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时期诗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欧美文化的废墟上,人们普通对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产生了困惑,进而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解剖,逐渐出现一股"泛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
作者
刘永涛
机构地区
吉首大学中文系
出处
《理论与创作》
2004年第3期65-68,共4页
Criticism and Creation
关键词
诗歌
后现代主义
宏大叙事
深度模式
不确定性
文本
创作题材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I206.7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1
参考文献
6
1
谢有顺.
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J]
.当代作家评论,1999(4):58-66.
被引量:17
2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 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86.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后现代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260.
4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54.
5
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28.
6
(美)弗·杰姆逊(Jamseon,F.)著,唐小兵.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6
1
杨绍军.
论于坚创作的精神立场[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20(6):24-27.
2
田皓.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俯视世界——于坚诗歌的民间特征[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1):76-81.
3
范云晶.
中西诗魂融会的灵性之光——论日常主义诗歌的生成[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4):88-90.
4
李芳.
游戏者假面背后的精英意识[J]
.文教资料,2009(25):4-6.
5
李奋启.
生活在“〇”处——于坚长诗《〇档案》中“〇”的多义性新解[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3):25-27.
6
吴投文.
于坚的口语诗学及其内在路径[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6):5-12.
被引量:1
7
向天渊,赵玲.
于坚诗歌研究综述[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6):13-19.
被引量:2
8
杨经建.
“第三代诗”:现象学意义下的抒写[J]
.扬子江(评论),2015(6):50-55.
被引量:2
9
柯雷.
于坚诗歌中的客观化和主观化[J]
.扬子江(评论),2016(2):74-84.
10
朱彩梅.
云南诗歌实现当代性的路径探索[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7(6):39-40.
同被引文献
9
1
白烨,张萍.
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答问[J]
.南方文坛,2004(6):16-18.
被引量:45
2
张柠.
青春小说及其市场背景[J]
.南方文坛,2004(6):19-21.
被引量:13
3
张尧臣.
就在眼前的“80后”[J]
.南方文坛,2004(6):22-26.
被引量:9
4
范玉刚.
消费主义时代文学何为——对当下文学现象的一种批评范玉刚[J]
.当代文坛,2005(3):87-89.
被引量:4
5
郭谊.戏说有没有底线,2003.
被引量:1
6
马原.
20年后又是一群好汉[J]
.上海文学,2004(6):105-106.
被引量:6
7
丁元骐.
“80后”创作的三波浪潮[J]
.上海文学,2004(6):109-110.
被引量:7
8
方兴东,胡泳.
媒体变革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3(6):80-85.
被引量:70
9
宗仁发.
从显现中所看到的——2003年诗歌浏览札记[J]
.文艺争鸣,2004(1):40-4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刘永涛.
疼痛的青春——80’后文学的崛起与现状[J]
.山花,2005(9):118-125.
被引量:5
2
刘永涛.
青春的奔突——论80后文学[J]
.理论与创作,2005(5):48-53.
被引量:14
3
米学军.
审美乌托邦的缺失——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64-6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1
1
帅泽兵,刘洁.
论网络对80后文学的负面影响、危机与误判[J]
.社科纵横,2007,22(9):113-115.
被引量:3
2
张舸.
刍议“80后”文学[J]
.作家,2009(8):3-5.
3
黄传波,鞠晶晶.
“80后”何以忧伤[J]
.长城,2012(2):15-16.
4
焦守红.
“80后”的三种意味[J]
.中国青年研究,2006(2):75-78.
5
帅泽兵,邵宁宁.
“80后”之后:“90后”不会产生[J]
.当代文坛,2008(4):74-76.
被引量:3
6
陈小波.
80后文学成名现象的传播学分析[J]
.传媒观察,2009(2):36-37.
7
陈小波.
网络传播语境下的80后文学[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2):52-53.
8
李梦遥.
消费时代里的女性言说[J]
.山东文学,2010(12):109-112.
9
金春平.
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转型[J]
.宁夏社会科学,2009(4):159-163.
被引量:2
10
金春平.
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与转型[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85-90.
被引量:2
1
何友兰.
告别现代主义——简析后现代主义文学[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4):17-20.
2
张少恩,王艳菲,葛楠.
《贵妇画像》的探析——欧美文化冲突与融合[J]
.作家,2008,0(14):70-70.
被引量:1
3
徐翠华.
迪金森之女性经验[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6(9):80-83.
4
李瑞.
不是只有佳人才能配才子[J]
.做人与处世,2016,0(13):6-7.
5
李美玲.
《贵妇画像》中美国与欧洲文化的碰撞和融合[J]
.牡丹,2016,0(2X):64-66.
被引量:1
6
李润霞.
从消解走向逍遥的无地彷徨--20世纪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思[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1):20-22.
7
张少恩,刘凤茹,王艳菲.
《贵妇画像》中的欧美文化冲突与融合[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70-71.
8
王淑林.
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文学选择探因[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106-108.
被引量:4
9
翟华.
感受欧美文化[J]
.当代人,2007(1):57-59.
10
郭继德.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J]
.当代外国文学,1997,18(4):147-150.
被引量:6
理论与创作
200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