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解读马克思——兼论孙伯鍨重建当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探索
被引量:
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孙伯鍨先生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其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在我看来,细究起来当首推其将唯物辩证法较为彻底地和成功地贯彻于马哲史研究,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术形象。孙先生自己就特别强调:“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作者
侯惠勤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14,共6页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伯鍨
实用主义
分类号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58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31
参考文献
5
1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2002.
2
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M],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
被引量:34
4
孙伯鍨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第1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被引量:1
5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17
共引文献
49
1
刘晓虹.
试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整体主义及其在近代的变革[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5):69-75.
被引量:14
2
许光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层面——兼谈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指导[J]
.理论学刊,2006(7):55-58.
被引量:5
3
李树榕.
“体验性精神需要”作为逻辑起点的可能性——关于艺术学基础理论建设的思考[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6):106-111.
4
王秀敏,张国启.
存在方式视野中的现代文明修身的时代内涵[J]
.广西社会科学,2007(3):39-42.
被引量:1
5
沈晓阳.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道德——法律关系[J]
.理论导刊,2007(6):49-51.
6
肖新发.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人的全面发展[J]
.广西社会科学,2007(6):1-5.
被引量:2
7
陈巧玲.
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问题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07(6):20-23.
被引量:3
8
李宏斌.
耻感教育:伦理价值与困境化解[J]
.广西社会科学,2007(8):186-189.
被引量:5
9
何建辉.
立法:利益表达的过程[J]
.甘肃社会科学,2007(5):141-144.
被引量:14
10
黄俊,方同义.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的时代解读[J]
.广西社会科学,2008(1):20-2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58
1
王昭锋.
如何理解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J]
.教学与研究,1998(12):56-58.
被引量:4
2
车玉玲.
关于历史进程中主体作用的探索——论青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J]
.求是学刊,1997,24(5):17-21.
被引量:3
3
孙伯鍨,张一兵,陈胜云.
从“实践”转向“物质生产”的逻辑过渡──试析社会关系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J]
.江苏社会科学,1997(1):82-88.
被引量:16
4
宋惠昌.
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6(4):10-15.
被引量:11
5
德里克,陈喜贵.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新发展[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6(5):86-90.
被引量:9
6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J]
.中国信息界,2007(1):55-62.
被引量:14
7
王习胜.
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权审思[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42-46.
被引量:29
8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6
9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被引量:8
10
安东尼奥·葛兰西.《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页.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9
1
张丽玲.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理论与实践源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1):16-19.
被引量:2
2
李庆钧.
人的本质: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160周年[J]
.学术界,2005(5):190-196.
被引量:3
3
戈士国.
向时而思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5-7.
被引量:1
4
刘先春,关海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建构[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11(3):22-29.
被引量:21
5
李文华.
社会规律的狡计:马克思论证“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方法及其意义(上)[J]
.甘肃社会科学,2012(3):29-32.
被引量:1
6
关海宽.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的逻辑变迁与诠解[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28(6):6-10.
7
陈燕秋.
论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J]
.改革与开放,2014(16):2-3.
8
冯浩然,潘洪林.
信息网络化境遇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三重维度[J]
.甘肃理论学刊,2015(1):127-133.
被引量:3
9
黄海舟.
浅析青年乔治·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历史与阶级意识》[J]
.才智,2015,0(7):309-310.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李子帆.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学术思想关系的演进历程——基于从《手稿》到《形态》的文本学考察[J]
.马克思主义学刊,2022(3):52-88.
2
商爱玲,龚梦玲.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百年历程及经验[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2):32-42.
3
张桂华.
人的社会性本质与科学的人生观[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25-28.
被引量:1
4
廖胜刚.
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谱系及其当代价值——从马克思、列宁到葛兰西[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85-89.
被引量:3
5
杨昕.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述评[J]
.探索,2012(3):19-24.
被引量:16
6
陈殿林.
论执政党意识形态向社会意识形态转化的意义与压力[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20-25.
7
杨昕.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3):48-52.
被引量:34
8
杜金平.
当代马克思主义:挑战与发展——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一些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12):27-29.
被引量:1
9
潘峻岭.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学理论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超越[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2):14-18.
被引量:1
10
张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意义、必要与可能路径[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6(4):86-88.
被引量:6
1
唐正东.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信念维度[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41(3):18-20.
2
张一兵,唐正东.
孙伯鍨哲学思想的方法论源起和内在逻辑——纪念孙伯鍨先生逝世一周年[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2):71-79.
3
吕世荣,姚顺良.
立足文本,关注现实——孙伯鍨先生学术思想的价值和启示[J]
.哲学研究,2004(3):80-84.
被引量:2
4
周毅之.
“方法”的解读和思想解放的活力[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41(3):14-17.
5
周宏.
略论孙伯鍨先生的卢卡奇观——孙伯鍨先生逝世三周年祭[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20(1):6-10.
6
陈爱华.
关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解析——读孙伯 先生《卢卡奇与马克思》[J]
.高校理论战线,2000(10):57-61.
被引量:4
7
秦益成.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和改变世界的理论特质——“《孙伯鍨哲学文存》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简述[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55-156.
8
胡大平.
孙伯鍨教授哲学思想访谈录[J]
.高校理论战线,2001(10):22-32.
被引量:5
9
田文军.
王国维与中国哲学史[J]
.人文杂志,2011(5):47-56.
被引量:5
10
庄福龄.
马哲史研究应突出思想史特色[J]
.新华文摘,2010(18):38-3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