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 被引量:5
1
作者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7-62,共6页
民间宗教以巫术及民间信仰为依托.往往借助于社会关系发生变迁的历史机缘形成一定规模的宗教结社。由于它们的结社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所宣传的思想也因此常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尤其是对“末劫”的信仰,所表达的是变革现... 民间宗教以巫术及民间信仰为依托.往往借助于社会关系发生变迁的历史机缘形成一定规模的宗教结社。由于它们的结社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所宣传的思想也因此常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尤其是对“末劫”的信仰,所表达的是变革现实社会状况的潜在要求。民间宗教是中国民间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其存在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这种组织方式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宗教 民间信仰 宗教结社 宗法 "社会" 社会 中国 源流
下载PDF
先秦音乐与儒家的礼乐理想 被引量:5
2
作者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7,共10页
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理论在先秦时期已初具系统。从音律上看,先秦音乐与现代音乐或西方古代音乐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在音阶的选用上,人们把“五声”视为最理想的音阶,所追求的音乐意念是“和”。先秦儒家在继承周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提... 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理论在先秦时期已初具系统。从音律上看,先秦音乐与现代音乐或西方古代音乐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在音阶的选用上,人们把“五声”视为最理想的音阶,所追求的音乐意念是“和”。先秦儒家在继承周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礼以别宜、乐以敦和”的礼乐理想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途径,不仅使礼乐之间的互补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还使“乐”的含义发生了深刻的转化。所谓乐,不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即“无声之乐”。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差别性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并从生活践履中获得和乐的内在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音乐 儒家 礼乐理想 中国 古代音乐 理论
原文传递
疑神宗教与人伦理性——从“祖先崇拜”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关怀 被引量:11
3
作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46,共6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应该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 ,家庭宗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崇拜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在周礼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在祭祀活动中视鬼神为“如在” ,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应该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 ,家庭宗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崇拜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在周礼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在祭祀活动中视鬼神为“如在” ,这种宗教因此是一种疑神的宗教 ,在宗教活动中表现出自竭其诚的特点。这种宗教倾向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转向此岸 ,在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伦关系中寻找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祟拜 疑神宗教 宗法 人伦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下) 被引量:3
4
作者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69-76,共8页
民间宗教以巫术及民间信仰为依托 ,往往借助于社会关系发生变迁的历史机缘形成一定规模的宗教结社。由于它们的结社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 ,所宣传的思想也因此常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 ,尤其是对“末劫”的信仰 ,所表达的是变革现... 民间宗教以巫术及民间信仰为依托 ,往往借助于社会关系发生变迁的历史机缘形成一定规模的宗教结社。由于它们的结社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 ,所宣传的思想也因此常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 ,尤其是对“末劫”的信仰 ,所表达的是变革现实社会状况的潜在要求。民间宗教是中国民间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 ,其存在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这种组织方式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宗教 民间信仰 宗教结社 宗法 社会 中国 成因 区域共同体
下载PDF
简论封建与周代礼治 被引量:1
5
作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85-89,共5页
封建是周代政治关系的基本框架 ,也是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渊源。与宗法的“亲亲”精神不同 ,封建把政治等级建立在血缘与类血缘的基础之上 ,视政治关系高于亲情关系 ,其内在精神是“尊尊”。秦汉以后 ,封建虽逐步被郡县取代 。
关键词 封建 周礼 政治关系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从神道到人道——谈礼在原始宗教阶段的演化及其对早期民族精神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代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3-48,共6页
从源头上讲 ,礼本是事神致福的原始宗教活动 ,后逐步从神道中开出人道 ,从而产生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人伦关系与社会政治关系。在神道与人道之间 ,有一个重要的、沟通彼此的环节 ,即人的诚信之心 ,它涵养于神道之中、成为现实伦理关系... 从源头上讲 ,礼本是事神致福的原始宗教活动 ,后逐步从神道中开出人道 ,从而产生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人伦关系与社会政治关系。在神道与人道之间 ,有一个重要的、沟通彼此的环节 ,即人的诚信之心 ,它涵养于神道之中、成为现实伦理关系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宗教 民族精神
下载PDF
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5-177,共3页
儒家伦理是指导安排传统中国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群体组织方式。其中,家庭结构模式最为典型,其他社会组织都不同程度地模拟了家庭结构关系,使中国传统社会表现出重视伦理关系、注重整体均衡与稳定、... 儒家伦理是指导安排传统中国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群体组织方式。其中,家庭结构模式最为典型,其他社会组织都不同程度地模拟了家庭结构关系,使中国传统社会表现出重视伦理关系、注重整体均衡与稳定、追求和谐等特点。群体的这种组织过程和管理方式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对现代中国的社会组织仍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社会组织 家庭结构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试论儒家的“礼因人情”说 被引量:3
8
作者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3-115,共3页
晚周及秦汉儒家在“人情”之中为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寻找依据 ,认为礼乐之宜 ,本诸人情。但由于人们对人情的理解各不相同 ,所以对礼与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在“礼因人情”一说的总体态度上 ,礼学家们的主流思想认为 ,一方面是对人... 晚周及秦汉儒家在“人情”之中为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寻找依据 ,认为礼乐之宜 ,本诸人情。但由于人们对人情的理解各不相同 ,所以对礼与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在“礼因人情”一说的总体态度上 ,礼学家们的主流思想认为 ,一方面是对人情起着节度和文饰作用 ,另一方面 ,“人之常情”是每个人的正当需要 ,理应无条件的得到满足与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情 儒家思想 礼学 人之常情
下载PDF
绍兴师爷的人格与智慧 被引量:2
9
作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3-21,共9页
绍兴师爷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在人格上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求道者自任、保持独立性的特点相比,他们有独立意识,但没有求道的动机。他们在工作关系中虽表现出对于幕主的依附性,彼此之间也充分利用亲缘与乡缘关系,但其出发点却是为自我谋... 绍兴师爷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在人格上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求道者自任、保持独立性的特点相比,他们有独立意识,但没有求道的动机。他们在工作关系中虽表现出对于幕主的依附性,彼此之间也充分利用亲缘与乡缘关系,但其出发点却是为自我谋利益。与此相关,他们的智慧发展也表现出单一性,主要为了职业所需,一方面是对管理体制及世态人情中的利害有过人的透视能力,另一方面是善为因循守矩,谨守成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程序化。绍兴师爷的这些特点虽与佐幕之职业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源于绍兴的地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师爷 人格 智慧 “道”
下载PDF
失礼则入刑──略论先秦礼法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74-78,共5页
传统中国之治平天下的途径有四 :礼乐刑政 ,而礼为首。在先秦 ,主要以礼为法 ,其后法逐步从礼中脱离出来 ,但礼是立法的基本依据 ,礼法成为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行为规范。中国虽有着悠久的法制史 ,但与西方的法律制度不同 ,其独特性表... 传统中国之治平天下的途径有四 :礼乐刑政 ,而礼为首。在先秦 ,主要以礼为法 ,其后法逐步从礼中脱离出来 ,但礼是立法的基本依据 ,礼法成为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行为规范。中国虽有着悠久的法制史 ,但与西方的法律制度不同 ,其独特性表现为所谓法不是统一性的行为规范而是差别性的行为规范 ;法本身不是至高无上的 ,而是被置于礼之下 ,是礼的延伸 ;更为重要的是 ,法律体系主要由“礼”与“刑”两部分构成 ,失礼即可入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下载PDF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5,共5页
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三个主要背景。其中 ,相互交融的中西文化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两个直接渊源 ,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立与彼此消长也是促使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在... 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三个主要背景。其中 ,相互交融的中西文化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两个直接渊源 ,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立与彼此消长也是促使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在历史层面上 ,发生在复杂的政治关系中的历史事件 ,尤其是中苏 (含共产国际 )关系 ,是导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生根结果的重要的一环 ;在社会关系层面上 ,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现实状况却使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文化背景 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中国特色 发展
下载PDF
理性是什么?──对哲学价值的文化学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3-86,共4页
人类文明史的总体发展目标似乎是朝着理性的方向迈进。在西方文明史上,不少哲 学家把人的本能和欲望设定为理性的对立面,从一个与本能及欲望相反的方向上探索理性。 问题是,哲学总是在反思经验的基础上表达它对理性的理解,而经验又... 人类文明史的总体发展目标似乎是朝着理性的方向迈进。在西方文明史上,不少哲 学家把人的本能和欲望设定为理性的对立面,从一个与本能及欲望相反的方向上探索理性。 问题是,哲学总是在反思经验的基础上表达它对理性的理解,而经验又总是与文明的类型及 文化模型紧密相联,是一种文化意识。理性究竟是什么?反观一下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也许 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本能 "文化本能" 文化意识
下载PDF
和而不同
13
作者 赵卫国 陈代波 +1 位作者 马拥军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哲学 西学 数学
下载PDF
文化类型与中国的“哲人之学”
14
作者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哲学 文化 文化类型
下载PDF
鉴古知今说邪教必亡
15
作者 《今日海南》 2001年第3期31-34,共4页
"法轮功"的出现绝非新生事物,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重演。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于"法轮功"的民间宗教源远流长,而且那些民间宗教在组织与教义上大多也具有邪教性质。约从明清时期开始,中国民间宗教逐... "法轮功"的出现绝非新生事物,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重演。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于"法轮功"的民间宗教源远流长,而且那些民间宗教在组织与教义上大多也具有邪教性质。约从明清时期开始,中国民间宗教逐步取得盛况空前的发展:数量众多、派系纷繁。有学者据档案、方志、传说等估计,有名目的教派有数百种之多。对这些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宗教中的邪教稍加研究就可以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宗教 中国历史 邪教 法轮功 李洪志 原始道教 明清时期 发生发展 彼岸世界 教主
原文传递
“法治”需要相应的道德支持
16
作者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89-94,共6页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确立都离不开与之相协调的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德”“法”相济的一种典型模式 ,即礼治 ,其系统的法律制度不仅脱胎于道德规范且以之为依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法治与德治的具体思想内容...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确立都离不开与之相协调的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德”“法”相济的一种典型模式 ,即礼治 ,其系统的法律制度不仅脱胎于道德规范且以之为依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法治与德治的具体思想内容都不是传统的简单沿续 ,而是开创性的工作 ,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 ,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使之彼此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礼治 人治 道德 定义 法律 道德精神 道德规范 治国方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