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解铜箔表面处理技术及添加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师慧娟 陆冰沪 +5 位作者 樊小伟 李大双 郑小伟 刘耀 谭育慧 唐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70-1284,共15页
随着5G通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业的发展,对电解铜箔产品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表面处理技术是铜箔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艺技术,是解决铜箔绿色环保生产和获得高性能电解铜箔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国内外铜箔研究现状出发,归纳了包含粗... 随着5G通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业的发展,对电解铜箔产品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表面处理技术是铜箔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艺技术,是解决铜箔绿色环保生产和获得高性能电解铜箔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国内外铜箔研究现状出发,归纳了包含粗化、固化、合金化、钝化、硅烷化等工艺流程的表面处理技术,并对每道工序中电解液的成分以及电沉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总结,综述了粗化工序中添加剂的分类及研究现状与技术进展,重点阐述了包括晶粒细化剂、整平剂、光亮剂、表面活性剂与无机盐等各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对铜箔组织形貌和性能变化的影响规律,展望了我国铜箔的发展方向,为我国自主开发高性能铜箔生产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铜箔 表面处理 添加剂 作用机理 组织 性能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片及卤米松乳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唐云 黄晓安 +1 位作者 赵婷婷 徐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795-3797,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及卤米松乳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54例白癜风患者分为4组,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结合卤米松乳膏外用联合NB-UVB照射治疗,对照1组外用卤米松乳膏联合NB-UVB照射治...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及卤米松乳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54例白癜风患者分为4组,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结合卤米松乳膏外用联合NB-UVB照射治疗,对照1组外用卤米松乳膏联合NB-UVB照射治疗,对照2组单用NB-UVB照射治疗,对照3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结合卤米松乳膏外用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及对照3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6.9%、56.4%、42.1%、55.2%,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有效率及痊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有效率及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面部有效率显著优于四肢(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结合卤米松乳膏联合NB-UVB治疗白癜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复方甘草酸苷 卤米松 NB-UVB
下载PDF
一种新型电解铜箔无砷粗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永发 王平 +1 位作者 唐云 李立清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2年第2期1-4,共4页
为了寻找新的复合添加物和工艺路线来替换现有电解铜箔粗化工艺中含砷添加剂的使用,通过对电解铜箔生产的现场模拟,探索了粗化基础配方、添加剂含量、电流密度、温度等对粗化层表面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研究了无砷粗化工艺的最佳配方... 为了寻找新的复合添加物和工艺路线来替换现有电解铜箔粗化工艺中含砷添加剂的使用,通过对电解铜箔生产的现场模拟,探索了粗化基础配方、添加剂含量、电流密度、温度等对粗化层表面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研究了无砷粗化工艺的最佳配方及电镀条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硫酸亚锡和钨酸钠等作为复合添加剂,能够取代原有工艺中含砷添加剂,取得很好的环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铜箔 无砷粗化 添加剂
下载PDF
一种新型环保铜箔表面钝化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永发 王艳 +2 位作者 赖学根 李立清 唐云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3年第2期14-18,共5页
为了取代现有铜箔钝化工艺中有毒物质六价铬的使用,以钼酸钠、植酸等作为新型添加剂,对经过"粗化—固化"处理后的铜箔直接进行钝化实验,探讨了钼酸钠、磷酸钠、氧化锌等添加剂含量和电流密度、钝化时间及植酸存在等单因素条... 为了取代现有铜箔钝化工艺中有毒物质六价铬的使用,以钼酸钠、植酸等作为新型添加剂,对经过"粗化—固化"处理后的铜箔直接进行钝化实验,探讨了钼酸钠、磷酸钠、氧化锌等添加剂含量和电流密度、钝化时间及植酸存在等单因素条件变化对钝化膜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钼酸钠8 g/L,磷酸钠4 g/L,氧化锌3 g/L,植酸2 mL/L,钝化时间10 s,电流密度0.2 A/dm2.在最佳工艺下,得到的铜箔钝化膜表面平整均匀、质量较好,通过抗氧化试验和盐雾试验后,该铜箔表面无任何缺陷,未出现氧化、腐蚀现象,表现出较理想的抗氧化能力和抗腐蚀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箔 表面钝化 钼酸钠 添加剂
下载PDF
钨酸钠复合添加剂深镀粗化电解铜箔表面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耀 陆冰沪 +6 位作者 樊小伟 李大双 师慧娟 杜鹏康 张钰松 谭育慧 唐云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8-176,共9页
目的提高电解铜箔深镀粗化效果。方法采用电沉积对35μm电解铜箔进行表面处理。通过AFM、SEM、XRD、剥离强度测试、表面粗糙度测试以及循环伏安等分析测试手段,系统地研究了钨酸钠-HEC-SPS复合添加剂对电解铜箔形貌与性能的影响。结果... 目的提高电解铜箔深镀粗化效果。方法采用电沉积对35μm电解铜箔进行表面处理。通过AFM、SEM、XRD、剥离强度测试、表面粗糙度测试以及循环伏安等分析测试手段,系统地研究了钨酸钠-HEC-SPS复合添加剂对电解铜箔形貌与性能的影响。结果粗化液中加入钨酸钠-HEC-SPS复合添加剂,可以提高粗化层均匀性和致密性,改善深镀效果,当HEC、SPS和钨酸钠添加量分别为5、50、60 mg/L时,综合深镀处理效果最佳,粗糙度Rz和剥离强度分别为7.50μm和2.14 N/mm,该性能指标显著优于粗化原液处理试样。复合添加剂促使还原峰电位由−0.644 V负移至−0.674 V,电极极化增强。电沉积速率由33.0μm/h下降至29.8μm/h,抑制效果显著。峰顶瘤点形貌由尖刺状向光滑圆润的形貌转变,效果明显改善;同时,粗化层由(111)、(200)晶面显著向(220)晶面择优取向。结论粗化液中加入钨酸钠-HEC-SPS复合添加剂可以显著提升电解铜箔深镀效果,改善剥离强度及表面粗糙度,并促进晶面向(220)晶面择优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铜箔 电化学 表面 电子材料 形貌 粗糙度
下载PDF
手性及非中心对称配位聚合物的组装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锡森 宋玉梅 +4 位作者 叶琼 唐云 瞿燕 游效曾 熊仁根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2317-2340,共24页
结晶在非中心对称空间群中的化合物(如手性氨基酸等)不但与生命体系密切相关,而且在催化和制药等工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些与高新技术相关的物理特性,诸如摩擦发光、非线性光学(如倍频效应)、压电性能、热电性能和铁电性能也要求它... 结晶在非中心对称空间群中的化合物(如手性氨基酸等)不但与生命体系密切相关,而且在催化和制药等工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些与高新技术相关的物理特性,诸如摩擦发光、非线性光学(如倍频效应)、压电性能、热电性能和铁电性能也要求它们结晶在非中心的空间群中.而要获得具有这些性质的化合物,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由不对称或弯曲的有机配体同金属离子组装获得非中心对称的配合物;(2)通过外消旋的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的自组装发生自我拆分,而获得手性的配合物;(3)直接用光学纯的手性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自组装而获得非中心对称的配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具有多个手性中心的单一手性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自组装,形成具有大孔洞的三维类沸石配位聚合物,而达到拆分其他消旋化合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中心对称 手性 自组装 拆分 光电配合物
原文传递
原位[2+3]环合成法制备四唑化合物、结构及荧光性质(英文) 被引量:9
7
作者 谭育慧 熊剑波 +7 位作者 黄珺 高继兴 徐庆 于银梅 王艳 杨斌 舒庆 唐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21-1628,共8页
利用氰基吡啶(4-氰基吡啶和3-氰基吡啶)与稀土硝酸盐作用(Ln=Nd,Eu,Yb),通过原位[2+3]环加成反应合成得到了4个稀土四唑离子型化合物,Ln(H2O)8·3(p—TPD)·2(P—HTPD)·7H2O),(Ln=Nd(1),Eu(Z),Yb... 利用氰基吡啶(4-氰基吡啶和3-氰基吡啶)与稀土硝酸盐作用(Ln=Nd,Eu,Yb),通过原位[2+3]环加成反应合成得到了4个稀土四唑离子型化合物,Ln(H2O)8·3(p—TPD)·2(P—HTPD)·7H2O),(Ln=Nd(1),Eu(Z),Yb(3)),p-TPD=4-tetrazoylpyridine,p-HTPD=protonated 4-tetrazoylpyridine)以及Ln(H2O)8·3(m-TPD)·6H2O(m—TPD=3-tetrazoylpyridine,Ln=Yb(4))。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显示,在配合物1-4中,稀土金属离子与配体分别处于不同的两层,[Ln(H2O)8]^3+结构单元与p—TPD以及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阳离子层(A层),同时p-TPD与p-HTPD通过π-π堆积与氢键作用形成阴离子层(B层)。固态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1,2,4在405、400、494am处出现了最大强度的发射峰值;而配合物3在618、592及462nm出现了最大强度的发射峰值。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4在70—120℃范围内有1个失重.而在180~220℃范围内配合物开始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唑化合物 镧系元素 荧光性质 晶体结构
下载PDF
概述氯离子对电解铜箔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陆冰沪 师慧娟 +4 位作者 李大双 吴斌 刘耀 樊小伟 唐云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324-1328,共5页
探讨了Cl^-在电解铜箔生产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Cl^-对电解铜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Cl^-一般要与其他添加剂组合使用,并且控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关键词 电解铜箔 氯离子 有机添加剂 机制 组织结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摩根摩根菌致肝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9
作者 艾学军 邓凤英 +2 位作者 唐云 崔青云 何卫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17期137-139,共3页
目的提高对摩根摩根菌导致肝脓肿的临床认识。方法对1例60岁女性摩根摩根菌导致的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因发热、寒战、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就诊,经影像学检查及穿刺后细菌学检查证... 目的提高对摩根摩根菌导致肝脓肿的临床认识。方法对1例60岁女性摩根摩根菌导致的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因发热、寒战、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就诊,经影像学检查及穿刺后细菌学检查证实为摩根摩根菌导致的肝脓肿,经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奥硝唑治疗后病情恢复。结论本文为国内首次报道摩根摩根菌导致肝脓肿,积极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对肝脓肿患者治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摩氏摩根菌
原文传递
老年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唐云 高礼福 +2 位作者 徐桦 黄晓安 龚小琴 《中国性科学》 2016年第10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我院皮肤性病门诊及住院诊治的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的老年患者9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苄星青霉素+头孢曲松治疗,对照组进... 目的:探讨老年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我院皮肤性病门诊及住院诊治的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的老年患者9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苄星青霉素+头孢曲松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的苄星青霉素治疗,持续观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RPR滴度、疗效及治疗结束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原倍、1∶2、1∶4、1∶8、1∶16、1∶32RPR滴度分别为4例、8例、11例、12例、9例、3例;对照组患者原倍、1∶2、1∶4、1∶8、1∶16、1∶32RPR滴度分别为1例、6例、8例、11例、12例、9例。观察组治愈34例,好转11例,未治愈2例,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18例,未治愈11例,总有效率为76.60%。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等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能够有效治疗老年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提高RPR转阴率,可作为隐性梅毒的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梅毒 苄星青霉素 头孢曲松
下载PDF
双核钒希夫碱配合物[VO(μ_2-OCH_3)(salen)]_2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振锋 唐云 +5 位作者 石少明 胡瑞祥 王贤文 周健 梁宏 李言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65-467,477,共4页
用水热 (溶剂热 )法合成了新型双核钒 (Ⅳ )配合物 [VO( μ2 OCH3 ) (salen) ]2 (salen为希夫碱水杨醛单缩乙二胺 )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 ,X 射线衍射等表征。X 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P 1。晶胞参数 :a =... 用水热 (溶剂热 )法合成了新型双核钒 (Ⅳ )配合物 [VO( μ2 OCH3 ) (salen) ]2 (salen为希夫碱水杨醛单缩乙二胺 )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 ,X 射线衍射等表征。X 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P 1。晶胞参数 :a =6.83 1 8( 1 5 ) ,b=7.80 2 3 ( 1 0 ) ,c=1 1 .1 695 ( 1 7) ,α=71 .71 ( 7) ,β =74.81 7( 4 ) ,γ =80 .3 5 8( 5 )°,V =5 43 .2 1 ( 1 6) 3 ,R1=0 .1 3 3 5 ,wR2 =0 .3 61 0 [I>2σ(I) ],Z =1 ,Dc=1 .5 97mg·m-3 ,μ =0 .90 6mm-1,F( 0 0 0 ) =2 70 ,S =1 .1 63。中心钒 (Ⅳ )原子采取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构型 ,V(Ⅳ )与V(Ⅳ )原子之间通过甲氧基中的氧原子桥联形成二聚体。V(Ⅳ )与salen上氨基氮和亚氨氮两个氮原子配位形成稳定的五元螯合环 ,同时V(Ⅳ )和salen中的羟基氧原子配位形成另一稳定的共边六元螯合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夫碱 钒(Ⅳ)配合物 晶体结构
下载PDF
氯离子与有机添加剂协同作用对铜箔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桢 黄剑 +7 位作者 宋宁 樊小伟 廖娟 王丽娟 唐云 谭育慧 陆冰沪 李大双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0-227,共8页
随着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负极集流体用铜箔正朝着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以及极薄尺寸的趋势发展。本实验通过探讨镀液中Cl^(-)、SPS和胶原蛋白添加剂协同作用对铜箔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备了抗拉强度为502 MPa、延伸率达5.1... 随着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负极集流体用铜箔正朝着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以及极薄尺寸的趋势发展。本实验通过探讨镀液中Cl^(-)、SPS和胶原蛋白添加剂协同作用对铜箔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备了抗拉强度为502 MPa、延伸率达5.1%的高性能铜箔。利用SEM、TEM、XR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了铜箔的表面形貌和织构,采用万能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和接触角测试仪评估铜箔的力学强度、电化学性能及表面润湿性。结果表明,Cl^(-)和SPS的协同效应有利于铜箔晶粒细化,促使Cu(220)晶面取向增加,提高了铜箔的力学性能。Cl^(-)、SPS和胶原蛋白的组合添加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铜箔(220)晶面取向,织构系数Tc达到52%,显著提高了铜箔抗拉强度、延伸率和表面润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电沉积 晶粒细化 极化作用
下载PDF
电解铜箔表面电沉积Zn-Ni-P-La合金工艺 被引量:6
13
作者 谭育慧 王艳 +4 位作者 章朦 高继兴 徐庆 唐云 杨韶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8-463,共6页
为了缓解我国高性能铜箔依靠进口的局面,进行了将类金属(P)和稀土金属(La)引入电解铜箔锌镍合金镀层中以获得高耐腐蚀性铜箔的实验。利用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手段分析镀层质量。在最佳工艺下获得... 为了缓解我国高性能铜箔依靠进口的局面,进行了将类金属(P)和稀土金属(La)引入电解铜箔锌镍合金镀层中以获得高耐腐蚀性铜箔的实验。利用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手段分析镀层质量。在最佳工艺下获得非晶态Zn-Ni-P-La合金镀层,镀层表面平整均匀、结晶致密,未钝化的情况下,铜箔镀件在180℃烘箱中保持1 h不变色,表现出较理想的抗氧化和抗腐蚀能力。表明镀层中适量的P和稀土La对改善镀层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铜箔 合金电沉积 稀土添加剂 非晶态
下载PDF
3,3′-偶氮-二(6-羟基苯甲酸)镉和钴的配合物:[Cd(OSA)(Phen)(H_2O)]_n和[Co(OSA)(Phen)(H_2O)]_n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英文)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云 杨韶平 +3 位作者 谭育慧 陈少湖 曹琰文 王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4,共5页
利用药物奥沙拉秦钠,邻菲罗啉与Cd(ClO4)2·6H2O或Co(NO3)2·6H2O水热反应分别得到其配合物的晶体[Cd(OSA)(Phen)(H2O)]n(1)(OSA=3,3′-偶氮-二(6-羟基苯甲酸))和[Co(OSA)(Phen)(H2O)]n(2)。单晶结构分析表明两化合物均为一维... 利用药物奥沙拉秦钠,邻菲罗啉与Cd(ClO4)2·6H2O或Co(NO3)2·6H2O水热反应分别得到其配合物的晶体[Cd(OSA)(Phen)(H2O)]n(1)(OSA=3,3′-偶氮-二(6-羟基苯甲酸))和[Co(OSA)(Phen)(H2O)]n(2)。单晶结构分析表明两化合物均为一维链状聚合结构,两者的晶体的空间群皆为C2/c。两化合物中,中心金属的配位几何构型均为五配位的五角双锥。3,3′-偶氮-二(6-羟基苯甲酸)通过羧基桥连金属离子形成一维链状聚合物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3'-偶氮-二(6-羟基苯甲酸) 镉配合物 钴配合物 晶体结构
下载PDF
2,2’-联吡啶-5,5’-二羧酸Cu~Ⅱ配合物的构筑、结构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唐云 王艳 +4 位作者 谭育慧 徐庆 李超 王章宝 雒彦庆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3年第4期17-22,共6页
利用2,2’-联吡啶-5,5’-二羧酸、氧化铜和高氯酸在水热条件下得到了一个有趣的铜配合物[Cu(H2bpdc)].ClO4(1)(H2bpdc=2,2’-联吡啶-5,5’-二羧酸).对其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利用SHELXTL软件解析其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零维结构... 利用2,2’-联吡啶-5,5’-二羧酸、氧化铜和高氯酸在水热条件下得到了一个有趣的铜配合物[Cu(H2bpdc)].ClO4(1)(H2bpdc=2,2’-联吡啶-5,5’-二羧酸).对其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利用SHELXTL软件解析其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零维结构,分子间存在着丰富的氢键,通过氢键和弱的π-π相互作用使得配合物1形成一个三维网状结构.对配合物1和配体的固体荧光对比研究表明,配体与金属CuII离子配位后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利用热重分析研究了配合物1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与晶体结构的关系.对开发新型多维有机金属框架结构及新型荧光材料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2’-联吡啶-5 5’-二羧酸 铜配合物 荧光淬灭
下载PDF
黄山黟县双套自动观测站数据的质量评估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兴友 唐云 张长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272,共10页
利用2011年2月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试点双套自动观测气象站(A站和B站)和黟县本站(Z站,自动站)的气象要素(气温、气压、风速、相对湿度、地温等)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自动气象站仪器换型后数据的连续性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评估的内容... 利用2011年2月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试点双套自动观测气象站(A站和B站)和黟县本站(Z站,自动站)的气象要素(气温、气压、风速、相对湿度、地温等)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自动气象站仪器换型后数据的连续性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评估的内容为:数据的完整性和差异性,其中,差异性通过均值、标准差、误差率、粗差率和一致率得到体现。评估的结果表明:1)双套自动站观测数据的可靠性较好,大多数要素接收率高达100%,B站湿度接收率较低,只有83.3%,是由于B站的相对湿度传感器故障造成的;2)双套站观测的多要素有较好的一致性,但AB、AZ的地温差值和AB的气压差值一致率较低,部分要素差值存在少量的奇异值;3)T-检验表明,双套自动站的观测数据与历史序列无显著差异,连续性很好;4)双套自动站可用于气象业务观测,但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并行运行,以便日后更好地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值均值 差值标准差 一致率 误差率 粗差率
下载PDF
原位水热合成一个新颖的银四唑配位聚合物(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锡森 唐云 熊仁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25-1029,共5页
在水热条件下,硝酸(3-氰基吡啶)银以及叠氮化纳反应,成功地组装了一个二维层状银四唑配位聚合物[mono(5-(3-pyridyl)tetrazolato)Ag](1),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结晶在三斜晶系,其空间群分别为P1(a=0.62608(10)nm,b... 在水热条件下,硝酸(3-氰基吡啶)银以及叠氮化纳反应,成功地组装了一个二维层状银四唑配位聚合物[mono(5-(3-pyridyl)tetrazolato)Ag](1),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结晶在三斜晶系,其空间群分别为P1(a=0.62608(10)nm,b=0.78498(13)nm,c=0.80584(12)nm,α=75.171(4)°,β=76.653(3)°,γ=68.332(3)°,V=0.35167(10)nm3,Z=2),银的配位环境为四配位并形成略为变形的四面体构型。室温下,化合物1显示强的蓝色荧光(495nm和521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原位水热合成 四唑 新颖 3-氰基吡啶 水热条件 晶体结构 三斜晶系 配位环境 蓝色荧光 化合物 叠氮化 分析表 空间群 四面体 四配位 构型
下载PDF
2-(2-吡啶基)-4-羟基喹唑啉锌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庆 高继兴 +4 位作者 罗燕生 蓝慧明 谭育慧 唐云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5年第6期144-148,共5页
利用2-(2-吡啶基)-4-羟基喹唑啉和醋酸锌在水热法条件下合成了一个新型锌配合物[(Zn(phdq)_2·2H_2O)](1)(phdq=2-(2-吡啶基)-4-羟基喹唑啉).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单分子结构,结晶于单斜晶系,P-1空间群.在配合物1中存在着丰富氢键... 利用2-(2-吡啶基)-4-羟基喹唑啉和醋酸锌在水热法条件下合成了一个新型锌配合物[(Zn(phdq)_2·2H_2O)](1)(phdq=2-(2-吡啶基)-4-羟基喹唑啉).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单分子结构,结晶于单斜晶系,P-1空间群.在配合物1中存在着丰富氢键和π…π作用力,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力使得配合物1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对配合物1和配体的固体荧光研究表明配合物的荧光明显增强,其原因可能是配体与金属ZnⅡ离子配位后增加了结构中的刚性.这对于开发新型荧光材料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唑啉 晶体结构 锌配合物 固体荧光
下载PDF
胶原蛋白及自退火行为对电解铜箔翘曲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黄剑 刘伟飞 +3 位作者 宋宁 樊小伟 赵蒙 唐云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145-151,共7页
电解铜箔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铜箔翘曲度高等问题,严重影响铜箔后续加工和装配,是电解铜箔的关键共性难题之一。本文以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作为添加剂,研究了胶原蛋白对电解铜箔翘曲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胶原蛋白的... 电解铜箔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铜箔翘曲度高等问题,严重影响铜箔后续加工和装配,是电解铜箔的关键共性难题之一。本文以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作为添加剂,研究了胶原蛋白对电解铜箔翘曲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胶原蛋白的最佳加入量为10 mg/L,此时铜箔的抗拉强度达到382.5 MPa,翘曲度大幅降低至16 mm。随着胶原蛋白浓度的升高,铜箔的抗拉强度不断增加。胶原蛋白通过促进铜箔形成(220)Cu晶面择优取向,降低铜箔表面粗糙度,显著改善铜箔的翘曲度。加入10 mg/L胶原蛋白,铜箔的(220)Cu晶面的织构系数(Tc)增加到57.8%,毛面粗糙度Rz降低到1.9μm,翘曲度降至16 mm。由于胶原蛋白残留在铜箔内部,导致铜箔发生自退火行为。铜箔通过自退火释放了部分残余应力,使得铜箔的翘曲度进一步降低至9 mm。因此,胶原蛋白是一种有效降低铜箔翘曲度的添加剂,并且能够通过之后的自退火行为,进一步降低铜箔的翘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铜箔 添加剂 翘曲度 自退火 残余应力
下载PDF
脉冲法制备低轮廓微纳表面结构电子铜箔
20
作者 王丽娟 廖娟 +6 位作者 宋宁 黄剑 刘伟飞 罗意昕 樊小伟 唐云 谭育慧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02-209,共8页
目的随着5G通信高频高速传输技术的发展,亟需开发出低轮廓、高剥离、微细纳米铜颗粒结构的电子铜箔,以满足5G材料低介电、低损耗的要求。方法开发了一种复合添加剂的粗化液体系,通过脉冲电沉积制备了低轮廓电子铜箔,表面形成了微纳米铜... 目的随着5G通信高频高速传输技术的发展,亟需开发出低轮廓、高剥离、微细纳米铜颗粒结构的电子铜箔,以满足5G材料低介电、低损耗的要求。方法开发了一种复合添加剂的粗化液体系,通过脉冲电沉积制备了低轮廓电子铜箔,表面形成了微纳米铜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表征了脉冲占空比和复合添加剂粗化对纳米铜颗粒形貌、铜箔表面粗糙度和剥离强度的影响。结果调节脉冲占空比能有效控制纳米铜颗粒微观形貌。当占空比为20%、40%和60%时,平均尺寸小于80 nm,纳米铜颗粒微观形貌差异不明显,均呈现出近似圆球状的形貌。占空比为80%的条件下,得到了平均尺寸为59 nm的圆球状纳米级微细瘤点。此时铜箔表面粗糙度Rz为0.817μm,剥离强度为0.95 N/mm。此外,复合添加剂使纳米铜颗粒平均粒径从274 nm降低至77.4 nm。电化学测试发现,加入复合添加剂后极化曲线由-0.49 V正移至-0.39 V,这说明复合添加剂的加入能够显著提升镀液的去极化能力。结论当脉冲占空比为80%时,颗粒尺寸最小,铜箔同时具有极低轮廓与高剥离强度的性能。复合添加剂体系能够有效细化纳米铜颗粒,稳定其形貌。对高频高速传输中降低信号传输损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化处理 纳米铜颗粒 超低轮廓 剥离强度 添加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