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饰电极化学振荡计时电流法应用于苯胺的检测 被引量:9
1
作者 金利通 鲜跃仲 +1 位作者 刘彤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896-901,共6页
提出并建立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化学振荡计时电流法。本文研究并比较了各种噻吩烷基衍生物修饰电极对Br-的电催化作用,成功地将聚乙基噻吩修饰电极应用于“苯胺-H2SO4-KBrO3”化学振荡体系计时电流法的研究,发现振荡周期的对数与... 提出并建立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化学振荡计时电流法。本文研究并比较了各种噻吩烷基衍生物修饰电极对Br-的电催化作用,成功地将聚乙基噻吩修饰电极应用于“苯胺-H2SO4-KBrO3”化学振荡体系计时电流法的研究,发现振荡周期的对数与苯胺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5。用于废水中苯胺的测定,取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振荡计时电流法 化学修饰电极 电催化
下载PDF
聚N,N-双水杨醛乙二胺合铁一氧化氮超微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田玉 +1 位作者 连惠婷 金利通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89-693,共5页
报道了电化学聚合N,N-双水杨酸乙二胺合铁[p-Fe(salen)]一氧化氮(NO)超微传 感器的制备、NO的响应及机理研究.实验发现,用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制备的 p-Fe(salen)超微传感器对 NO的检测有高的灵敏... 报道了电化学聚合N,N-双水杨酸乙二胺合铁[p-Fe(salen)]一氧化氮(NO)超微传 感器的制备、NO的响应及机理研究.实验发现,用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制备的 p-Fe(salen)超微传感器对 NO的检测有高的灵敏度和好的选择性. NO的浓度在 7. 2× 10-8~4. 4× 10-6 mol/L范围内,氧化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6,检测限达3.6×10-8 mol/L;生物体中常见的物质如抗坏血酸、尿酸、儿茶酚胺类代谢产物、NO的氧化产物NO-2 等不干扰测定.所研制的传感器可用于NO的在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传感器 一氧化氮传感器 测定 分析 传感器
下载PDF
水杨酸钠对大鼠下丘内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俊秀 马芙蓉 +4 位作者 李学佩 刘砚星 王磊 刘国诠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水杨酸钠诱导产生耳鸣动物模型时神经递质在其中枢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微透析技术,在活体清醒的状态下检测水杨酸钠诱导的耳鸣动物模型,研究水杨酸钠对听觉中枢核团下丘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结果腹腔注... 目的探讨水杨酸钠诱导产生耳鸣动物模型时神经递质在其中枢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微透析技术,在活体清醒的状态下检测水杨酸钠诱导的耳鸣动物模型,研究水杨酸钠对听觉中枢核团下丘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10%水杨酸钠(350mg/kg)引起下丘谷氨酸水平的显著性升高,最高达到基础值的236%±19%;γ-氨基丁酸水平显著性降低,最低达到基线水平的50%±12%。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并未引起任何显著改变。结论微透析技术活体检测数据表明,下丘内谷氨酸水平的升高和γ-氨基丁酸水平的降低可能和耳鸣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钠 耳鸣 下丘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微透析
下载PDF
新显色剂5-(4-氯-2-羧基苯偶氮)罗丹宁与银(Ⅰ)显色反应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伦 史好新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80-582,共3页
本文报道了新显色剂5-(4′-氯-2′-羧基苯偶氮)罗丹宁的合成及其光度法测定银的条件。在pH=5.0的缓冲介质中,该显色剂与银形成黄色结合物,其络合比为Ag(Ⅰ),R:1:2,摩尔吸光系数为1.1×10~5L·mol^(-1)·cm^(-1)。用拟定的... 本文报道了新显色剂5-(4′-氯-2′-羧基苯偶氮)罗丹宁的合成及其光度法测定银的条件。在pH=5.0的缓冲介质中,该显色剂与银形成黄色结合物,其络合比为Ag(Ⅰ),R:1:2,摩尔吸光系数为1.1×10~5L·mol^(-1)·cm^(-1)。用拟定的方法测定阳极泥,废定影液中银的含量,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罗丹宁 显色反应
下载PDF
聚四氨基酞菁铜微型传感器及其在一氧化氮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屠惠萍 曹旭妮 +2 位作者 鲜跃仲 金利通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31-635,共5页
利用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四氨基酞菁酮[Cu(TAPc)]微型传感器,并探讨了微型传感器对一氧化氮(NO)的电化学响应.结果表明,电化学聚合Cu(TAPc)微型传感器对NO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作用.示差脉冲伏安法(DPV)和示差脉冲安培法(DPA)的结果... 利用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四氨基酞菁酮[Cu(TAPc)]微型传感器,并探讨了微型传感器对一氧化氮(NO)的电化学响应.结果表明,电化学聚合Cu(TAPc)微型传感器对NO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作用.示差脉冲伏安法(DPV)和示差脉冲安培法(DPA)的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NO的响应具有较低的检测限和较高的灵敏度.NO的浓度在1.20×10^(-8)~1.00×10^(-6)mol/L范围内与传感器的电流响应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8;检出限为6.00×10^(-9)mol/L.生物体内常见共存物质如抗坏血酸、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NO的降解产物NO_2^-等不干扰NO的测定.所研制的微型传感器可以满足NO的活体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四氨基酞菁酮 微型传感器 传感器 测定
下载PDF
5-(4'-溴-2'-羧基苯偶氮)罗丹宁与铜(Ⅱ)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伦 朱昌青 +1 位作者 史好新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4-86,共3页
本文报道了新显色剂5-(4'-溴-2'-羧基苯偶氮)罗丹宁的合成及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Ka1和Ka2。研究了该显色剂与铜(Ⅱ)的显色反应,在弱酸性时,试剂与铜(Ⅱ)形成摩尔比2:1的络合物。摩尔吸光系数为8.9×104L·mol... 本文报道了新显色剂5-(4'-溴-2'-羧基苯偶氮)罗丹宁的合成及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Ka1和Ka2。研究了该显色剂与铜(Ⅱ)的显色反应,在弱酸性时,试剂与铜(Ⅱ)形成摩尔比2:1的络合物。摩尔吸光系数为8.9×104L·mol-1·cm-1。当铜的浓度在0~2.7mg/L的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合金中铜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苯偶氮罗丹宁 合金
下载PDF
水杨酸钠对大鼠下丘多巴胺水平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俊秀 刘轶君 +2 位作者 李学佩 马芙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听觉中枢核团下丘内多巴胺水平的变化在耳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水杨酸钠诱导建立的耳鸣动物模型基础上,利用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方法,活体、动态研究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下丘内多巴胺水平的变化。结果水杨酸... 目的探讨听觉中枢核团下丘内多巴胺水平的变化在耳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水杨酸钠诱导建立的耳鸣动物模型基础上,利用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方法,活体、动态研究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下丘内多巴胺水平的变化。结果水杨酸钠引起大鼠下丘多巴胺水平显著性地降低。大约3小时后下丘内多巴胺水平降至最低,达到基础值的49±9%,然后缓慢的升高,大约5小时后恢复到基线水平。生理盐水对照组未引起任何明显的变化。结论大鼠下丘内多巴胺水平的显著性降低可能与水杨酸钠诱导的耳鸣产生有关,这些活体数据为多巴胺这一调节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递质参与耳鸣的发生提供直接的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钠 耳鸣 下丘 多巴胺 微透析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聚N,N-双水杨醛乙二胺合钴修饰超微电极的制备及其在一氧化氮测定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连惠婷 +2 位作者 田玉 薛建 金利通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73-277,共5页
通过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聚N,N-双水杨醛乙二胺合钴[polyCo(Salen)]修饰超微电极,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质及其在一氧化氮(NO)测定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polyCo(Salen)修饰超微电极对NO... 通过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聚N,N-双水杨醛乙二胺合钴[polyCo(Salen)]修饰超微电极,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质及其在一氧化氮(NO)测定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polyCo(Salen)修饰超微电极对NO的测定有高的灵敏度,NO的浓度在2.0×10-8~2.8×10-6mol/L范围内,电流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检出限为1.0×10-8mol/L;该电极进一步修饰Nafion后,生物体中常见的物质如抗坏血酸、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物、NO的氧化产物NO-2等不干扰测定.本传感器可以满足NO在体分析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电极 一氧化氮 电化学传感器 在体分析
下载PDF
电位型传感器嵌入式遥测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7
9
作者 秦泰春 李晓钢 +2 位作者 郝洁 于萍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7-462,共6页
研制了一种应用于电位型传感器的嵌入式遥测系统。系统由采样发送端、接收端和计算机组成。采样发送端包括电流放大器、Σ-Δ型模数转换器、微控制器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接收端包括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微控制器和协议转换器,接收端通过... 研制了一种应用于电位型传感器的嵌入式遥测系统。系统由采样发送端、接收端和计算机组成。采样发送端包括电流放大器、Σ-Δ型模数转换器、微控制器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接收端包括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微控制器和协议转换器,接收端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和计算机连接。嵌入式软件用C语言编写,控制信号的采集和传输;上位机软件用Lab VIEW编写,用于数据存储和显示。系统采集电压信号范围为±1.17 V。为验证该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应用本套系统和数字多用表对一组电位值进行了对照测试,并用自制的氢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了酸度变化响应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电位测量值可以精确到0.1 m V,且抗噪能力良好,p H响应测量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8,变化曲线和商品化的电化学分析仪的结果一致。此系统硬件均由标准芯片组成,采样发送端尺寸为29 mm×14 mm×11 mm,可以用于电位型传感器的远程实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测系统 嵌入式系统 电位型传感器
下载PDF
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伏隔核内多巴胺水平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伟倪 刘俊秀 +1 位作者 马芙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7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边缘系统核团纹状体伏隔核中多巴胺浓度的变化在耳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大剂量水杨酸钠诱导建立的耳鸣动物模型,利用活体微透析技术结合单胺类物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纹状体伏隔核内多... 目的探讨边缘系统核团纹状体伏隔核中多巴胺浓度的变化在耳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大剂量水杨酸钠诱导建立的耳鸣动物模型,利用活体微透析技术结合单胺类物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纹状体伏隔核内多巴胺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水杨酸钠引起大鼠纹状体伏隔核多巴胺水平显著性的升高,最高达到基础值的(321±97)%,之后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生理盐水对照组仅有轻微上升。结论大鼠纹状体伏隔核内多巴胺水平的显著性升高可能与水杨酸钠诱导的耳鸣产生有关,该实验结果为边缘系统参与耳鸣的发生提供直接的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 水杨酸钠 大鼠 耳鸣 多巴胺 伏隔核 微透析
下载PDF
肾动静脉全阻断模型下活体实时检测肾皮质内抗坏血酸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侯小飞 闫龙涛 +2 位作者 林雨青 马潞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建立兔肾动静脉全阻断模型,研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兔肾皮质内抗坏血酸浓度的实时变化规律。方法试验用白兔16只,其中实验组8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麻醉后,手术分离出左肾及动静脉,将微透析探针沿肾长轴插入肾皮质内,平衡60min后接... 目的建立兔肾动静脉全阻断模型,研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兔肾皮质内抗坏血酸浓度的实时变化规律。方法试验用白兔16只,其中实验组8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麻醉后,手术分离出左肾及动静脉,将微透析探针沿肾长轴插入肾皮质内,平衡60min后接入实时电化学分析系统。正常血流灌注状态下测量肾内抗坏血酸基础值20min后将肾动静脉全部阻断,60min后开放动静脉,观测60min,实时监测整个过程肾透析液中抗坏血酸浓度的变化。同法处理对照组,对照组仅游离肾动、静脉而没有全阻断血管。结果实验组正常状态下透析液抗坏血酸浓度为(18.9±7.5)μmol/L,缺血期抗坏血酸平均浓度为(24.8±11.3)μmol/L,缺血期较自身正常灌注期平均升高31.2%[(24.8-18.9)/18.9]。再灌注期肾皮质透析液抗坏血酸浓度平均为(23.3±8.9)μmol/L,再灌注期较自身正常灌注期平均升高23.3%[(23.3-18.9)/18.9]。实验组内缺血期肾皮质抗坏血酸浓度较自身正常灌注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再灌注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坏血酸是反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应用微透析-电化学法实时测定抗坏血酸水平可以实时反映肾皮质缺血状态,为研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建立良好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 微透析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利多卡因对大鼠耳鸣模型听皮层抗坏血酸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段清川 刘俊秀 +3 位作者 方祎 马芙蓉 程翰俊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3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水杨酸钠诱导动物产生耳鸣时神经递质在中枢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8只Wistar大鼠(280~320 g)随机分为3组:水杨酸钠组(n=12)使用水杨酸钠腹腔注射(350 mg/kg)制造耳鸣模型;水杨酸钠+利多卡因组(n=12)于水杨酸钠诱导耳鸣后... 目的探讨水杨酸钠诱导动物产生耳鸣时神经递质在中枢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8只Wistar大鼠(280~320 g)随机分为3组:水杨酸钠组(n=12)使用水杨酸钠腹腔注射(350 mg/kg)制造耳鸣模型;水杨酸钠+利多卡因组(n=12)于水杨酸钠诱导耳鸣后给予利多卡因脑区局部微灌注治疗;对照组(n=4)使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利用微透析技术,在耳鸣动物活体清醒状态下,研究水杨酸钠对听觉中枢皮层的抗坏血酸变化及利多卡因对抗坏血酸影响。结果腹腔注射10%水杨酸钠(350 mg/kg)引起听皮层抗坏血酸水平显著性升高,最高达到基础值的(516±162)%;通过局部脑组织灌流,利多卡因能显著降低抗坏血酸的升高趋势(F=64.649,P<0.001);对照组并未引起任何显著改变。结论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后,听觉中枢皮层抗坏血酸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水杨酸诱导的耳鸣产生有关,给予利多卡因干预后听皮层抗坏血酸升高趋势降低可能与其抑制耳鸣的作用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耳鸣 水杨酸钠 利多卡因 抗坏血 活体微透析 在线电化学检测
下载PDF
脊髓损伤模型中胞外抗坏血酸浓度的活体在线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扬 张雅文 +4 位作者 谭磊 纪文亮 于萍 周方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95-1599,共5页
利用活体微透析技术结合在线高选择性抗坏血酸电化学检测技术,以实验性胸10节段脊髓钳夹损伤为动物模型,研究了脊髓损伤过程中胞外抗坏血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透析探针植入及钳夹损伤瞬间,均存在脊髓抗坏血酸浓度高峰,随后浓度回... 利用活体微透析技术结合在线高选择性抗坏血酸电化学检测技术,以实验性胸10节段脊髓钳夹损伤为动物模型,研究了脊髓损伤过程中胞外抗坏血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透析探针植入及钳夹损伤瞬间,均存在脊髓抗坏血酸浓度高峰,随后浓度回到稳定水平,对照组大鼠脊髓细胞外液中抗坏血酸的平均基础浓度为(26.17±1.25)μmol/L(n=8)。实验组脊髓钳夹损伤后,胞外抗坏血酸水平显著增加,达到(53.24±1.95)μmol/L(n=8),这种显著性升高可能与继发性脊髓损伤保护机制导致胞内抗坏血酸外流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抗坏血酸参与调节继发性脊髓损伤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 脊髓损伤 活体微透析 在线电化学检测
下载PDF
黄嘌呤氧化酶微型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文 应向阳 +2 位作者 徐芳 金利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1-66,共6页
该文利用Nafion和电化学聚合苯酚(PPh)复合膜将黄嘌呤氧化酶(XOD)成功地固定在碳纤维微电极上,制成黄嘌呤氧化酶微型传感器。在5.0×10-5~1.8×10-3mol/L范围内次黄嘌呤浓度与传感器的电... 该文利用Nafion和电化学聚合苯酚(PPh)复合膜将黄嘌呤氧化酶(XOD)成功地固定在碳纤维微电极上,制成黄嘌呤氧化酶微型传感器。在5.0×10-5~1.8×10-3mol/L范围内次黄嘌呤浓度与传感器的电流响应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0。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传感器用于心肌细胞缺血性损伤过程中胞外次黄嘌呤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膜 黄嘌呤氧化酶 生物传感器 酶微电极
下载PDF
电流型电化学遥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晓钢 郭彬乾 +3 位作者 秦泰春 郝洁 于萍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65-1470,共6页
研制了一种微型嵌入式遥测系统,并利用此系统实现了电化学传感检测。遥测系统的输出电压范围为!0.5~0.5 V,分辨率<1 m V;电流检测范围为!1~1μA,最小分辨率为0.2 n A。此遥测系统是基于ADu CM360微处理器设计的,包括恒电位仪、电流... 研制了一种微型嵌入式遥测系统,并利用此系统实现了电化学传感检测。遥测系统的输出电压范围为!0.5~0.5 V,分辨率<1 m V;电流检测范围为!1~1μA,最小分辨率为0.2 n A。此遥测系统是基于ADu CM360微处理器设计的,包括恒电位仪、电流检测模块和无线模块,尺寸大小为24 mm×13 mm×11 mm。利用Lab VIEW开发上位机软件,用于数据存储和实时显示。为了验证该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对系统进行了电学性能测试。应用遥测系统检测不同浓度抗坏血酸溶液的电流响应,电极施加的工作电位为30 m V,在浓度范围50~300μmol/L内,抗坏血酸电极的电流响应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n A)=2.98C_(AA)(μmol/L)-137.39,线性相关系数R^2=0.984。并以脑缺血模型为例,探索了仪器在活体动物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可用于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测系统 微型化 电化学 安培法 抗坏血酸
下载PDF
WO_3超微电极及其在心肌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琦 +2 位作者 金利通 张红锋 叶希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8-72,共5页
该文报道了钨超微电极的制作方法,利用电化学氧化的手段在钨超微区域衍生三氧钨膜而制成三氧化钨/钨(WO3/W)pH超微电极。实验发现,在pH2.0~13.0的范围内,WO3/W超微电极对H+是较好的响应,相关系数为0.9996,斜率为56.6mV... 该文报道了钨超微电极的制作方法,利用电化学氧化的手段在钨超微区域衍生三氧钨膜而制成三氧化钨/钨(WO3/W)pH超微电极。实验发现,在pH2.0~13.0的范围内,WO3/W超微电极对H+是较好的响应,相关系数为0.9996,斜率为56.6mV/pH。将超微电极应用于心肌细胞缺血性损伤的研究中,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钨 超微电极 心肌细胞 缺血性损伤
下载PDF
微透析-电化学法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兔肾皮质乳酸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卢剑 林雨青 +3 位作者 阎龙涛 张树栋 马潞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8年第11期871-873,875,共4页
目的:采用微透析-电化学方法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状况下兔肾皮质乳酸浓度变化的规律。方法:普通级大耳白兔16只,其中实验组10只,戊巴比妥麻醉后,游离出左肾,将微透析探针置入肾皮质内,正常血流灌注状态下平衡60min,再用动脉夹阻断肾动静... 目的:采用微透析-电化学方法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状况下兔肾皮质乳酸浓度变化的规律。方法:普通级大耳白兔16只,其中实验组10只,戊巴比妥麻醉后,游离出左肾,将微透析探针置入肾皮质内,正常血流灌注状态下平衡60min,再用动脉夹阻断肾动静脉60min,然后开放动静脉60min。应用电化学方法实时在线监测肾透析液中乳酸含量的变化。假手术组6只,同样留置微透析针取样,连续测定乳酸浓度各60min,但是对照组仅游离肾动静脉而不结扎血管。比较正常灌注期、缺血期和再灌注期三种状态下乳酸浓度的变化。结果:兔肾皮质正常状态下透析液乳酸浓度为(1.35±0.33)mmol,缺血期乳酸平均浓度为(3.33±0.35)mmol,缺血期较自身正常灌注期平均升高241.8%。再灌注期肾皮质透析液乳酸浓度平均为(1.86±0.46)mmol,再灌注期内比正常灌注期乳酸浓度平均升高131.4%。实验组内正常灌注期与缺血期肾皮质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再灌注期乳酸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正常灌注期和再灌注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期乳酸浓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透析-电化学法测定乳酸水平可以良好地实时反映肾皮质缺血状态;热缺血60min内,再灌注后肾皮质乳酸浓度可以下降接近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透析 电化学 .肾 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微透析技术实时检测肾热缺血后葡萄糖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树栋 闫龙涛 +4 位作者 林雨青 卢剑 侯小飞 马潞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兔肾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皮质葡萄糖浓度变化规律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其中实验组10只,麻醉后游离出右肾及其动静脉,将微透析探针置入肾背侧皮质内,复方氯化钠溶液持续灌注平衡60min后,连接电... 目的探讨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兔肾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皮质葡萄糖浓度变化规律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其中实验组10只,麻醉后游离出右肾及其动静脉,将微透析探针置入肾背侧皮质内,复方氯化钠溶液持续灌注平衡60min后,连接电化学分析系统,阻断肾动静脉60min,然后开放动静脉,观察60min。利用电化学方法实时在线检测肾透析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对照组10只,仅游离出肾动静脉而不结扎,同样留置微透析针取样,连续检测葡萄糖浓度,比较2组在正常灌注期、缺血期和再灌注期葡萄糖浓度的变化。结果葡萄糖电极的电流响应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微透析针的回收率在(63.6±2.1)%。实验组兔肾皮质正常状态下测得的透析液葡萄糖浓度为(1.89±0.37)mmol/L,缺血期葡萄糖浓度为(0.69±0.12)mmol/L(LSD检验,P=0.000),缺血期较自身正常灌注期降低(36.7±2.4)%;再灌注期葡萄糖浓度为(0.62±0.14)mmol/L(LSD检验,P=0.000)。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缺血期(t=-11.975,P=0.000)和再灌注期(t=-11.993,P=0.000)葡萄糖浓度显著降低。结论应用微透析与活体在线电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方便、灵敏检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葡萄糖水平,可以较好地实时反映肾皮质缺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透析 电化学检测 缺血再灌注 葡萄糖
下载PDF
DJ-1蛋白在帕金森病嗅觉障碍中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秩荻 张迎宏 +1 位作者 马芙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5881-5885,共5页
嗅觉障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发病率占老年人口的13.9%~31.7%,被认为是老年人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先兆。帕金森病(PD)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步态异常四大主征为主... 嗅觉障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发病率占老年人口的13.9%~31.7%,被认为是老年人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先兆。帕金森病(PD)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步态异常四大主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嗅觉减退等非运动障碍症状亦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多数PD患者患病早期表现有不同程度嗅觉障碍,发生率高达45.0%~96.7%,故嗅觉障碍被认为是PD首发症状和早期诊断的临床指标之一^([2])。研究发现一种与PD密切相关蛋白名为DJ-1蛋白,又名PD蛋白(PARK)7,主要参与神经元的保护过程^([3]),该蛋白在PD患者血液及唾液中高度表达^([4]),而PD患者中DJ-1蛋白表达异常时出现明显嗅觉障碍^([5]),但其内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文就DJ-1蛋白概况及DJ-1蛋白在PD嗅觉障碍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PD嗅觉障碍提供早期诊断标志物和基因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PD) DJ-1蛋白 嗅觉障碍
下载PDF
化学测量学“十四五”发展规划概述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春霞 +1 位作者 黄岩谊 陈拥军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44-957,共14页
化学测量学是化学的测量科学、方法和技术,是化学科学最早、最重要的发展分支之一.其根本任务是获取物质组成、分布、结构与性质的信息与时空变化规律,并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方法和支撑.本文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化... 化学测量学是化学的测量科学、方法和技术,是化学科学最早、最重要的发展分支之一.其根本任务是获取物质组成、分布、结构与性质的信息与时空变化规律,并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方法和支撑.本文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化学测量学"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老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化学测量学 发展规划 研究方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