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指征探讨 被引量:34
1
作者 唐维兵 刘翔 +5 位作者 耿其明 程锐 韩树萍 蒋梨 徐小群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干预时机和预后,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指征。从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江苏和安徽地区5家新生儿医疗中心以出现腹腔游...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干预时机和预后,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指征。从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江苏和安徽地区5家新生儿医疗中心以出现腹腔游离气体、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包块、肠鸣音消失等症状之一作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后5年组),与这5家新生儿医疗中心从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以腹腔出现游离气体为手术指征作为对照(前5年组),对不同手术指征下患儿手术干预率、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前5年组手术干预率14%,显著低于后5年组(25%),两组BellⅡ期和Ⅲ期患儿的手术率均显著提高(P%0.05);前后5年手术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比13%);手术指征改变后,患儿的总体病死率由前5年的21%显著下降到后5年组的12%(P〈0.05)。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指征,除了腹腔出现游离气体外,还要根据患儿的腹部体征,综合分析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手术干预,提高生存率。手术本身对患儿病死率没有显著影响。Bell分期反应患儿总体病情程度,但不能完全依赖Bell分期作为手术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外科手术 新生儿
原文传递
江苏省13家医院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现状调查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倩倩 董小玥 +20 位作者 乔瑜 殷玉洁 高艳 周金君 杨丽 朱荣平 王伏东 万俊 徐艳 潘兆军 王威远 闫俊梅 韩树萍 卢红艳 李双双 王金秀 吴明赴 王军 邓晓毅 余章斌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90-695,共6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及诊治、随访等管理情况,为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及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18年1~12月江苏省13家医院收治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了解江苏省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及诊治、随访等管理情况,为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及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18年1~12月江苏省13家医院收治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江苏省13家医院2018年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例共上报740例,占新生儿科收治病例总数的2.70%(740/27?386),其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620例(83.8%),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106例(14.3%),危险性高胆红血症14例(1.9%);诊断为急性胆红素脑病共4例(0.5%)。484例(65.4%)新生儿于分娩机构出院后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返回医院住院治疗,中位入院日龄为7 d,其中214例(44.2%)再入院前进行过门诊黄疸随访,第1次门诊中位随访日龄为6 d。住院期间行头颅MRI检查211例(28.5%),其中85例(40.3%)提示双侧基底节、苍白球T1WI信号偏高;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238例(32.2%),其中14例(5.9%)仅一侧通过,7例(2.9%)双侧均未通过。急性胆红素脑病或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17例)进行了随访,除1例失访外,均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结论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科住院病人中的占比较高;新生儿从分娩机构出院后黄疸监测及管理需要加强;对并发了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住院期间相关检查需更完善,出院后均需全面系统地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急性胆红素脑病 多中心调查 新生儿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3
作者 +2 位作者 朱甜甜 储安贞 朱传龙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5-509,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就诊的6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儿随机分为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组(n=33)和护肝片对照治疗组(n=32),分别予以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和护肝片治疗2...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就诊的6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儿随机分为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组(n=33)和护肝片对照治疗组(n=32),分别予以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和护肝片治疗24周。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丙氨酶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黏连蛋白(LN)水平。结果复方甘草酸苷片组和护肝片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清ALT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但复方甘草酸苷片组较护肝片组下降更明显(P<0.01);复方甘草酸苷片组治疗后血清γ-GT水平以及肝纤维化四项指标(HA、PCⅢ、CⅣ、LN)水平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护肝片组上述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可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儿的肝功能,并能降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水平;其疗效优于护肝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复方甘草酸苷片 肝纤维化 疗效观察 儿童
原文传递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小于胎龄矮小儿童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21
4
作者 凌岚 张丽娜 +3 位作者 龚海红 沈燕 陆超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8-591,共4页
目的 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小于胎龄(SGA)矮小儿童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方法 共有22例SGA矮小儿童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低剂量组[0.1 IU/(kg·d)]和高剂量组[0.2 IU/(kg·d)]。治疗前、... 目的 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小于胎龄(SGA)矮小儿童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方法 共有22例SGA矮小儿童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低剂量组[0.1 IU/(kg·d)]和高剂量组[0.2 IU/(kg·d)]。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2年后分别测定身高、体质量、骨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并计算生长速度、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利用B-P法预测成年后终身高。测定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促甲状腺激素、T3、T4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结果 SGA的生长激素基础值为(2.94±3.27) μg/L。高剂量组在治疗2年后,生长速率[(8.11±1.31) cm/年]、身高标准差(-1.16±0.83)及预测成年身高[(163.68±6.76) cm]均高于治疗前[(4.21±0.99) cm/年、-3.00±0.71、(156.54±7.39)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30、30.47、26.20,P均〈0.01)。低剂量组在治疗后2年,生长速率、身高标准差、骨龄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预测成年身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2组在治疗后2年,IGF-1、IGFBP-3高于治疗前。高剂量组在治疗后2年,相比较于治疗前,IGF-1的增加值与生长速率、身高标准差及预测成年身高的增加值均呈正相关(r=0.567 4、0.652 4、0.584 3、0.499 8,P均〈0.05)。低剂量组与治疗前比较,IGF-1的增加值与生长速率、身高标准差的增加值均呈正相关(r=0.437 1、0.405 6、0.501 1,P均〈0.05),但与预测成年身高增加值无相关性(r=0.200 8,P〉0.05)。2组治疗后2年,与治疗前相比,空腹和餐后血糖、胰岛素、促甲状腺激素、T3、T4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无异常改变(P均〉0.05)。 结论 0.2 IU/(kg·d)的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以显著提高SGA矮小儿童的生长速率和预测成年身高,是治疗SGA矮小的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生长激素 小于胎龄儿 矮小 治疗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应用时限选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禄全 余加林 +34 位作者 封志纯 史源 汪丽 陈盛 钟晓云 陈文 刘建红 刘向红 唐成和 杨卫红 郑军 王晓鹏 刘芳 杜志方 武彦秋 刘霞 周晓玉 张成元 李忠良 杨震英 龙博文 瞿运萍 吕红艳 吴素静 乔彦霞 王素敏 叶青青 卞洪亮 蔡志勇 谢俊英 马友凤 赵柏丽 黄水霞 黎瑞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03-120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牛肺表面活性物质(calf pulmonary surfactant,CPS,商品名: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最...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牛肺表面活性物质(calf pulmonary surfactant,CPS,商品名: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最终应用时限。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国内22家各级医院新生儿病房应用PS治疗NRDS的相关临床资料。NRDS患儿分为3组,第1组:重度NRDS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CPS治疗;第2组:轻度NRDS采用CMV+CPS治疗;第3组:轻度NRDS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CPS治疗;将生后1、2、3、4、5、6、7、8 h作为时间界点,逐一比较在界点前后使用CPS的各组肺出血的发生率,并探讨NRDS严重程度相同的患儿在不同通气模式下肺出血发生率。结果对于重度NRDS患儿,以生后4、5、6、7、8 h作为使用CPS的时间界点时肺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轻度NRDS患儿,生后5 h内使用组肺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5 h后使用组(3.2%vs9.7%,P<0.05)。对于轻度NRDS患儿,以生后5 h为界点,第3组的肺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第2组(0.3%vs 6.5%,P<0.05)。结论生后5 h内使用CPS是治疗NRDS时有效降低肺出血发生率的最后时限,对于轻度NRDS,生后5 h内使用CPS联合nCPAP可明显减少肺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出血 肺表面活性物质 多中心研究
下载PDF
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早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孔祥永 杨常栓 +10 位作者 吴江永 陈佳 刘敬 崔其亮 黄为民 巨容 李文 夏世文 余加林 祝甜 《中国医刊》 CAS 2016年第8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胎龄<32周早产儿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国内9家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胎龄<32周的早产儿,分为预防组(生后30分钟内给药)和早期治疗...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胎龄<32周早产儿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国内9家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胎龄<32周的早产儿,分为预防组(生后30分钟内给药)和早期治疗组(出生后2小时内给药),均气管插管内滴入国产牛肺表面活性剂(70mg/kg)。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生率、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预防组116例,早期治疗组91例。预防组RDS的发生率略高于早期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R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期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预防组患儿中至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期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重度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中至重度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气漏、肺出血及败血症的发生率预防组和早期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对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重度RDS、中至重度BPD和PDA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预防
下载PDF
早期充分氨基酸营养在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孙中怡 李悦 +5 位作者 李冰洁 卜欣欣 罗妍妍 李淑君 陈筱青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充分氨基酸营养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生长代谢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早产儿191例,按照氨基酸首剂量用法不同分为2组:研究组(110例)氨基酸起始剂量为1.8~2.5 g/(... 目的探讨早期充分氨基酸营养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生长代谢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早产儿191例,按照氨基酸首剂量用法不同分为2组:研究组(110例)氨基酸起始剂量为1.8~2.5 g/(kg·d),逐日增加1.0 g/(kg·d),直至达到最大剂量4.0 g/(kg·d);对照组(81例)氨基酸起始剂量为1.0~1.5 g/(kg·d),逐日增加0.5 g/(kg·d),直至达到最大剂量3.5 g/(kg·d)。脂肪乳、葡萄糖及电解质等应用按标准静脉营养方案执行。比较2组患儿住院期间的开奶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人工通气时间、低钾血症的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开奶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3.83±3.15) d比(5.53±5.63) d,(15.47±10.54) d比(19.47±14.57) d,(16.46±10.33) d比(21.41±18.00) d,(6.36±4.88) d比(8.48±9.2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5、2.097、2.217、2.041,P=0.016、0.038、0.029、0.043)。研究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住院费用也相应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91%(23/110例)比35.80%(29/81例)],且人工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1.12±2.62) d比(3.31±8.1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23,P=0.022;t=2.231,P=0.028)。研究组低钾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0.91%(34/110例)比17.28%(14/8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3,P=0.032);研究组脓毒症、胆汁淤积、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院内感染、动脉导管未闭、其他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营养 氨基酸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振兴 陆超 +2 位作者 崔曙东 管亚飞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19-720,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关系,提高大家对IVIG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IVIG治疗(1g/kg,4h内匀速输入)新生儿溶血症(HDN)2例导致NEC的患儿,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腹部立位平片进行诊断...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关系,提高大家对IVIG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IVIG治疗(1g/kg,4h内匀速输入)新生儿溶血症(HDN)2例导致NEC的患儿,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腹部立位平片进行诊断,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IVIG治疗后,2例患儿均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减弱、胃肠道症状(呕吐、腹胀)及体征(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结合腹部平片(肠壁水肿、肠道梗阻)及血常规升高,此2例患儿均发生了NEC。结论IVIG治疗HDN有引起NEC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溶血症
原文传递
早产儿静脉营养中不同剂量氨基酸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章晔 任义梅 +6 位作者 罗妍妍 李悦 丁蓉 卜欣欣 崔曙东 陈筱青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年第2期122-127,共6页
目的 评价适宜氨基酸营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合理的早产儿氨基酸应用策略.方法 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出生体质量为1 000~2 500 g的早产儿107例,对照组81例,研究组26例.患儿均在出生后2h内开始... 目的 评价适宜氨基酸营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合理的早产儿氨基酸应用策略.方法 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出生体质量为1 000~2 500 g的早产儿107例,对照组81例,研究组26例.患儿均在出生后2h内开始静脉营养,对照组氨基酸起始剂量为1.0~1.5 g·kg^-1·d^-1,研究组起始剂量为2.0~2.5 g·kg^-1·d^-1.脂肪乳、葡萄糖及电解质的应用均按统一静脉营养方案执行.记录患儿出生基本情况、生长发育、生化指标、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两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生后1周内总蛋白、非蛋白热卡摄入高于对照组,生后2周内的总热卡摄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较早开奶[(3.54±3.18)d比(5.64±5.81)d,P =0.02],较快达完全肠内营养[(16.50 ±9.54)d比(21.21±15.63)d,P=0.07],较早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7.35 ±4.55)d比(9.19±9.50)d,P=0.19],静脉营养时间缩短[(16.88±8.99)d比(22.33±18.10)d,P=0.04],住院时间缩短[(20.62±10.41)d比(24.22±15.62)d,P=0.18],住院费用减少[(21 929.00±11 945.42)元比(37 499.58±71 146.80)元,P=0.14].研究组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下降[5(19.23%)比37 (45.68%),P=0.0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宫外发育迟缓、胆汁淤积、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院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人工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不增加,代谢紊乱(高血糖、低血糖、低钙血症、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并发症与对照组相当,均P>0.05.结论 早产儿需尽早于生后2h内供给氨基酸,起始剂量高于2g· kg^-1·d^-1有助于早产儿提早开奶、缩短静脉营养,有利于代谢的稳定,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外营养 婴儿 早产 氨基酸类
原文传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儿童血清人尾肢同源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传龙 +2 位作者 储安贞 李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目前仍不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儿人尾肢同源蛋白(Pygo2)血清水平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作用,以及可否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文中旨在检测肥胖儿童外周血中的Pygo2水平,并分析其与传统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估NAFL... 目的目前仍不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儿人尾肢同源蛋白(Pygo2)血清水平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作用,以及可否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文中旨在检测肥胖儿童外周血中的Pygo2水平,并分析其与传统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估NAFLD患儿Pygo2检测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住院和门诊肥胖患儿120例。参考NAFLD诊疗指南将120例肥胖患儿分为单纯性肥胖组(n=44例,肝B超无弥漫性脂肪肝的肥胖儿童)、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组(n=35例,肝B超提示有弥漫性脂肪肝但肝功能正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组(n=41例,肝B超提示有弥漫性脂肪肝且肝功能异常)。另选取1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照组及所有患者均收集外周血清,并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Pygo2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粘连蛋白(LN)和全自动酶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表达量。结果 NAFL组、NASH组Pygo2表达量[52.1(12.3)、78.3(50.0)μg/L]较单纯性肥胖组[43.2(18.7)μg/L]明显升高(P<0.05);NASH组Pygo2表达量较对照组[41.7(16.8)μg/L]、NAFL组明显升高(P<0.001)。NAFH组HA、CⅣ、LN、ALT、γ-GT表达量较对照组、单纯性肥胖组、NAFL组明显升高(P<0.001)。血清Pygo2与HA、PCⅢ、CⅣ、ALT、γ-GT、LN呈显著正相关(r=0.708、0.356、0.589、0.454、0.674,0.169,P<0.05)。结论随着Pygo2表达量水平升高,肝纤维化程度加重。Pygo2与HA、CⅣ、γ-GT等指标显著相关,表明Pygo2亦可作为检测NAFLD患儿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人尾肢同源蛋白 肝纤维化 儿童
下载PDF
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筱青 郭丽敏 +4 位作者 李悦 章晔 管亚飞 崔曙东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16-42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江苏省4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诊断为NRDS、〈2500g的早产儿,根据珂立苏首剂量分为高剂量治疗组(69例)和常规剂量治疗组(61例...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江苏省4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诊断为NRDS、〈2500g的早产儿,根据珂立苏首剂量分为高剂量治疗组(69例)和常规剂量治疗组(61例)。高剂量组患儿予珂立苏100mg/kg,常规剂量组予珂立苏70mg/kg。比较2组患儿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氧疗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组患儿用药后动脉血氧分压[P。(02)]迅速改善,高剂量组用药1h、12h、24hP。(02)升至(80.27±36.81)mmHg(1mmHg:0.133kPa)、(73.03±24.94)mmHg、(72.35±24.72)mmHg,改善尤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点高剂量组Pa(O2)均值高于常规剂量组[(67.07±19.94)mmHg、(62.93±21.71)mmHg、(67.95±23.79)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用药后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持续至48h(P均〈0.05)。珂立苏用药后2组患儿的氧合指数(OI)和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改善,且高剂量组0I用药后1h、12h、24h、36h、48h分别为6.1±2.8、5.6±3.3、5.5±3.5、5.8±4.5、5.3±3.1,较用药前(8.9±4.0)下降显著(P〈0.01)。高剂量组a/APO2用药后1h、12h、24h、36h、48h为0.39±0.22、0.42±0.20、0.45±0.22、0.44±0.22、0.46±0.21,较用药前(0.27±0.18)显著改善(P〈0.01)。高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缩短[(94.54±113.44)h比(109.27±124.87)h,(259.10±280.45)h比(372.31±398.08)h],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肺炎、气胸、颅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珂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剂 呼吸窘迫综合征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射对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樊晓艳 薛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5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注射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MAS患儿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外源性PS进行治...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注射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MAS患儿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外源性PS进行治疗,PS 70 mg/kg,气管内注射。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后24 h(T1)、治疗后48 h(T2)观察呼吸机参数,包括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 O2/Fi O2),同时应用ELISA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血清中IL-8和IL-10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同组T0时比较,T1、T2时两组OI均降低,a/APO2、Pa O2/Fi O2均升高(P均<0.05),T1、T2时同组内各指标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T2时研究组OI降低,a/APO2、Pa O2/Fi O2升高(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P-A、SP-D、VEGF、IL-10均升高,IL-8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VEGF、IL-8水平降低,其他指标升高(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外源性PS气管内注射可改善MAS患儿氧合功能、缩短治疗时间,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P和VEGF水平及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粪吸入综合征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气管内注射 新生儿
下载PDF
尿半胱氨酸白三烯E4诊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金蕊 卢红艳 +3 位作者 罗妍妍 许云仙 陈筱青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03-707,共5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尿液半胱氨酸白三烯E4(CysLTE4)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生儿158例,出院后根据出院诊断将其分为3组:无肺部疾病的足月儿61例(足月组... 目的 探讨新生儿尿液半胱氨酸白三烯E4(CysLTE4)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生儿158例,出院后根据出院诊断将其分为3组:无肺部疾病的足月儿61例(足月组),不伴有BPD早产儿52例(早产组),早产儿BPD 45例(BP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新生儿生后3d内尿液CysLTE4水平.比较3组患儿生后早期的尿CysLTE4水平,分析尿CysLTE4水平的诊断效能及与胎龄、体重的相关性.采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PD组患儿生后3d内尿CysLTE4水平(191.0 ±29.3) ng/L,与早产组[(164.1±22.7) ng/L]和足月组[(151.6±41.9) ng/L]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0,P<0.05).胎龄、出生体重与新生儿生后3d尿CysLTE4水平成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3和-0.38,P<0.01.截断值为187.7 ng/L时诊断效能最大,约登指数0.59,灵敏度77.8%,特异度81.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0.78,95% CI:0.70 ~0.86(P <0.01).结论 BPD患儿生后早期尿CysLTE4即显著上升,尿CysLTE4是有早期诊断意义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烯E4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婴儿 新生 LEUKOTRIENE E4
原文传递
早期微量喂养对我国低出生体重儿的效果评价——meta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潘晶晶 王荣 +1 位作者 丁桂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目的:为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对我国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影响。方法:主题词交叉联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万方、维普数据库。获得建库以来至2014年相关文献,检索MEDLINE以发现国内研究者在非中文期刊上发表的非重复报告... 目的:为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对我国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影响。方法:主题词交叉联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万方、维普数据库。获得建库以来至2014年相关文献,检索MEDLINE以发现国内研究者在非中文期刊上发表的非重复报告。结果:共纳入24个临床试验,1早期微量喂养组达全胃肠时间短于对照组(WMD=-5.73;95%CI:-6.68^-4.78;P<0.01);2早期微量喂养组每日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WMD=3.64;95%CI:1.85~5.44;P<0.001);3早期微量喂养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WMD=-2.59;95%CI:-3.35^-1.83;P<0.001);4早期微量喂养组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OR=0.70;95%CI:0.35~1.41;P=0.32);5早期微量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8;95%CI:0.24~0.60;P<0.001);6早期微量喂养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19;95%CI:0.10,0.35;P<0.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患儿在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等方面优于静脉营养组;同时可减少低血糖、NEC、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喂养 低出生体重儿 META分析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早期积极营养支持 被引量:7
15
作者 顾谦学 顾红兵 +2 位作者 李双双 陆超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99-502,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积极的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影响,并评价肠道屏障蛋白和感染相关MicroRNA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VLBWI62例... 目的观察早期积极的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影响,并评价肠道屏障蛋白和感染相关MicroRNA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VLBWI62例。其中A组30例采用传统的静脉营养策略;B组32例采用早期积极的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策略。比较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后每天增长克数、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记录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分析、血气分析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肠道屏障蛋白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感染相关MicroRNA155。结果2组患儿出生后体质量下降幅度[A组(13.70±3.10)%、B组(5.46±2.64)%]、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A组(12.20±3.38)d、B组(6.82±3.20)d]、静脉营养时间[A组(29.62±4.16)d、B组(20.80±3.20)d]、平均住院天数[A组(44.60±6.32)d、B组(28.91±4.36)d]比较,B组均优于A组(P均〈0.05)。住院期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B组31.2%、A组56.7%)、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B组34.3%、A组73.3%)、胆汁淤积发生率(B组6.2%、A组23.3%)、喂养不耐受发生率(B组15.6%、A组53.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B组0、A组16.7%),B组较A组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肠道屏障蛋白I-FABP的血浆水平[(9.083±1.059)μg/L]高于B组[(7.563±0.739)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0,P=0.0764)。A组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I-FABP的血浆水平[(19.500±3.510)μg/L]高于B组[(7.563±0.73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1,P=0.0350)。A组的MicroRNA155基因表达量2也Ac‘为0.81±0。12,显著高于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极低出生体质量 静脉营养 微量喂养
原文传递
徽墨世家“胡开文” 被引量:6
16
作者 《寻根》 2003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关键词 徽墨 “胡开文” 胡天注 生平 世袭制
原文传递
高氧肺损伤新生大鼠肺组织中SPOCK2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涛 陆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9-304,共6页
目的:探讨SPOCK2基因在高氧肺损伤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利用高氧肺损伤诱导BPD动物模型,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空气对照组、高氧模型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q PCR... 目的:探讨SPOCK2基因在高氧肺损伤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利用高氧肺损伤诱导BPD动物模型,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空气对照组、高氧模型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q PCR法检测肺组织中SPOCK2 m 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肺SPOCK2蛋白的表达。同时在体外利用高氧刺激A549人肺上皮细胞,q PCR法检测细胞SPOCK2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BPD新生大鼠模型。HE染色显示高氧模型组肺组织均产生类似BPD的病理损伤,并且生后10、14 d高氧模型组大鼠肺组织辐射状肺泡计数(pulmonary radical alveolar counts,RAC)值较空气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空气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SPOCK2蛋白表达量高于高氧模型组,生后10、14 d空气对照组肺组织SPOCK2蛋白表达呈阳性。q PCR结果示空气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SPOCK2 m RNA表达量随时间递增,于生后18 d时表达量最高,生后24 d时仍处于高值(P<0.05),成年时下降;与空气对照组比较,高氧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SPOCK2 m RNA表达量降低,生后10、14 d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模型组A549细胞SPOCK2 m RNA表达量高于空气对照组(P<0.05),且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SPOCK2基因可能参与肺发育过程,并可能在高氧刺激时对肺组织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CK2基因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MMP16
下载PDF
68例儿童、青少年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婷婷 梁金花 +6 位作者 王莉 范磊 陆超 徐卫 李建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73-1476,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青少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化疗方案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NHL患者,收集临床资料,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青少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化疗方案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NHL患者,收集临床资料,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事件生存(event free survival,EFS)统计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组间生存情况比较用Log-rank检验。结果:68例NHL患者中,男45例,女23例,中位年龄17岁(2~20岁);包括成熟B-NHL 33例,NK/T-NHL 22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3例。58例化疗患者进行了生存分析,1年、3年、5年OS率分别为80.7%、70.5%和70.5%,EFS率分别为61.1%、56.3%和56.3%。29例成熟B-NHL接受利妥昔单抗组与未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组5年OS率分别为93.3%和66.7%(P=0.038);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组与非HSCT组5年EFS率分别为80.0%和46.8%(P=0.050)。患者疾病分期、疾病免疫分型、白蛋白水平与OS有关(P=0.050)。结论:儿童、青少年NHL多见于男性,Ⅲ、Ⅳ期比例高,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HSCT可提高OS和EFS,预后与疾病分期、免疫分型和白蛋白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特征 造血干细胞移植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反复喘息患儿外周血血清类黏蛋白1样蛋白3基因表达水平的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金蕊 邱灵芝 +3 位作者 袁文霄 庄丽丽 周国平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618-1620,共3页
目的探讨3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外周血血清类黏蛋白1样蛋白3(ORMDL3)基因在不同临床表型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25例,分为非特应性体质的喘息A组... 目的探讨3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外周血血清类黏蛋白1样蛋白3(ORMDL3)基因在不同临床表型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25例,分为非特应性体质的喘息A组(14例)和特应性体质的喘息B组(11例);健康对照组无任何变应性疾病病史,包括药物及食物过敏、变应性鼻炎、湿疹,共24例,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外周血ORMDL3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各组病例临床特点。结果喘息A组和喘息B组ORMDL3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10.29、5.73,P〈0.01),喘息B组ORMDL3基因水平高于喘息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2,P〈0.01)。喘息组中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喘息发作存在季节差异,冬季和春季高发。结论ORMDL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3岁患儿的反复喘息密切相关,在特应性体质患儿更为明显,提示ORMDL3在反复喘息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类黏蛋白1样蛋白3 反复喘息 特应性
原文传递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影像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萌 蒋敏波 +3 位作者 陈相汛 陆超 唐文伟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20期2196-2199,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后颅窝肿瘤患儿的MRI影像学表现。其中,髓母细胞瘤18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8例,室管膜瘤3例,脉络丛乳头状癌、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皮样囊肿伴感染、脑膜瘤...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后颅窝肿瘤患儿的MRI影像学表现。其中,髓母细胞瘤18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8例,室管膜瘤3例,脉络丛乳头状癌、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皮样囊肿伴感染、脑膜瘤各1例。结果MRI检查显示,儿童后颅窝肿瘤好发于中线区。髓母细胞瘤以实性成分为主,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中度到明显强化;肿瘤实质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为低信号,ADC值为(0.68±0.05)×10-3 mm^2/s。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实性成分DWI序列呈低信号,ADC图为高信号,ADC值为(1.80±0.03)×10^(-3) mm2/s。室管膜瘤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增强后呈囊性改变,DWI序列及ADC图肿瘤实质信号强度介于髓母细胞瘤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之间。结论通过对MRI多序列扫描的综合分析,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前一般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颅窝肿瘤 磁共振成像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