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本质的双向实证——兼论“罪之吸收”与“刑之吸收”
参考文献2
-
1苏惠渔主编..犯罪与刑罚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71.
-
2于 宪等撰稿,张文显.法的一般理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被引量:1
-
1王晨.论酌定量刑情节[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2,14(5):79-82. 被引量:3
-
2杨红文.从罪刑法定看刑罚个别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S1):188-191. 被引量:2
-
3王学辉,刘鑫平.刑事审判活动中的法官酌处权[J].当代法学,1989,3(2):42-44.
-
4李占州,钟彦君.论死刑的量刑情节及其适用原则[J].人民检察,2009(21):20-22.
-
5胡蓉.金融诈骗的犯罪构成[J].法学杂志,2001,22(6):50-51. 被引量:4
-
6张斌.共同受贿犯罪数额的认定[J].人民检察,2013(2):65-67.
-
7刘延平.量刑程序改革的法律思考[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1(1):48-48.
-
8陈祥军.关于刑法量刑情节的理解与适用[J].特区法坛,2001(6):13-15.
-
9郑高键.论自首的认定及对处罚的影响[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32-34.
-
10赵廷光.论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在司法实践中的价值取向[J].人民司法,2002(12):57-59. 被引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