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当前都市通俗文学中汉语形象的蕴含
被引量:2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22,共3页
参考文献2
-
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6页. 被引量:10
-
2[英]伊格尔顿 见伊格尔顿 王杰等译.《心灵的法则》[A].见伊格尔顿,王杰等译.《美学意识形态》[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27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9
-
1王嘉良.灵魂的写实:突进创作主体的深层心理体验——论中国新文学的心理体验现实主义[J].浙江学刊,2005(5):62-68.
-
2高学巍.电视新闻节目审“趣”特征解读[J].电视研究,2007(3):46-47.
-
3陈旭光,刘志.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J].当代电影,2012(1):67-71. 被引量:11
-
4赵毅.从音乐选秀看大众审美观念转型[J].人民音乐,2012(9):86-88. 被引量:5
-
5王源.小说叙事: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的突破——略论新时期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小说中的叙事[J].山东社会科学,2013(9):72-76. 被引量:2
-
6王一川.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J].人文杂志,2014(11):44-59. 被引量:17
-
7王一川.文化产业中的艺术——兼谈艺术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J].当代文坛,2015(5):4-11. 被引量:11
-
8孙俊杰.多元文化中的戏说与文学经典重构[J].当代文坛,2015(6):87-90. 被引量:1
-
9王一川.治学之五味——自反及自勉:我从文到艺的理论旅行[J].四川戏剧,2016(2):17-23.
同被引文献10
-
1朱鸿召.革命队伍里的女同志[J].上海文学,2003(1):61-70. 被引量:1
-
2余岱宗.论“十七年”小说中的小资知识分子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4-59. 被引量:2
-
3邢莉,常宁生.美术概念的形成——论西方“艺术”概念的发展和演变[J].文艺研究,2006(4):105-115. 被引量:24
-
4吴秀明.价值重构与“十七年文学”的整体评价(专题讨论):关于“十七年文学”整体评价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7,39(6):101-103. 被引量:24
-
5谢泳.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J].上海文学,2001(2):68-72. 被引量:2
-
6刘嘉陵.千万不要忘记[J].上海文学,2001(9):74-77. 被引量:1
-
7朱鸿召.改造“二流子”[J].上海文学,1999(5):64-67. 被引量:6
-
8蒋述卓.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初议[J].文学评论,2013(6):130-135. 被引量:17
-
9本刊编辑部.传媒艺术 编者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1):72-76. 被引量:57
-
10祁林.当代中国家庭空间视觉性的转型[J].文艺研究,2015(6):113-122. 被引量:5
-
1李松.传统与现代:中国现代都市通俗文学的嬗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2):77-80. 被引量:1
-
2王一川.汉语形象与中国现代文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25-28. 被引量:1
-
3梁刚.李长之论语言与人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33-36.
-
4何英.散文新动向[J].文学自由谈,2012(4):41-49.
-
5蔡瑛.历久弥新说毛诗——评《文图并说毛泽东诗词》[J].全国新书目,2002,0(4):9-9.
-
6韩瀚.想起了鲁迅“写错”文题的事——《灰色迷惘》读后[J].清明,1994,0(6):196-197.
-
7李昕.《觉醒》在中国的研究综述:兼论文学研究的走势[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12Z):37-38.
-
8肖练武.宏旨与心路:《离骚》的结构艺术[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4):47-48.
-
9王源.异中有同的“通俗化”追求——赵树理与张爱玲之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101-104.
-
10运良.平淡是真[J].家庭科技,1997,0(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