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托烷司琼治疗腹部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4
1
作者 朱明炜 曹金铎 +6 位作者 王宇 赵旭 于初军 屈翔 韦军民 孙庆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评价iv单剂量(2 mg)托烷司琼对全身麻醉下的腹部手术后病人出现的恶心和(或)呕吐症状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平行和多中心的实验设计,患者共64例,全麻术后神智清醒、出现中度以上的恶心症状和(或)呕吐,立即通过iv托... 目的:评价iv单剂量(2 mg)托烷司琼对全身麻醉下的腹部手术后病人出现的恶心和(或)呕吐症状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平行和多中心的实验设计,患者共64例,全麻术后神智清醒、出现中度以上的恶心症状和(或)呕吐,立即通过iv托烷司琼2 mg(试验组)或昂但司琼4 mg(对照组)观察用药后24 h内,呕吐和恶心程度的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完成研究61例,淘汰3例,淘汰率为4.7%;托烷司琼和昂但司琼均能显著缓解全麻术后发生的呕吐和恶心症状,其呕吐和恶心平均停止时间、用药后24 h发生呕吐病例数和呕吐病人平均呕吐次数,两组比较结果相似,研究者和病人自身评价,两种药物的疗效相似(P>0.05)。结论:托烷司琼单剂量(2 mg)对全身麻醉外科腹部手术后病人发生的呕吐和(或)恶心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烷司琼 治疗 腹部手术 恶心、呕吐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结肠、直肠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43
2
作者 顾晋 马朝来 +6 位作者 叶颖江 薛卫成 曲军 赵永东 于永祥 冷希圣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3-335,I021,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及其可行性。方法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以Seldinger方法插管,行选择性区域动脉造影并行灌注化疗。结果所有病例病理检查均发现沿血管周围的癌细胞发生核固缩、碎...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及其可行性。方法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以Seldinger方法插管,行选择性区域动脉造影并行灌注化疗。结果所有病例病理检查均发现沿血管周围的癌细胞发生核固缩、碎裂,胞浆凝固、坏死,细胞间质水肿、纤维增生、炎细胞浸润,血管出现内膜增生、血管炎及血栓形成。结论术前选择性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可明显改变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学形态,并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对结直肠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手术前 直肠肿瘤 灌注疗法
原文传递
切口疝发生原因探讨 被引量:46
3
作者 王福顺 +1 位作者 冷希圣 杨魁春 《普外临床》 CSCD 1997年第1期56-58,共3页
作者总结了1991年1月~1995年12月5年间收治的腹壁切口疝33例,结合文献,从疝发生时间、切口部位或方式、切口感染、手术创伤、缝合技术等方面对切口疝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以卜几个方面对切口疝的预防有... 作者总结了1991年1月~1995年12月5年间收治的腹壁切口疝33例,结合文献,从疝发生时间、切口部位或方式、切口感染、手术创伤、缝合技术等方面对切口疝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以卜几个方面对切口疝的预防有重要意义:(1)要高度重视切口疝感染的预防;(2)在可能的情况下,腹部手术尽量采用横向切口;(3)急性胆囊炎及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切口疝发生率高,要重点预防;(4)术后半年内是切口疝发生的高峰期;(5)年龄大于50岁者,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疝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疝 腹部手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骨盆自主神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9
4
作者 顾晋 马朝来 +3 位作者 夏家骝 于永祥 杜如昱 《中华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8-130,I000,共3页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 6例完整尸体标本(男 4例 ,女 2例 )和 4例直肠及盆腔未受破坏的矢状半骨盆标本 ,观察骨盆神经组成及走行。 结果 显露下腹神经干 ,确定其在第 5腰椎处分为左、右下腹神...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 6例完整尸体标本(男 4例 ,女 2例 )和 4例直肠及盆腔未受破坏的矢状半骨盆标本 ,观察骨盆神经组成及走行。 结果 显露下腹神经干 ,确定其在第 5腰椎处分为左、右下腹神经。其特点是较为粗大 ,位置固定 ,在腹主动脉分叉处易找到 ,呈网状联系 ,质地较实 ,为灰白色 ,与腹主动脉较近。分叉后左右下腹神经还有较粗大分支。骨盆内脏神经在大体标本上较难辨认 ,在矢状半骨盆标本中见到发自骶前孔 2~ 4的骨盆内脏神经 ,该神经较纤细 ,在侧韧带处呈丛状的细小纤维。 结论 保留下腹神经临床上较易完成。保留骨盆内脏神经则须细心操作 ,预保留神经的一侧在侧韧带水平的手术操作应尽量贴近直肠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自主神经系统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33
5
作者 骆成玉 李世拥 +3 位作者 赵丹宁 邓永江 曲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 研究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靶向细胞角蛋白 2 0 (cy tokeratin 2 0 ,CK2 0 )mRNA的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 ,RT PCR)法 ,检测 17例大肠癌的 15 0枚淋巴结。结果... 目的 研究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靶向细胞角蛋白 2 0 (cy tokeratin 2 0 ,CK2 0 )mRNA的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 ,RT PCR)法 ,检测 17例大肠癌的 15 0枚淋巴结。结果  17例大肠癌经常规组织学和CK2 0RT PCR检出有淋巴结转移分别为 6例 (35 3% ,6 / 17)和 9例 (5 2 9% ,9/ 17) ;15 0枚淋巴结用常规组织学和CK2 0RT PCR分别检出癌转移是 19枚 (12 7% ,19/ 15 0 )和 45枚 (30 % ,45 / 15 0 ) (P <0 0 1)。常规组织学检查阴性的131枚淋巴结 ,CK2 0RT PCR检出微转移 2 6枚 (19 8% ,2 6 / 131)。随访中发现 ,淋巴结微转移多者预后差。结论 CK2 0RT PCR法较常规组织学检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提高了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研究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 ,对判断患者预后、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微转移 角蛋白 大肠肿瘤 预后
原文传递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38
6
作者 顾晋 路阳 +1 位作者 冷希圣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1998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近年来26例急性肠梗阻病人术前腹部 CT 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 对急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4.6%(22/26)。对老年病人优势尤为明显,其中对肿瘤引起...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近年来26例急性肠梗阻病人术前腹部 CT 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 对急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4.6%(22/26)。对老年病人优势尤为明显,其中对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肠套叠等可提出明确诊断;对肠扭转引起的急性肠梗阻诊断正确率低;对麻痹性肠梗阻可得出正确诊断。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 CT检查,无创且诊断正确率高,明显优于其他有创检查方法。结论 CT 对急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诊断 CT 急性
原文传递
转录信号传导子和激活子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0
7
作者 梁斌 王杉 +3 位作者 于永祥 马向涛 崔志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3-314,共2页
目的 探讨人胃癌中转录信号传导子和激活子 3(STAT3)的表达情况 ,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blot)检测 42例胃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及邻近的正常胃粘膜中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 目的 探讨人胃癌中转录信号传导子和激活子 3(STAT3)的表达情况 ,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blot)检测 42例胃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及邻近的正常胃粘膜中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 ,平均为正常胃粘膜中的 2 .14倍 (P <0 .0 5 ) ;低分化胃癌STAT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高分化胃癌 [分别为正常胃粘膜的 ( 2 .44± 2 .99)倍和 ( 1.0 3± 0 .88)倍 ,P <0 .0 5 ] ;Ⅲ、IV期胃癌STAT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I、II期胃癌 [分别为正常胃粘膜的 ( 2 .5 9± 3.2 2 )倍和 ( 1.2 4±0 .92 )倍 ,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STAT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 [分别为正常胃粘膜的 ( 2 .5 5± 3.12 )倍和 ( 1.11± 0 .82 )倍 ,P <0 .0 5 ] ;转移淋巴结STAT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阴性淋巴结。结论 STAT3过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转录信号 传导子 激活子3 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 蛋白表达 临床病理
原文传递
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40
8
作者 王智峰 刘玉兰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6年第6期325-327,共3页
关键词 胆石症 诊断 治疗 进展
原文传递
内皮抑素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7
9
作者 骆成玉 赵丹宁 +3 位作者 李世拥 杨晓明 梁龙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 (endostatin)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影响。 方法  32只裸鼠用脾脏切除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 ,然后分为 4组 ,每组 8只。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对照组 )、5 氟脲嘧啶 (5 Fu) (治疗Ⅰ...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 (endostatin)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影响。 方法  32只裸鼠用脾脏切除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 ,然后分为 4组 ,每组 8只。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对照组 )、5 氟脲嘧啶 (5 Fu) (治疗Ⅰ组 )、endostatin(治疗Ⅱ组 )以及 5 Fu与endostatin二药联合 (治疗Ⅲ组 ) ,比较各组肝转移率。 结果 对照组、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治疗Ⅲ组肿瘤肝转移率分别为 10 0 %、75 %、2 5 %和 2 5 %。治疗Ⅱ组和治疗Ⅲ组肝转移率低于对照组及治疗Ⅰ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1;与治疗Ⅰ组比较P <0 0 5 )。endostatin及endostatin与 5 Fu联合应用使肿瘤肝转移率明显降低 ,平均肝转移瘤数下降 ,动物的生存期延长。 结论 endostatin可有效地干预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较 5 Fu有更大的临床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肿瘤转移 肝转移 临床方案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内皮抑素
原文传递
创伤后早期神经内分泌改变与应激性高血糖 被引量:24
10
作者 安友仲 +3 位作者 杜如昱 赵华 王新慧 吴小英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1998年第2期55-58,共4页
为观察应激时血糖代谢与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关系,探讨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和意义。对外科大手术后病人30例,于术毕即刻(AS)、脱离呼吸机后(AW)和术日次晨(NW)分别测定外周血糖和胰岛素(INS)、C-肽(GP)、皮质醇(CDRT)、促肾上... 为观察应激时血糖代谢与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关系,探讨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和意义。对外科大手术后病人30例,于术毕即刻(AS)、脱离呼吸机后(AW)和术日次晨(NW)分别测定外周血糖和胰岛素(INS)、C-肽(GP)、皮质醇(CDRT)、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生长激素(GH)、胰高糖素(GL)(以上放免法),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高效液相色谱法)水平。结果:术后患者的血糖及CORT、ACTH、E和NE均显著升高,分别为2.3g/L,280.7μg/L、47.6ng/L、324.4ng/L和1511.0ng/L,脱机后逐渐下降,至次展显著降低,分别为1.89g/L、134.4μg/L、7.38ng/L、92.6ng/L和9755ng/L。C-P明显升高并和INS一起逐渐递增,在AS和NM分别为3.59μp/Lvs.5.27μg/L和20.8mU/Lvs.32.7mU/L。GH和GL3个时相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外科术后早期存在应激性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主要受NE调节,24小时后逐渐复常,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在于效应细胞的受体下调,是机体应激时重要的自我保护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高血糖 激素 胰岛素抵抗
全文增补中
谈谈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防治问题 被引量:27
11
作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53-454,共2页
关键词 医源性胆管损伤 术中 上腹部手术 严重 胆总管探查术 手术并发症 胆结石 胆囊切除 病人 腹部外科手术
下载PDF
胡椒碱抑制兔胆结石形成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月廷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426-428,共3页
目的 观察胡椒碱对新西兰兔胆囊结石形成的预防作用和机制。方法  (1)动物模型 :新西兰兔 30只 ,随机分成 :对照组 (10只 ) ,喂普通饮食 ;结石组 (10只 ) ,喂含 1 2 g/d胆固醇的成石饮食 4周 ,胡椒碱组 (10只 ) ,同时喂饲含 1 2 g/d... 目的 观察胡椒碱对新西兰兔胆囊结石形成的预防作用和机制。方法  (1)动物模型 :新西兰兔 30只 ,随机分成 :对照组 (10只 ) ,喂普通饮食 ;结石组 (10只 ) ,喂含 1 2 g/d胆固醇的成石饮食 4周 ,胡椒碱组 (10只 ) ,同时喂饲含 1 2 g/d胆固醇和 0 0 4 5 g/d的胡椒碱饮食 4周。 (2 )氨肽酶N(APN)表达 :利用RT PCR方法 ,检测肝APNmRNA水平的变化。 (3)APN活性 :用化学法检测。结果 结石组 6只 (6 / 10 )出现胆囊结石 ,9只 (9/ 10 )出现胆固醇结晶 ,胡椒碱组和对照组无结石及结晶出现 ;结石组APNmRNAIOD比值 (对照组 0 6 5± 0 18,结石组 1 0 8± 0 35 ,胡椒碱组 0 87±0 4 4 ) ,APN活性 (对照组 6 1± 2 5 3U/L、结石组 2 3 6 4± 10 36U/L ,胡椒碱组 8 31± 6 4 7U/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胡椒碱组。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胡椒碱主要通过降低肝APN的表达及胆汁APN酶的活性 ,抑制APN的促成石作用而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碱 胆结石 预防 氨肽酶N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胆管癌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邹声泉 刘小方 +4 位作者 郭仁宣 李朝龙 周孝思 黄志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 了解我国胆管癌伴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的现况 ,总结经验 ,从而提高胆管癌的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 8所医院的 6 80例胆管癌临床调查资料 (1995年 6月至 2 0 0 1年 8月 ) ,采用SSPS软件进行统... 目的 了解我国胆管癌伴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的现况 ,总结经验 ,从而提高胆管癌的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 8所医院的 6 80例胆管癌临床调查资料 (1995年 6月至 2 0 0 1年 8月 ) ,采用SSP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胆管癌的高发病年龄组为 6 0~ 6 5岁 ,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比为 1 39∶1。 (2 )上段胆管癌多见占 4 1 6 % ,其次为下段胆管癌占 2 8 7%。 (3)胆管癌多为晚期 ,手术切除率低 ,根治性手术仅为 2 1 6 % (14 7/ 6 80 )。 (4)乙肝、丙肝病毒血清肝炎标志物阳性患者易发上段胆管癌 ,病程短 ,病理趋于低分化且趋向与肝转移与其它脏器浸润。 结论 胆管癌是一种老年男性患者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 ,与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有关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好发上段胆管癌 ,其恶性程度高 ,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胆管癌 相关因素 调查分析
原文传递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其上游激酶在人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殊 王杉 +6 位作者 张嘉庆 乔新民 叶颖江 梁斌 马向涛 崔志荣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 研究人乳腺癌组织、良性肿瘤以及瘤旁乳腺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1、ERK2 )及其上游激酶 (MEK1、MEK2 )的表达 ,以及术前化疗对MEK1、MEK2、ERK1、ERK2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5 6例患者乳腺癌组织... 目的 研究人乳腺癌组织、良性肿瘤以及瘤旁乳腺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1、ERK2 )及其上游激酶 (MEK1、MEK2 )的表达 ,以及术前化疗对MEK1、MEK2、ERK1、ERK2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5 6例患者乳腺癌组织、8例乳腺良性肿瘤以及相应瘤旁组织中MEK1、MEK2及ERK1、ERK2蛋白的表达情况 ,其中 16例患者术前接受环磷酰胺 ,表阿霉素加 5 氟脲嘧啶或泰素加表阿霉素方案化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EK1、MEK2及ERK1、ERK2蛋白的表达。 结果  4 0例未行术前化疗的乳腺癌组织中MEK2、ERK1、ERK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 ,分别为癌旁组织的 4 76、1 4 8和 2 0 9倍 (t值分别为 7 2 4 4 ,5 95 9,3 735 ,P <0 0 1) ;MEK1水平低于相应癌旁组织 (t=2 2 0 6 ,P <0 0 5 ) ;未行术前化疗的乳腺癌组织中MEK2、ERK1、ERK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乳腺良性肿瘤 (t值分别为 2 932 ,2 0 82 ,2 0 2 1,P <0 0 5 ) ;MEK1水平低于良性肿瘤 (t=2 0 75 ,P <0 0 5 ) ;雌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中MEK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肿瘤 (t=2 4 0 ,P <0 0 5 ) ,MEK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肿瘤 (t =2 5 8,P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蛋白激酶类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上游激酶
原文传递
第七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被引量:19
15
作者 石景森 刘国礼 +3 位作者 王作仁 刘永雄 王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667-669,共3页
第七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于1997年4月9~13日在西安召开了第七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来自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和香港地区的103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集论文1291篇,其中1... 第七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于1997年4月9~13日在西安召开了第七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来自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和香港地区的103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集论文1291篇,其中185篇在会议上交流。会议的中心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外科手术 学术会议
原文传递
应严格掌握急腹症剖腹探查术的手术指征 被引量:20
16
作者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85-386,共2页
关键词 急腹症 剖腹探查术 手术指征 急性腹痛
原文传递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17
作者 朱继业 冷希圣 +4 位作者 董南 王福顺 黄磊 杜如昱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7-289,共3页
目的研究脾切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74年~1996年内科治疗无效的63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全组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至16年,平均4.7年,... 目的研究脾切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74年~1996年内科治疗无效的63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全组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至16年,平均4.7年,其中随访半年以上者48例。结果术前全部患者均有出血症状,血小板平均24×109/L,术后1、3、5、7天血小板平均值分别上升为110×109/L、202×109/L、251×109/L和246×109/L,其中血小板一周内恢复正常(≥100×109/L)者51例,占80.9%;术后2个月时血小板在正常范围者45例,治愈率73.8%,显效率13.1%,总有效率为86.9%。对39例手术有效的病例长期随访,发现7例复发,复发率17.9%。结论儿童组疗效略好于成人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病程长短与手术疗效无相关关系;术后血小板回升较早及回升幅度较高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脾切除术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李澍 梁斌 +2 位作者 冷希圣 《普外临床》 CSCD 1997年第2期95-98,共4页
作者总结了本院1964年11月至1995年12月收治的13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8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89%。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5例,治愈率100%。本组患者总死亡率54%。结合对急性... 作者总结了本院1964年11月至1995年12月收治的13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8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89%。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5例,治愈率100%。本组患者总死亡率54%。结合对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体会,对本病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缺血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9
19
作者 朱继业 彭亦凡 +5 位作者 冷希圣 秦致中 陈雷栗 杜如昱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6期455-457,共3页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对1986~1998 年间收治的30 例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30 例的临床表现为:以上腹痛为主的28 例(28/30,93 %) ...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对1986~1998 年间收治的30 例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30 例的临床表现为:以上腹痛为主的28 例(28/30,93 %) ,其次为黄疸13 例(13/30,43% )、腹部包块6 例(6/30 ,20% )。同时出现腹痛、黄疸、腹部包块三联征者仅5 例(5/30 ,17% )。30 例均行B型超声检查,其中27 例显示出胆总管囊肿或扩张。21 例行CT,11 例行ERCP检查获得确诊。本组30 例术前均获确诊。30 例中有28 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胆管扩张症分类的不同稍有差异,主要为囊肿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并发症主要是胆道逆行性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获得痊愈。全组无手术死亡。 结论 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仅靠临床表现不易确诊,还需B型超声、CT和ERCP等辅助检查,其中B型超声是较好的早期诊断方法,CT胆道系统重建和ERCP对明确本病的分型有很大帮助。手术方式采用囊肿切除、胆总管空肠吻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疾病 诊断 外科手术 先天性 胆管扩张
原文传递
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对接受肠外营养的外科病人氮平衡、肠粘膜通透性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蒋朱明 曹金铎 +5 位作者 曹伟新 于健春 朱明伟 王秀荣 曲军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1999年第4期145-149,共5页
目的评价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的临床安全性及其对手术后病人氮平衡、肠粘膜通透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120例病人,研究方案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都得到了病人的知情书面同意。采用双盲设计。二个中心的60例病人进... 目的评价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的临床安全性及其对手术后病人氮平衡、肠粘膜通透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120例病人,研究方案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都得到了病人的知情书面同意。采用双盲设计。二个中心的60例病人进行了临床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观察(每个中心各30例)。另外二个中心的60例病人进行了氮平衡、肠粘膜通透性、临床预后和临床安全性的观察。所有的病人都接受等氮(每天0.20g/kgBW)和等热卡(每天30kcal/kgBW)的肠外营养。研究组接受丙氨酸-谷氨酰胺双肽的补充(Dipeptiven,每天0.50g/kgBW,相当于谷氨酰胺每天0.34g/kgBW)。对临床生化指标、血浆氨基酸谱、氮平衡、肠粘膜通透性(lactulose/mannitolratio,L/M比值)进行测定。对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进行观察。统计分析采用Statview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术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手术前(AOD-3)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人的L/M比值分别是0.047±0.029和0.058±0.049。在手术后第七天,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人的L/M比值分别是0.097±0.063和0.132±0.081。二组Delt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手术后6天的累计氮平衡在研究组是144±145mg/kg,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 肠外营养 外科手术 氮平衡 肠粘膜通透性 肠粘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