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统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0-60,共1页
China Statistics
同被引文献56
-
1魏书华,邓丽姝.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经济概况比较[J].北京观察,2004(12):12-13. 被引量:1
-
2张幼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差异[J].江苏社会科学,1997(4):35-42. 被引量:3
-
3王珺.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机制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6(1):1-8. 被引量:5
-
4戈晓宇.南北联手日,龙腾会有时──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讨会综述[J].南方经济,1995,24(8):60-61. 被引量:2
-
5王光振.珠江三角洲市场化改革实践与思考 ── 兼与长江三角洲比较分析[J].南方经济,1996,25(9):46-48. 被引量:5
-
6张炳申,陆明祥.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工业化的比较与思考[J].南方经济,1996,25(9):49-51. 被引量:3
-
7肖立见.第二次长江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讨会述要[J].南方经济,1996,25(8):64-64. 被引量:1
-
8张捷.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方式比较[J].南方经济,1996,25(7):58-60. 被引量:3
-
9谭艳娟,岳悦.经济区域理论与珠三角经济区的比较特点[J].广东经济,1995,0(4):8-9. 被引量:1
-
10王安岭.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发展取向之比较[J].江南论坛,1995(4):21-2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7
-
1马燕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比较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8-11. 被引量:1
-
2聂永红,周扬明.我国发达地区农民工短缺问题归因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6,20(3):51-54. 被引量:1
-
3刘华,蒋伏心.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2007,19(8):39-44. 被引量:17
-
4赵伟.长三角经济:一个多层次核心—外围综合框架[J].浙江社会科学,2007(6):16-24. 被引量:8
-
5祝振军,叶冬清.珠江三角洲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39-42. 被引量:6
-
6陈璇.双三角洲经济区第三产业的计量地理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1):100-106.
-
7陈杏雅.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5):1-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4
-
1王翌,刘维佳.西部农民工回流与回归现象浅析[J].技术与市场,2007,14(4):89-91. 被引量:10
-
2孙华平,黄祖辉.区域产业转移中的地方政府博弈[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3):6-10. 被引量:15
-
3杨晓琼.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6):84-85. 被引量:1
-
4谢姝琳,李强,房俊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22(5):35-37. 被引量:8
-
5黄赜琳,傅冬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方式的差异分析——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67-75. 被引量:10
-
6王敬勇.地方政府竞争、产业转移与制度安排[J].经济论坛,2011(1):9-12. 被引量:8
-
7陈为忠.新世纪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述论[J].新视野,2011(2):93-94.
-
8孙雨.珠三角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比较[J].市场周刊,2011,24(3):40-42.
-
9张婧.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经济效益的比较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9):153-153.
-
10王兵,肖海林.环境约束下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生产率研究——基于MML生产率指数的实证分析[J].产经评论,2011,2(5):100-114. 被引量:11
-
1邓志新.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产业同构现象与上海的发展定位[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6):8-11. 被引量:3
-
2邓志新.长三角城市带产业同构现象与上海的发展定位[J].上海投资,2006(4):47-51.
-
3杜德斌,宁越敏.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协调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4):88-90. 被引量:7
-
4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4):49-55. 被引量:13
-
5穆学明.关于加强京津联合的构想及凝聚点的建议[J].天津经济,1994(5):9-13.
-
6韦正杰.城市CI初探[J].中国-东盟博览,2008(6):46-47.
-
7陈静,方昌敢.从苏沪经济圈到梧州融入粤港澳经济圈的联想[J].梧州学院学报,2011,21(1):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