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 被引量:464
1
作者 红海 徐龙炳 陈百助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3-114,共12页
本文从投资行为视角,研究控股股东侵占与公司治理问题。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方法,研究发现股权集中、控股股东的存在会导致公司过度投资,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行为,同时自由现金流水平也对过度投资有正向影... 本文从投资行为视角,研究控股股东侵占与公司治理问题。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方法,研究发现股权集中、控股股东的存在会导致公司过度投资,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行为,同时自由现金流水平也对过度投资有正向影响;现金流权水平的提高、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则可以有效抑制过度投资。实证上基于Richardson(2006)预期投资模型,采用面板数据方法,研究表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对过度投资有显著为正的影响,相对于私人控股,政府控股公司过度投资更严重,而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投资。这一研究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低效率投资现象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同时也为控股股东侵占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控制权 自由现金流 过度投资 公司治理 面板数据
原文传递
中国股票市场“高送转”现象研究 被引量:111
2
作者 李心丹 红海 +1 位作者 陆蓉 徐龙炳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3-145,共13页
中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采用"高送转"这种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虽然"高送转"对公司基本面及投资者利益没有任何改变,但投资者却偏好投资于"高送转"的股票,这是理性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基于行为金融学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采用"高送转"这种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虽然"高送转"对公司基本面及投资者利益没有任何改变,但投资者却偏好投资于"高送转"的股票,这是理性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基于行为金融学分析框架,我们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是投资者认为低价股票较"便宜"、容易上涨,管理者通过"高送转"来迎合投资者这一名义股价幻觉,并实现其自身利益。本文从"高送转"动机、行为特征和后果三方面展开论证,发现低股价股票溢价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通过"高送转"来降低股价,并且送转的比例也越高;投资者账户数据说明"高送转"主要迎合了个人投资者非理性需求;"高送转"后公司绩效及股票超额收益显著下降,进一步说明追逐"高送转"股票的投资是非理性的。此外,我们从上市公司增发和大股东减持角度揭示了"高送转"是管理者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路径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送转 名义股价幻觉 管理者迎合
原文传递
询价制度改革与中国股市IPO“三高”问题——基于网下机构投资者报价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89
3
作者 红海 刘烨 李心丹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7-180,共14页
2009年询价制度改革后,中国股票市场IPO过程中"三高"问题突出、财富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对此,本文基于网下机构报价信息披露,从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视角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询价制度改革后,由于制度安排不合理,使得参与询价的... 2009年询价制度改革后,中国股票市场IPO过程中"三高"问题突出、财富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对此,本文基于网下机构报价信息披露,从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视角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询价制度改革后,由于制度安排不合理,使得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之间过度竞争,导致IPO定价过高,并产生了IPO"三高"问题,使得财富分配过于向发行人倾斜而不利于投资者。长期来看,随着询价申购阶段机构竞争程度加剧,IPO股票价格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越高、长期超额投资回报越低,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上述理论。本文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中国特色询价机制运行中的IPO定价黑箱、揭示了IPO"三高"问题背后的制度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询价制度改革 IPO“三高” 机构投资者报价 过度竞争
原文传递
询价机构报价中的意见分歧与IPO定价机制研究 被引量:82
4
作者 李冬昕 李心丹 +1 位作者 红海 朱伟骅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1-164,共14页
机构投资者报价是询价制度下IPO定价的核心环节,本文从机构报价中的意见分歧角度研究中国股票一级市场IPO"三高"问题,以及二级市场新股上市首日及长期表现。研究发现,我国询价机构的报价存在较大差异性,表明机构报价过程中意... 机构投资者报价是询价制度下IPO定价的核心环节,本文从机构报价中的意见分歧角度研究中国股票一级市场IPO"三高"问题,以及二级市场新股上市首日及长期表现。研究发现,我国询价机构的报价存在较大差异性,表明机构报价过程中意见分歧较为严重。进一步研究表明,询价机构报价差异性越大、意见分歧越严重,一级市场IPO定价过高问题就越突出,并导致"三高"问题的出现;同时,机构报价差异性与IPO首日收益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二级市场投资者意见分歧已通过询价机构报价的方式提前反映到IPO定价中;而长期来看,机构报价差异性越大,未来股价下跌幅度越大,市场低迷问题也越突出。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市场IPO现象、改革与完善IPO定价机制,以及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询价机构报价 意见分歧 IPO“三高” IPO首日收益 长期表现
原文传递
投资者情绪、意见分歧与中国股市IPO之谜 被引量:73
5
作者 红海 李心丹 耿子扬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89,共12页
中国股票市场IPO首日回报高、长期回报低的现象十分突出,传统理性金融理论难以对这两者同时加以解释.文章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从二级市场个体投资者情绪与意见分歧相结合的角度,利用账户交易数据中的投资者IPO首日净买入构建情绪指标对上... 中国股票市场IPO首日回报高、长期回报低的现象十分突出,传统理性金融理论难以对这两者同时加以解释.文章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从二级市场个体投资者情绪与意见分歧相结合的角度,利用账户交易数据中的投资者IPO首日净买入构建情绪指标对上述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PO首日投资者情绪和意见分歧均对IPO首日回报有显著为正的解释力,尤其是当意见分歧严重时,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更大,同时首日投资者情绪对IPO长期超额回报有显著为负的影响,但意见分歧却对长期回报没有影响.文章的研究从二级市场个体投资者非理性偏好角度揭示了中国股市"IPO之谜"产生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O之谜 投资者情绪 意见分歧 投资者交易
下载PDF
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全流通背景下的大股东减持 被引量:41
6
作者 红海 徐龙炳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随着大批限售股解禁,大小非减持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研究大股东减持,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最优减持与其现金流权及公司治理水平正相关,而与控制权私利、外部市场...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随着大批限售股解禁,大小非减持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研究大股东减持,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最优减持与其现金流权及公司治理水平正相关,而与控制权私利、外部市场回报负相关,且减持并非其必然选择。同时,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控股股东减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基于第一大股东减持数据,实证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理论发现。文章揭示了大股东减持的内在机制,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持股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市场上的减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全流通 终极控股股东 大股东减持 公司治理
下载PDF
投资者名义价格幻觉与管理者迎合——基于基金拆分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红海 陆蓉 徐龙炳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3-146,共14页
基金拆分是在保持投资者资产总值不变前提下,通过降低基金单位净值来实现"净值归一"。拆分过程中尽管理论上基金业绩及投资者利益保持不变,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引起投资者大量申购,导致基金规模急剧扩大。对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 基金拆分是在保持投资者资产总值不变前提下,通过降低基金单位净值来实现"净值归一"。拆分过程中尽管理论上基金业绩及投资者利益保持不变,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引起投资者大量申购,导致基金规模急剧扩大。对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进行研究,发现投资者大量申购拆分后的基金是因为名义价格幻觉产生的低净值偏好;管理者迎合并利用投资者这一价格幻觉来增加资金净流入。进一步研究表明,基金拆分后规模扩大是由于吸引了大量新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申购而造成的;长期来看,进行拆分的基金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因此,总体来说基金拆分是理性的管理者迎合并利用投资者非理性偏好来实现其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本文所揭示的因市场参与者理性程度不同所造成的隐性侵害问题值得监管者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义价格幻觉 迎合 基金拆分 理性程度
原文传递
家庭金融研究综述 被引量:36
8
作者 李心丹 肖斌卿 +1 位作者 红海 宋建华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85,共12页
在对个体金融决策基本框架及家庭金融特征分析基础上,主要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对近年来国内外家庭金融研究进行系统述评,包括家庭投资决策研究回顾,市场参与决策、投资组合决策及交易决策等;家庭消费决策研究回顾,包括储蓄行为,住房抵押... 在对个体金融决策基本框架及家庭金融特征分析基础上,主要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对近年来国内外家庭金融研究进行系统述评,包括家庭投资决策研究回顾,市场参与决策、投资组合决策及交易决策等;家庭消费决策研究回顾,包括储蓄行为,住房抵押贷款以及信用卡贷款;中国市场家庭金融研究回顾等.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家庭金融理论研究工作的回顾,为家庭金融领域的研究梳理出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国市场特色,提出中国市场家庭金融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金融 行为金融 投资决策 消费决策 消费金融 综述
下载PDF
科创板注册制下的审核问询与IPO信息披露——基于LDA主题模型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红海 范思妤 +1 位作者 吴良钰 马质斌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5-62,共18页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是IPO注册制的本质要求.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背景下,发行上市审核问询能否完善IPO信息披露内容、提升IPO信息披露质量,是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以2019年7月~2021年9月科创板341家IPO公司为样本...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是IPO注册制的本质要求.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背景下,发行上市审核问询能否完善IPO信息披露内容、提升IPO信息披露质量,是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以2019年7月~2021年9月科创板341家IPO公司为样本,本文研究了注册制审核问询对IPO信息披露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上市审核阶段,信息披露程度较低、技术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的招股书,会收到更多的审核问询函.2)注册制审核问询能提升招股书信息披露的程度,问询前后两版招股说明书在文本长度、文本句长、文本可理解性、和文本定量信息上显著增加,总体来说审核问询函对特定主题关注会导致招股书在对应主题信息披露的增加.3)进一步分析表明,审核问询函能降低机构投资者报价分歧度.文章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注册制改革背景下交易所审核问询发挥的监管作用,同时也丰富了IPO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册制 审核问询 信息披露 LDA主题模型
下载PDF
融资融券交易行为及其收益可预测性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红海 陈百助 +1 位作者 蒋振凯 钱仪绰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87,共16页
2010年融资融券业务的开通,不仅为中国市场投资者引入卖空机制,同时也为投机性交易者提供杠杆放大机制.不同于以往主要从制度变迁视角研究卖空机制,本文从微观行为视角,系统研究信用账户投资者融资融券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可预测性.基于201... 2010年融资融券业务的开通,不仅为中国市场投资者引入卖空机制,同时也为投机性交易者提供杠杆放大机制.不同于以往主要从制度变迁视角研究卖空机制,本文从微观行为视角,系统研究信用账户投资者融资融券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可预测性.基于2011年12月~2015年8月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信用账户投资者在股票价格上涨后增加融资买入,而在股票价格下跌后提高融券卖出,即采取"追涨杀跌"的投资策略.进一步研究表明,融资交易能预测正的未来收益,而融券交易能预测负的未来收益.此外,融资交易提高了未来股价崩盘风险,融券交易则可以降低未来股价崩盘发生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市场投资者融资融券微观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并为进一步规范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资融券 交易行为 收益可预测性 股价崩盘
下载PDF
融资与融券交易的动机相同吗?——基于盈余公告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红海 陈百助 +1 位作者 徐警 张奥星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135,共15页
自2010年以来,融资融券制度的变迁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同于以往机制变迁视角的研究,文章基于盈余公告视角,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融资融券短期交易行为及交易动机。具体来说,文章以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年报为对... 自2010年以来,融资融券制度的变迁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同于以往机制变迁视角的研究,文章基于盈余公告视角,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融资融券短期交易行为及交易动机。具体来说,文章以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年报为对象,研究了盈余公告发布之前投资者是否存在异常的融资融券交易行为,以及该交易行为是知情交易还是投机性交易;此外,文章进一步结合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和账面市值比两个指标,分析了基本面投资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上盈余公告前存在异常的融资融券交易,且异常融资交易与公告后的股票收益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这种融资交易行为是投机性交易;而异常融券交易与公告后的股票收益显著负相关,特别是当盈余公告为负面消息时,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表明这种融券交易行为是知情交易。此外,融资融券过程中的基本面策略不影响结论的稳健性。文章的结论揭示了中国市场融资融券交易行为的异质性动机,对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规范发展中国市场融资和融券业务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资 融券 盈余公告 知情交易 投机性交易
原文传递
股权集中下的控股股东侵占与公司治理综述 被引量:11
12
作者 红海 徐龙炳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7-134,共8页
本文对股权集中下的控股股东侵占及相应公司治理机制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述。具体来说,分别对股权集中现象及其形成机制、股权集中下控股股东侵占,以及股权集中下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进行回顾。在回顾中我们发现,投资者法律保护不足导... 本文对股权集中下的控股股东侵占及相应公司治理机制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述。具体来说,分别对股权集中现象及其形成机制、股权集中下控股股东侵占,以及股权集中下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进行回顾。在回顾中我们发现,投资者法律保护不足导致股权集中及控股股东侵占,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以及影响公司投融资方式等进行侵占。相应地提高投资者法律保护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有效举措。同时,股权制衡作为投资者法律保护不足的替代性机制,也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系统回顾基础上,我们认为公司内部决策机制、非正式制度以及投资者非理性等很可能是今后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在针对中国市场研究中,需进一步结合国家控股、股权分置等特殊制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权集中 大股东侵占 公司治理 投资者法律保护 综述
原文传递
终极控制权、法制环境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 被引量:7
13
作者 红海 《南方经济》 CSSCI 2012年第11期55-66,共12页
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现象十分突出,本文基于控股股东侵占与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利用2004-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方法中的固定效应模型,本文研究表明:代表控股股东侵占的控股股东控制... 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现象十分突出,本文基于控股股东侵占与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利用2004-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方法中的固定效应模型,本文研究表明:代表控股股东侵占的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公司现金持有比例越高,而在投资者法律保护好的情况下,分离度对现金持有比例的影响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两权分离度对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产生显著为负的影响,投资者法律保护则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揭示了中国企业高额现金持有现象产生机制及市场影响,并从现金持有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控股股东侵占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金持有 控股股东 侵占 投资者法律保护
下载PDF
股权分置改革有效改善了公司绩效吗?——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 被引量:6
14
作者 红海 徐龙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56-62,共7页
本文基于2004年到2008年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有效性。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的分批逐步推进特性,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显著改善了公司绩效,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2.19%,并且股改具有... 本文基于2004年到2008年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有效性。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的分批逐步推进特性,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显著改善了公司绩效,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2.19%,并且股改具有一定的持续效应,股改当年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1.14%,股改后第一年进一步提高1.69%,但第二年开始股改政策效应减弱,在第三年甚至变为显著为负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于认识股权分置改革的有效性及其长期影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公司绩效 面板数据 双重差分
下载PDF
高管交易行为、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 被引量:5
15
作者 洪登永 红海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42,共6页
基于沪深股市高管交易行为信息披露,在对高管卖出行为短期市场效应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高管买入、卖出行为的短期和长期市场效应及其产生根源。结果发现,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高管买入行为有显著为正的市场效应,而卖出具有显著为... 基于沪深股市高管交易行为信息披露,在对高管卖出行为短期市场效应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高管买入、卖出行为的短期和长期市场效应及其产生根源。结果发现,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高管买入行为有显著为正的市场效应,而卖出具有显著为负的市场效应,并且交易量越大、日内交易次数越多,市场效应越强烈。进一步结合公司治理理论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导致更强的买入市场效应,而法制环境抑制了买入市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管持股变动 内幕交易 信息不对称 公司治理
下载PDF
小微企业违约特征再探索:基于SHAP解释方法的机器学习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雷欣南 林乐凡 +1 位作者 肖斌卿 红海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机器学习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审批和监测过程,并且在违约识别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机器学习系统决策过程的不可见性导致其在违约特征识别领域未能得到进一步实际应用。基于某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微观数据,在机器学习模型基... 机器学习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审批和监测过程,并且在违约识别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机器学习系统决策过程的不可见性导致其在违约特征识别领域未能得到进一步实际应用。基于某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微观数据,在机器学习模型基础上加入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解释方法对小微企业的违约特征进行研究比较,研究兼顾了实际情境中判别准确性和指标可解释的要求。研究发现,除传统的贷款信息与企业财务指标外,违约的核心特征中企业年龄、被告案件数量以及客户经理评价“软信息”等非财务指标对于识别小微企业违约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可解释性的角度探讨机器学习方法在小微企业违约特征识别的应用,创新性地引入SHAP解释方法研究评级中的重要指标,同时所挖掘的关键指标对贷款业务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企业 违约特征 非财务信息 SHAP解释方法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中国私募股权功能及未来发展模式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苏江 李心丹 红海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8,共6页
私募股权(PE)已成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一支重要力量。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学者对中国PE相关研究基础上,基于Merton(1995)提出的金融机构功能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PE应当承担的角色和实现的主要功能,并结合美国市场私募股权发展,提出了"... 私募股权(PE)已成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一支重要力量。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学者对中国PE相关研究基础上,基于Merton(1995)提出的金融机构功能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PE应当承担的角色和实现的主要功能,并结合美国市场私募股权发展,提出了"可信赖顾问模式"和"商人银行模式",为中国市场私募股权产业未来发展路径和模式提供思路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募股权 金融功能 可信赖顾问模式 商人银行模式
下载PDF
股权集中下的控股股东侵占与投资者保护综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红海 徐龙炳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0-96,F0003,共8页
本文针对股权集中的市场环境下,围绕"股权集中现象及形成——代理问题与控股股东侵占——投资者法律保护"这一主线,对这一领域公司治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回顾。本文在回顾中发现,股权集中是除英、美之外世界... 本文针对股权集中的市场环境下,围绕"股权集中现象及形成——代理问题与控股股东侵占——投资者法律保护"这一主线,对这一领域公司治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回顾。本文在回顾中发现,股权集中是除英、美之外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且控股股东通过交叉持股、持有不同投票权股票及金字塔结构等方式实现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股权集中的原因是缺乏有效法律保护。股权集中导致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占外部投资者利益,在两权分离市场中侵占现象更为明显。法律制度是抑制控股股东侵占、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最好方式。在回顾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了这一领域可行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股权集中 控制权 现金流权 掏空 投资者保护
下载PDF
私募股权突击入股对上市公司IPO前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红海 韦倩静 蒋振凯 《珞珈管理评论》 2016年第1期117-140,共24页
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的私募股权突击入股现象十分突出。对此,本文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这两个板块上市的342家企业为研究样本,主要从突击入股影响的存在性和差异性两个角度,系统研究其对上市公司IPO前后的影响。研究发现,... 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的私募股权突击入股现象十分突出。对此,本文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这两个板块上市的342家企业为研究样本,主要从突击入股影响的存在性和差异性两个角度,系统研究其对上市公司IPO前后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来说突击入股对企业IPO前盈余管理没有影响,但国有背景私募股权突击入股的企业IPO前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较高;私募股权突击入股对企业上市后每股收益增长率和ROA增长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即突击入股对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存在显著影响,且持股比例越低的突击入股投资者所参与的企业长期绩效表现越差,但突击入股时间的长短对IPO后公司的表现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募股权 突击入股 IPO 业绩变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