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31,共11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73
-
1.[N].《红色中华》,1936年10月28日第3版. 被引量:2
-
2毛泽东、周恩来等《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见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第44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被引量:1
-
3萧军.《鲁迅研究会成立经过》[A].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一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本")第3卷[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504页. 被引量:1
-
4.《共产党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为追悼鲁迅致国民党中央、南京政府电》[N].《红色中华》,1936年10月28日第3版. 被引量:2
-
5萧三.《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N].《新中华报》,1939年10月20日第4版. 被引量:1
-
6张闻天《提高干部学习的质量》,《张闻天文集》第3卷第147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北京. 被引量:1
-
7张闻天《关于编辑〈鲁迅论文选集〉的几点说明》,原载刘雪苇编《鲁迅论文选集》,延安解放社,1940年初版.此见《张闻天文集》第3卷第120、121页,改题为《〈鲁迅论文选集〉序言》,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北京. 被引量:1
-
8此见《〈鲁迅论文选集〉序言》"选编说明",《张闻天文集》第3卷第121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北京. 被引量:1
-
9丁玲文艺在苏区[J].解放周刊,1937,1(3). 被引量:1
-
10周立波谈阿Q[J].中国文艺,1941,1(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83
-
1支克坚.鲁迅和胡适[J].甘肃社会科学,2004(5):47-53. 被引量:4
-
2袁盛勇.“民族形式”论争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5):49-54. 被引量:3
-
3高小康.文化冲突与文学的“喧哗”[J].文学评论,2000(5):110-116. 被引量:5
-
4朱德发.重新解读左翼文学的“英雄理念”[J].山东社会科学,2005(1):74-79. 被引量:2
-
5袁盛勇.延安时期工农写作的话语指向——提倡工农同志写文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28-231. 被引量:3
-
6郭国昌.文艺奖金与解放区的文学大众化思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87-100. 被引量:4
-
7南帆.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1(4):2-8. 被引量:13
-
8吴敏.简论20世纪中国文坛对“纯艺术”观的批评[J].广东社会科学,2005(2):147-153.
-
9陈伟军.“大众化”叙述中的文化张力——论“文革”前十七年通俗小说的生产与传播[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92-95.
-
10李晓宁.泛政治化文学叙事的文化检讨[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3):99-10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68
-
1王富仁.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下)[J].鲁迅研究月刊,1999(10):42-55. 被引量:29
-
2孙玉石.“民族魂”的知音——重温许寿裳对鲁迅阐释的一个侧面[J].鲁迅研究月刊,1998(6):69-71. 被引量:2
-
3钱理群.批判萧军——1948年8月[J].文艺争鸣,1997(1):18-25. 被引量:8
-
4晓谷.没有忘却的记忆——回忆我的父亲胡风[J].新文学史料,1996,0(1):126-137. 被引量:3
-
5王富仁.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23-29. 被引量:46
-
6杨义.关于现代文学史编撰的几点随想[J].中国文学研究,2000(3):3-4. 被引量:12
-
7袁盛勇.延安文学及延安文学研究刍议[J].文学评论,2005(1):149-155. 被引量:8
-
8倪伟.作为视野和方法的文化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234-240. 被引量:5
-
9高旭东.现代性:胡风、路翎与鲁迅传统正脉[J].鲁迅研究月刊,2001(12):8-14. 被引量:3
-
10秋石.那次座谈会第一个发言的是谁?[J].文学自由谈,2005(2):157-16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8
-
1袁盛勇.延安文学及延安文学研究刍议[J].文学评论,2005(1):149-155. 被引量:8
-
2周维东.“统一战线”战略与延安时期的鲁迅文化——以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为中心[J].社会科学研究,2011(1):186-191. 被引量:4
-
3毕海.延安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文艺争鸣,2011(1):104-107. 被引量:2
-
4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6):70-78. 被引量:4
-
5刘保昌.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J].江汉论坛,2011(12):78-86.
-
6秦林芳.从“同路”到“分道”——延安时期的丁玲与萧军[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6):16-29.
-
7妥佳宁.“进化”链条上的“革命中间物”——1949-1979对鲁迅形象及其话语资源的借用机制[J].鲁迅研究月刊,2013(11):74-82. 被引量:3
-
8周维东.延安时期毛泽东评价鲁迅的模糊性与策略性[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0(1):21-3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5
-
1谢忠强,陈榕.四十年来鲁迅读书观研究文献的总结与反思[J].上海鲁迅研究,2020(2):263-272.
-
2林亨清.探析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96-97.
-
3袁盛勇.民族主义:前期延安文学观念形成的最初动力和逻辑起点[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48-52. 被引量:6
-
4袁盛勇.延安时期的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写作方式的诞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51-53. 被引量:17
-
5毕海.延安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文艺争鸣,2011(1):104-107. 被引量:2
-
6卢衍鹏.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J].社会科学,2011(7):181-186. 被引量:31
-
7张新标,刘卓红.改造与型塑: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17):51-56. 被引量:6
-
8赵学勇.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5-13. 被引量:5
-
9崔云伟,刘增人.2011年鲁迅思想研究中的几个热点[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3):48-56.
-
10张颖.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文化统战经验[J].探求,2012(3):106-112.
-
1唁电[J].新文学史料,2005(4):206-206.
-
2中国新诗研究所唁电[J].中外诗歌研究,2004(1):18-18.
-
3陈平原.一次会议和一本新书——追怀丸山昇先生[J].鲁迅研究月刊,2007(2):72-76. 被引量:2
-
4杨复沛.悼小平[J].北京档案,1997,0(3):26-26.
-
5强英良.鲁迅等人签署的哀悼高尔基逝世的唁电考[J].鲁迅研究动态,1983(5):17-18.
-
6倪墨炎.高尔基逝世时鲁迅是否署名发过唁电[J].鲁迅研究动态,1985(6):23-25.
-
7挽联 唁电 挽诗 选刊[J].鲁迅研究月刊,1990(1):36-39.
-
8悼念李何林先生——挽联、唁电、唁函选刊[J].鲁迅研究动态,1989(1):44-50.
-
9陈兴华.鲁迅挽联中的几幅长联[J].档案与社会,2009(5):40-40.
-
10文新.钱穆:最后的国学大师[J].华章(初中读写),2011,13(1):5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