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杏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被引量:5
Controlling for pests of Prunus sibirica
出处
《防护林科技》
2004年第3期73-74,共2页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6
-
1孟树标.瘠薄山地山杏丰产栽培管理技术[J].北方园艺,2007(9):110-111. 被引量:1
-
2张文越.杏树主要病虫害防治[J].落叶果树,1987(4):35. 被引量:2
-
3吕湛.杏林更新复壮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1983,(4). 被引量:1
-
4蒋伟新,朱伟龙.园林经济树种杏病虫害的无公害综合治理[J].中国林副特产,2009(5):45-47. 被引量:1
-
5马能勇,张铭.山杏树嫁接改优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效途径[J].科技信息,2010(15):401-401. 被引量:3
-
6赵君祥,韩树文.冀北衰老山杏林平茬更新配套系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0(3):74-74. 被引量:2
-
7孙光明,马建国.榆林市退耕还林山杏低效林品种改优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51-252. 被引量:1
-
8张海峰.山杏抚育管理技术要点[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3(3):176-176. 被引量:1
-
9张丽茹,张国强,张宝祥.退耕还林地区山杏造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97-98. 被引量:5
-
10杨晓华,戴桂林,聂国伟,宋永宏,侯冬梅.晚红杏及其丰产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13(4):10-1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5
-
1张丽茹,张国强,张宝祥.退耕还林地区山杏造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97-98. 被引量:5
-
2唐文辉.老龄山杏林更新改造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3(6):85-85.
-
3刘晓林.山杏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4(5):56-57. 被引量:1
-
4孙永洪.山杏常见病虫害的特点与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5):49-49. 被引量:2
-
5龙晓景.山西省杏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对策[J].果树资源学报,2023,4(3):73-7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刘晓林.山杏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4(5):56-57. 被引量:1
-
2王字远,李冬生,白玉娥.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的杏球坚蚧虫害调查[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7,40(3):56-61. 被引量:1
-
3韩艳红.辽宁省山杏生产现状及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6):73-73. 被引量:1
-
4邢小芳.退耕还林地区山杏造林技术分析[J].现代园艺,2018,41(16):45-45. 被引量:1
-
5孙永洪.山杏常见病虫害的特点与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5):49-49. 被引量:2
-
6刘学琴.山杏的抚育管理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3):35-36. 被引量:2
-
7刘珮.山杏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2,40(16):97-99. 被引量:5
-
8杜梅,刘月琴.山杏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5):49-51.
-
9张云春.山东无棣县杏主要病虫害发生调研与防治方法[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7):56-57. 被引量:1
-
10邱水霞,刘丰茂,董惠颖,张苗苗,王映慧,李莉.山西省杏中农药残留水平及管控建议[J].农药学学报,2024,26(3):612-618.
-
1刘圣海,方翠霞,王兵.板栗与茶树混交建园技术[J].湖南林业,2004(5):16-16.
-
2辛银绪.核桃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法[J].现代种业,2010(3):50-50.
-
3程玫.我国率先完成枣树全基因组测序[J].食品开发,2014(6):73-73.
-
4我国率先完成枣树全基因组测序[J].中国食品工业,2014,0(11):7-7.
-
5梅秀芳.板栗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05(3):38-38.
-
6张爽,马波,别海燕,冯玉侠.核桃病虫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9(9):29-29.
-
7李现爵,李书民,郭书林.核桃果实的采收、处理与贮藏技术[J].果农之友,2014(9):33-33. 被引量:2
-
8核桃种植园地的选择与规划[J].致富天地,2011(2):37-37.
-
9抗枣疯病种质筛选利用与枣疯病治疗康复技术体系[J].中国科技成果,2005(9):61-61.
-
10郭向华.干旱山区扁桃早期丰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15):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