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森林火灾扑救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朱煌武 朱霁平 +4 位作者 谢庆胜 林其 王清安 李毅军 查德民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60-70,共11页
森林火灾的蔓延和扑救受林区地形、植被、水系及道路等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林区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火蔓延数学模型,实现了对复杂条件下林火蔓延的计算机模拟预测,并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优化的防火道开设方案.
关键词 森林防火 GIS 辅助决策 火灾
下载PDF
一种新的生物质热分解失重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乃安 范维澄 +1 位作者 Dobashi Ritsu 林其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76-880,共5页
基于对8种中国生物质材料非等温热分解的实验结果,建立了描述生物质热解失重过程的“双组分分阶段反应模型”,这种模型相对于通常使用的“单组分全局反应模型”和“多组分全局反应模型’来说具有相当大的优点.利用积分型方法进行动... 基于对8种中国生物质材料非等温热分解的实验结果,建立了描述生物质热解失重过程的“双组分分阶段反应模型”,这种模型相对于通常使用的“单组分全局反应模型”和“多组分全局反应模型’来说具有相当大的优点.利用积分型方法进行动力学分析表明,“双组分分阶段一级反应模型”适用于描述空气气氛下升温速率较低(如10℃/min)时生物质材料的树干和树叶试样的热分解失重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失重动力学 非等温热分解 双组分分阶段反应模型 热解失重速率 燃烧
原文传递
常温空气无焰燃烧中NO_x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邢献军 林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71-1676,共6页
研究了常温空气无焰燃烧中NOx的生成规律.实验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在燃烧器射流对称轴上(300mm×2000mm的空间内),自喷口至炉膛中心处,有一个温度较低的剧烈的燃气与空气扩散混合区,在此区域内,不生成NOx;温度大于1320K的区域,开始... 研究了常温空气无焰燃烧中NOx的生成规律.实验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在燃烧器射流对称轴上(300mm×2000mm的空间内),自喷口至炉膛中心处,有一个温度较低的剧烈的燃气与空气扩散混合区,在此区域内,不生成NOx;温度大于1320K的区域,开始生成N2O;在炉膛后部温度大于1810K的高温区,开始生成NO.过量空气系数与容积热负荷对烟气中NOx生成量的影响不大.与传统的扩散火焰或预混火焰不同,常温空气无焰燃烧反应发生在一个弥散的宽广区域,在整个炉膛内同时进行,炉膛内高温区面积很小,因而NOx的生成量低,排放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空气无焰燃烧 NOx生成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变坡度情况下森林地表上坡火行为若干特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朱霁平 刘小平 +1 位作者 林其 王清安 《火灾科学》 CSCD 1999年第2期63-71,共9页
应用自行研制的“多坡段固相材料火蔓延实验台”,模拟森林地表火的蔓延过程,对变坡度情况下森林地表上坡火行为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上坡火火焰随坡度的变化有三种火焰类型,即小坡度的缓慢燃烧、随坡度增加的火焰的抖动以... 应用自行研制的“多坡段固相材料火蔓延实验台”,模拟森林地表火的蔓延过程,对变坡度情况下森林地表上坡火行为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上坡火火焰随坡度的变化有三种火焰类型,即小坡度的缓慢燃烧、随坡度增加的火焰的抖动以及大坡度时的贴壁剧烈燃烧。这三种燃烧方式之间的过渡,正是变坡度情况下火行为发生突变的地方。本文对突变情况下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了变坡度情况下火行为的初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实验台 森林地表火 火蔓延 变坡度
下载PDF
水平阴燃向有焰火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路长 周建军 +3 位作者 林其 邹样辉 张林鹤 王清安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6,共6页
讨论了在水平阴燃稳定传播情况下,随风速的增加向有焰火发生转化的内在机理,并得到了其转化的临界条件.影响阴燃向有焰火发生转化的因素是多样的.随着阴燃展开程度的不同,所得到的临界风速的数值也发生变化,但数量级都在 10-2 m/s.但燃... 讨论了在水平阴燃稳定传播情况下,随风速的增加向有焰火发生转化的内在机理,并得到了其转化的临界条件.影响阴燃向有焰火发生转化的因素是多样的.随着阴燃展开程度的不同,所得到的临界风速的数值也发生变化,但数量级都在 10-2 m/s.但燃烧结构发生变化时,在自然对流情况下,也会导致阴燃向有焰火发生转化.建立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些现象,所得到的结果与有关实验及文献的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燃 有焰火 临界条件 转化
下载PDF
防火树种阻火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邵占杰 林其 路长 《火灾科学》 CSCD 2002年第4期222-227,共6页
以木荷作为防火树种 ,首先利用热重装置分别研究了其树干和枝叶的热解失重过程 ,从得到的热重曲线TG、DTG中发现 ,伴随着温度的升高 ,试样发生了三次失重高峰 ,并且 5 0 0℃时的残留物不及其初始重量的 10 %。然后在燃料床上以松针为燃... 以木荷作为防火树种 ,首先利用热重装置分别研究了其树干和枝叶的热解失重过程 ,从得到的热重曲线TG、DTG中发现 ,伴随着温度的升高 ,试样发生了三次失重高峰 ,并且 5 0 0℃时的残留物不及其初始重量的 10 %。然后在燃料床上以松针为燃料 ,分别模拟了 2 0°和 30°等小坡度情况下地表火的蔓延过程 ,通过分析热电偶记录下来的温度场分布 ,研究了火蔓延过程中防火树种在火焰和坡度作用下的阻火特性和阻火机理 ,结合其热解特性的研究 ,论证了水分析出是防火树种发挥阻火性能的关键因素 ,得到一些对生物防火技术研究有用的结论 ,为更好的利用和发展生物防火技术来预防和控制大规模森林火灾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火特性 防火树种 热解试验 火蔓延 生物防火
下载PDF
阴燃中出现有焰火的理论初探 被引量:13
7
作者 路长 林其 王清安 《火灾科学》 CSCD 2000年第1期13-20,共8页
阴燃是一种自维持、不断传播的、异相反应的放热燃烧过程。典型的阴燃例子有香烟、地下煤矿的燃烧等。从热安全角度来看阴燃过程 ,不完全的氧化反应和可燃物热解都会产生很多的有毒气体 ,对人造成危害 ;另外在一定的条件下 ,阴燃还会突... 阴燃是一种自维持、不断传播的、异相反应的放热燃烧过程。典型的阴燃例子有香烟、地下煤矿的燃烧等。从热安全角度来看阴燃过程 ,不完全的氧化反应和可燃物热解都会产生很多的有毒气体 ,对人造成危害 ;另外在一定的条件下 ,阴燃还会突然转化为有焰火 ,进行更猛烈的燃烧 ,造成更大的破坏。有焰火的出现实际上就是热解析出的可燃气在边界层中被点燃。影响其点燃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边界层中可燃气的浓度 ;二、边界层中氧的浓度 ;三、边界层中传热实现点火能供给。在发生热解和化学反应过程的情况下 ,本文导出了能够出现有焰火的数学表达式。本文所得的结论与 Ohlemiller[1] 、Law,C.K[2 ] 、孙文策等[3] 的实验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燃 有焰火 热边界层 燃烧过程
下载PDF
雷击引起森林火灾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林其 朱霁平 王清安 《火灾科学》 CSCD 1999年第1期15-21,共7页
从雷雨云的结构、闪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闪电的能量与功率等方面介绍了闪电引发森林火灾的过程,提出了采用等效发生器的原则对雷电进行模拟。研究了雷击引发森林火灾的条件,介绍了雷击火的研究与监测现状,提出了雷击火的预防与减灾... 从雷雨云的结构、闪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闪电的能量与功率等方面介绍了闪电引发森林火灾的过程,提出了采用等效发生器的原则对雷电进行模拟。研究了雷击引发森林火灾的条件,介绍了雷击火的研究与监测现状,提出了雷击火的预防与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森林火灾 雷击火 防雷 减灾 火灾 林火
下载PDF
两类常用森林火灾蔓延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11
9
作者 秦向东 阿布里提 林其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3-118,共6页
简要介绍了两类常用的森林火灾蔓延模型———邻接单元模型和波动传播模型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对作为离散模型的邻接单元模型和作为连续模型的波动传播模型的优、缺点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分析了它们对系统精度、实时性、复杂性、全局适应... 简要介绍了两类常用的森林火灾蔓延模型———邻接单元模型和波动传播模型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对作为离散模型的邻接单元模型和作为连续模型的波动传播模型的优、缺点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分析了它们对系统精度、实时性、复杂性、全局适应性、计算可靠性和整个模拟系统结构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两类模型在性能上的优势和局限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为了提高蔓延模型的性能,并使其不受火行为和地理要素复杂性的限制,有必要取长补短,通过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将两者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计算机模拟 蔓延模型 邻接单元模型 波动传播模型
下载PDF
基于无焰氧化的煤粉气化炉模型设计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唐志国 马培勇 +3 位作者 李永玲 唐超君 邢献军 林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0-55,共6页
在分析无焰氧化技术的实现条件、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双高煤种气化的新型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介绍该气化炉的试验研究系统,以及双高煤干法进料气化试验研究过程与结果。炉内反应图像说明了该气化炉的炉内气化反... 在分析无焰氧化技术的实现条件、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双高煤种气化的新型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介绍该气化炉的试验研究系统,以及双高煤干法进料气化试验研究过程与结果。炉内反应图像说明了该气化炉的炉内气化反应具有无焰氧化技术特征,验证了本气化炉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通过炉温的测量、灰渣黏度与灰渣成分的关系分析确定了该双高煤合适的气化工艺参数,并给出了气化工艺参数条件下该气化炉常压下产生的合成气的组分和技术指标。试验数据表明该气化炉可以实现双高煤种的高效气化,达到了预期目的,为后续的中试研究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焰氧化 双高煤 气化炉 干法进料 液态排渣
下载PDF
玉米秆热解的最概然机理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小民 林其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99-2605,共7页
引言 我国秸秆原料年产能约为7亿吨,约合3.5亿吨标准煤,包括玉米秆、麦秆和稻草等。秸秆的可再生性、零CO2排放和短生长周期等优势,使其成为生物质利用的重要对象之一。
关键词 玉米秆 热解 热重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炉炉型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唐志国 唐超君 +2 位作者 马培勇 邢献军 林其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4-128,共5页
在分析国内外先进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的结构特点基础上,按气化炉的进料位置和进料方式,将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分为上置单喷嘴下喷式、下置多喷嘴对撞喷入式和下置多喷嘴切圆喷入式3种炉型;并着重选择每一种炉型的典型气化炉,逐一对各代... 在分析国内外先进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的结构特点基础上,按气化炉的进料位置和进料方式,将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分为上置单喷嘴下喷式、下置多喷嘴对撞喷入式和下置多喷嘴切圆喷入式3种炉型;并着重选择每一种炉型的典型气化炉,逐一对各代表炉型的流场特性、气化反应过程的组织和温度分布以及其优缺点等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对新型气化炉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干煤粉气化炉 炉型分析
下载PDF
基于煤气化的CO2零排放煤基能源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唐志国 李永玲 +2 位作者 唐超君 邢献军 林其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90,共6页
燃煤排放的CO2是温室效应的最大贡献者,煤基能源系统也就成为实现CO2零排放的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外零排放煤基能源系统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目前煤基能源系统实现CO2零排放的三种途径:基于IGCC系统的开拓研究,包括燃烧后分离与回收、... 燃煤排放的CO2是温室效应的最大贡献者,煤基能源系统也就成为实现CO2零排放的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外零排放煤基能源系统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目前煤基能源系统实现CO2零排放的三种途径:基于IGCC系统的开拓研究,包括燃烧后分离与回收、燃烧前合成煤气处理与分离以及以IGCC为基础的煤基动力化工多联产系统;CO2接受体气化法为基础的煤基能源系统和化学链式煤气化煤基能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排放 煤气化 IGCC CO2接受体法气化 化学链式气化
下载PDF
常温空气无焰燃烧中CO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邢献军 林其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2-617,共6页
研究了常温空气无焰燃烧中CO的生成规律。常温空气无焰燃烧在整个炉膛内同时发生弥散燃烧反应,炉膛内燃烧气混合均匀,燃烧反应稳定。因而CO的生成量低。实验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CO主要生成在离燃烧器喷口约600—3000mm、6400mm的柱... 研究了常温空气无焰燃烧中CO的生成规律。常温空气无焰燃烧在整个炉膛内同时发生弥散燃烧反应,炉膛内燃烧气混合均匀,燃烧反应稳定。因而CO的生成量低。实验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CO主要生成在离燃烧器喷口约600—3000mm、6400mm的柱状空间内,在柱状空间外的其它区域,燃烧充分,CO几乎为零。过量空气系数与容积热负荷时烟气中CO生成量的影响不大。与传统的有焰燃烧和近代的高温空气无焰燃烧相比,常温空气无焰燃烧中CO生成低,且排放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空气无焰燃烧 CO生成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新型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5
作者 唐志国 马培勇 +3 位作者 俞瑜 李永玲 邢献军 林其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1-485,共5页
为了考察基于无焰氧化技术所提出的新型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的气化特性,采用数值模拟对典型工况下高灰熔点煤粉在炉内气化过程进行了三维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炉型结构能够使炉内温度场均匀,平均温度水平上升,气化强度增强,从而实现了... 为了考察基于无焰氧化技术所提出的新型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的气化特性,采用数值模拟对典型工况下高灰熔点煤粉在炉内气化过程进行了三维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炉型结构能够使炉内温度场均匀,平均温度水平上升,气化强度增强,从而实现了基于无焰氧化技术煤粉空间气化反应的基本特征;温度峰值显著下降,降低了对炉壁材料的要求;同时,排渣口处温度水平的升高使得灰渣的黏度降低,有利于高灰熔点煤液态排渣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炉 高灰熔点 无焰氧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森林大火中飞火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林其 朱霁平 张慧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2-38,共7页
从理论上分析了飞火的形成过程,建立了飞火形成及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各种因素对飞火过程的影响,给出了用诺谟图估算飞火距离的方法。这些工作对森林火灾中飞火距离的估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由于飞火形成过程的复... 从理论上分析了飞火的形成过程,建立了飞火形成及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各种因素对飞火过程的影响,给出了用诺谟图估算飞火距离的方法。这些工作对森林火灾中飞火距离的估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由于飞火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模型建立过程中所进行的假定等因素,本文所提出的飞火估算模型仍有待于大量的林火实践进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 火行为 飞火模型 火焰传播 火灾
下载PDF
聚亚安酯材料阴燃转为有焰燃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路长 周建军 +3 位作者 张林鹤 彭磊 林其 王清安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8-272,共5页
在聚亚安酯材料的稳定阴燃中,通过实验研究了阴燃向有焰燃烧转化的机制.在富氧条件下,阴燃向有焰燃烧转化还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高的温度,要求高于约400℃;二是有足够高的热解可燃气浓度.在阴燃达到热平衡稳定状态对应的最高温度... 在聚亚安酯材料的稳定阴燃中,通过实验研究了阴燃向有焰燃烧转化的机制.在富氧条件下,阴燃向有焰燃烧转化还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高的温度,要求高于约400℃;二是有足够高的热解可燃气浓度.在阴燃达到热平衡稳定状态对应的最高温度———峰值温度时(>400℃),第一个条件是自动满足的.当温度高于约350℃且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聚亚安酯材料发生更快速的有氧热解反应,此时释放的热解可燃气满足第二个条件.因此,沿着阴燃方向加风,或者在自然对流条件下增大氧的扩散量,都可以导致向有焰燃烧的转化.对于逆向阴燃,风速增加也导致向有焰燃烧的转化,规律同正向阴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燃 聚亚安酯 有焰燃烧 转化 风速
下载PDF
空气气氛下木材表观热解动力学(英文)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乃安 范维澄 +1 位作者 林其 黄刘生 《火灾科学》 CSCD 2001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研究了空气气氛下马尾松和楠木的树叶、树皮和树干试样的热解过程 ,发现每种试样的热解均包含两步主要的失重过程 ,在 6 0 0℃时总失重均达90 %以上。利用积分方法建立了适用于所有试样的两阶段一级动力学模型 。
关键词 热解 木材 动力学 空气气氛 表观现象
下载PDF
灾害燃烧及特点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其 王清安 《火灾科学》 CSCD 2000年第4期19-24,共6页
灾害燃烧是失控状态下的燃烧过程。多年来燃烧科学研究的成果 ,是灾害燃烧理论的基础 ,灾害燃烧除了具有燃烧学的特点外 ,还存在着自己的特有规律。灾害燃烧具有一般灾害学的特点 ,存在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双重性规律。灾害燃烧过程中特... 灾害燃烧是失控状态下的燃烧过程。多年来燃烧科学研究的成果 ,是灾害燃烧理论的基础 ,灾害燃烧除了具有燃烧学的特点外 ,还存在着自己的特有规律。灾害燃烧具有一般灾害学的特点 ,存在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双重性规律。灾害燃烧过程中特有的现象包括阴燃过程与辐射引燃 ,这两个过程在现代燃烧设备中是不存在的。本文介绍了灾害燃烧的特点 ,分析了灾害燃烧与现代燃烧设备燃烧过程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燃烧 阴燃 辐射引燃
下载PDF
基于燃料床的小坡度地表火蔓延模型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邵占杰 林其 路长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9-223,共5页
表述了几种常见的火蔓延模型,在传热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导出了描绘坡度火蔓延过程的微分方程及其初始、边界条件,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在燃料床上模拟了坡度地表火蔓延过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测取和分析,讨... 表述了几种常见的火蔓延模型,在传热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导出了描绘坡度火蔓延过程的微分方程及其初始、边界条件,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在燃料床上模拟了坡度地表火蔓延过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测取和分析,讨论了火蔓延速率和温度场分布等随坡度大小变化的关系.最后将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型能够揭示火蔓延规律,同时也得出了一些关于林火蔓延的结论,如上坡火能够加速火的蔓延和转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蔓延模型 火蔓延速率 温度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