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华夏文化》
2004年第1期6-9,共4页
Chinese Culture
同被引文献11
-
1郑冬梅,洪荣标.关于海洋环境文化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的若干思考[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1):83-85. 被引量:6
-
2原华荣.人的革命与可持续发展[J].西北人口,1998,19(3):24-27. 被引量:4
-
3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J].中国国情国力,2004(12):4-7. 被引量:17
-
4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2005(9):11-11. 被引量:30
-
5潘岳.直面中国资源环境危机——呼唤以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取代旧工业文明[J].国土资源导刊,2005,2(2):17-18. 被引量:2
-
6陈寿朋.生态道德建设浅议[J].求是,2005(14):44-47. 被引量:25
-
7韩兴勇,郭飞.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7,15(6):84-87. 被引量:52
-
8仇保兴.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7,31(6):9-15. 被引量:48
-
9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J].环境保护,2009,37(12):13-14. 被引量:4
-
10杨建浩.试论环境文化的发展[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6(3):56-5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6
-
1周晚田,周庆.论环境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5):96-99. 被引量:6
-
2王良永.构建生态环保文化 推动生态安徽建设[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11):64-65.
-
3王芳.浅析加强海洋环境文化建设必要性[J].海洋技术,2009,28(1):151-154. 被引量:2
-
4史煜.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发展观的生态伦理转向[J].建筑与文化,2016(3):182-184. 被引量:1
-
5王桂荣.关于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15(4):90-92.
-
6赵振华,安学珍.论生态文明中的佛性智慧[J].戏剧之家,2019,0(16):197-199.
二级引证文献9
-
1林宪生,陈晓颖.大连环境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18-20.
-
2周玉玲,宋绍柱.文化、环境文化概念的新界说及阐释[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1):25-27. 被引量:3
-
3方月梅,罗承辉,张晓玲,姚瑞珍,胡亨魁.发展矿冶生态环境 促矿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2008,17(5):39-41. 被引量:1
-
4方月梅,姚瑞珍,罗承辉,张晓玲,胡亨魁.黄石地区建设矿冶生态环境文化的思考[J].采矿技术,2008,8(4):148-149.
-
5赵宗金,尹永超,张润芝(编辑).我国海洋意识的历史变迁和类型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4):65-69. 被引量:23
-
6杨梦瑶,董小林.环境文化建设的体系建构与重要作用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38-41. 被引量:4
-
7向孟毅.刑法视域内的中国环境文化建设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13(12):143-148.
-
8平均.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房地产导刊,2024(7):42-43.
-
9刘玉仙,唐旋.中华海洋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J].山西青年,2017,0(1):31-32.
-
1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管理世界,2004,20(1):2-8. 被引量:17
-
2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中国国情国力,2003(11):4-8. 被引量:12
-
3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中国经济信息,2003(21):70-71.
-
4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绿叶,2003(6):7-11. 被引量:5
-
5研判大势纵横新坐标——过渡期的拉锯战和潜在危机——之二 环境危机[J].经济展望,2005(9):171-174.
-
6金本.“鸟巢”放飞中华梦想[J].小学生之友(阅读写作版)(下旬),2009(7):5-5.
-
7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科学中国人,2003(12):8-11. 被引量:3
-
8欧阳昌雄.道家文化生态理念的现代价值[J].现代企业文化,2010(14):19-20.
-
9卢风.现代西方文化与功利主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0(4):60-65.
-
10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中国绿色画报,2004,0(2):9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