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小乐 金荷仙 陈海萍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0-74,共5页
耦园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中一座宅园合一的私家宅园典范。通过全面梳理可以发现,耦园理景从整体规划、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及意象设计到建筑设计、装饰设计、诗文品题等多维层面,都浸透了夫妻人伦之美。研究其设计手法不仅对耦园本身... 耦园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中一座宅园合一的私家宅园典范。通过全面梳理可以发现,耦园理景从整体规划、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及意象设计到建筑设计、装饰设计、诗文品题等多维层面,都浸透了夫妻人伦之美。研究其设计手法不仅对耦园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也可借此探索解读苏州古典园林的方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耦园 理景 夫妻 人伦 设计手法
下载PDF
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锡诚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74-81,0+4,共8页
中国人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为基础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漫长的农耕社会所培育出来的天人合一、和衷共济、生生不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血缘家族关系与人伦道德礼俗制... 中国人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为基础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漫长的农耕社会所培育出来的天人合一、和衷共济、生生不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血缘家族关系与人伦道德礼俗制度。农耕和人伦,是破解传统节日内涵的两个要点。节日是在漫长的历史途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某些"圣人"创造出来的。节日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单一和综合之分,但就其起源和内涵而言,大都是基于农时或岁时的需要,在其发展中,逐渐被赋予了表达信仰、尊敬长辈、追念先祖、巩固伦常、维系道德等众多的内容,借着节日活动,使人伦家族理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发生着嬗变,但节日的核心不会被丢弃和置换。发展传统节日文化须遵循文化规律,坚守传统核心,反对造假"重构"。传统节日的根在民间,回归民间是保护传统节日的康庄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农耕社会 人伦 文化内涵 继承与弘扬 回归民间
下载PDF
疑神宗教与人伦理性——从“祖先崇拜”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关怀 被引量:11
17
作者 金尚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46,共6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应该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 ,家庭宗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崇拜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在周礼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在祭祀活动中视鬼神为“如在” ,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应该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 ,家庭宗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崇拜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在周礼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在祭祀活动中视鬼神为“如在” ,这种宗教因此是一种疑神的宗教 ,在宗教活动中表现出自竭其诚的特点。这种宗教倾向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转向此岸 ,在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伦关系中寻找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祟拜 疑神宗教 宗法 人伦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回族家谱的三个维度:族源、族规与人伦——以云南昭通回族谱牒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青 马良灿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6-129,共4页
本文以云南昭通回族为例,从族源、族规、人伦三个维度出发,对回族家谱进行解读。文章认为,族源、族规、人伦是回族家谱的核心要素,是确定家族边界的基本尺度,更是回族家族共同体认同的标志。从族谱中,我们领悟到家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国... 本文以云南昭通回族为例,从族源、族规、人伦三个维度出发,对回族家谱进行解读。文章认为,族源、族规、人伦是回族家谱的核心要素,是确定家族边界的基本尺度,更是回族家族共同体认同的标志。从族谱中,我们领悟到家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三者之间的同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家谱 族源 族规 人伦
原文传递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辉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9-233,共5页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 自由人格 儒家哲学 天人关系 人性问题 道德伦理 道德人格 道德倾向 人格表现 道家 落脚点 大丈夫 设定 人伦 世界 圣人 君子 儒道
原文传递
传统中国社会的情理与人伦--以京剧《四郎探母》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柳财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76,共25页
京剧《四郎探母》讲述的是宋辽两国交战,主人公杨四郎身处两个家和两个国的伦理困境中,而铁镜公主、佘太君、萧太后等人对情义的认同和坚守最终成全了杨四郎探母乃至回令的故事。晚清至民国,京剧《四郎探母》在民众当中十分流行,广受欢... 京剧《四郎探母》讲述的是宋辽两国交战,主人公杨四郎身处两个家和两个国的伦理困境中,而铁镜公主、佘太君、萧太后等人对情义的认同和坚守最终成全了杨四郎探母乃至回令的故事。晚清至民国,京剧《四郎探母》在民众当中十分流行,广受欢迎,但1949年之后这部剧却经历了四次大讨论,并屡次被禁演,而在解禁后又长演不衰。对四郎的同情和理解与对四郎“不忠不孝”“叛国投敌”的批评和斥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认为,京剧《四郎探母》所表达的传统中国社会是情理社会,而人们也正是通过以情理为基本取向的社会行动最终铸就了一个以情理为基本精神的社会结构。情理的根本是人伦,人伦精神贯穿于家国社会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郎探母 情理 人伦 忠孝 家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