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消费文化的兴起与文学生存方式的新变
被引量:7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共5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二级参考文献11
-
1弗·詹姆逊.《文化转向》[M].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130-131页. 被引量:6
-
2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被引量:2
-
3阿里夫·德里克 王宁等译.《后革命氛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155页. 被引量:22
-
4萨特.《想象心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被引量:12
-
5保罗·史密斯.《一个世界:全球性与总体性》,载王逢振主编.《全球化症候》,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被引量:3
-
6弗·詹姆逊.《晚期资本主艾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页,第484页. 被引量:1
-
7三好将夫.《没有边界的世界·从殖民主义到跨国主义及民族国家的衰落》.汪晖等编《史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05页. 被引量:1
-
8A.克洛克,D.库克.《后现代景观》.见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被引量:1
-
9叶芝.《语言、性格与结构》.《外国现代副作家论尉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被引量:1
-
10尼古拉斯·阿怕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0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0
-
1刘桃良.中国民族文化审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借鉴[J].保山师专学报,2008,27(6):40-43. 被引量:1
-
2杨小兰.对文化全球化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3):119-123. 被引量:1
-
3卞小燕.读图时代的审美情趣对当代工笔画肌理制作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9):79-80.
-
4梁晓萍.反刍文学理论“终结论”[J].文艺争鸣,2010(11):168-171.
-
5张静静.传媒时代文学的影视化生存[J].电影文学,2011(1):7-8. 被引量:1
-
6刘文辉.20世纪90年代传媒建构下的消费文学[J].北方论丛,2011(5):53-56. 被引量:2
-
7何建良.消费时代艺术价值的迷失与重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3):119-123. 被引量:1
-
8杨宇静.从启蒙使者到纯爱异托邦——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自行车[J].文化研究,2018(4):291-305.
-
9童伟.2001年审美文化研究概观[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4):21-28.
-
10倪厚玉,景文萍.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民族性的形成与流变[J].孝感学院学报,2003,23(2):62-66.
同被引文献21
-
1朱景和.我国电视纪录片风格与创作方法之演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4(6):16-20. 被引量:1
-
2李诚,阎嘉.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走向——“中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研讨会侧记[J].文学评论,2004(6):174-179. 被引量:7
-
3管宁.突破传统学术疆域的理论探险——近年消费文化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35-41. 被引量:4
-
4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演变[J].电影艺术,2005(6):54-60. 被引量:28
-
5吕新雨.今天,“人文”纪录意欲何为?[J].读书,2006(10):12-17. 被引量:9
-
6杨杨.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写作的改变[N].文艺报,2004-05-03. 被引量:1
-
7陈福民.文学需要市场不等于市场--我看消费时代的文学[N].文汇报,2004-07-04. 被引量:1
-
8[英]麦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5. 被引量:5
-
9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茅盾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被引量:1
-
10毕敬虎,杜海涛.论综合材料绘画中的影像拼贴[J].美术大观,2010(7):230-23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7
-
1骆平,唐华清.主旋律影视作品改编史研究[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1(2):10-15.
-
2黄智君.消费文化与青年认同危机[J].青年探索,2006(5):68-69. 被引量:5
-
3鲁晓霞.手机文学——行走在文学与商业之间[J].文艺评论,2007(3):27-32. 被引量:1
-
4邵璐璐.消费文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8-10.
-
5张建华,胡颖,张静.“技术赋能”与陕北道情“审美日常化”路径探索[J].宁夏社会科学,2022(6):210-216. 被引量:2
-
6郑荣.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23(17):62-63.
-
7杨佳敏,黎蓉.消费文化视角下服装运动品牌年轻化策略研究[J].辽宁丝绸,2024(1):68-69.
-
1孙德高.《废都》与都市消费文化——重读贾平凹《废都》[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69-73.
-
2王文丽,郑慧英.试谈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J].剧作家,2009(3):167-167.
-
3贺筠博.《十日谈》的悲剧精神与文化渊源[J].青年与社会(下),2015,0(12):272-272.
-
4张柱林.母亲的放逐、重构和复归——当代文化和小说中的自然[J].湖北社会科学,2003(11):110-112.
-
5张书云.黄宾虹:黑山白水大师独行(外一篇)[J].翠苑,2011(6):48-51.
-
6程德培.受指与能指的双重角色——关于小说的叙述者[J].文艺研究,1986(5):84-89. 被引量:4
-
7孙晓东.现代性爱视角观照下的海派小说——评《现代性内涵的冲突——海派小说性爱叙事》[J].社会科学论坛,2010(3):197-203.
-
8任相梅.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4):49-53. 被引量:1
-
9王志谋.半殖民都市现代性的投影——新感觉派小说中的游荡者形象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6):80-84.
-
10王丹.论词、散曲与六言诗之渊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