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以微博和微信为例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在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和姿态。本文将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出发,以当前较为热门的两种社交媒体——微博和微信为例,探讨人们在不同社交媒体中常见的一般自我呈现方式及其产生区别的原因。
作者
范艺馨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第7期83-83,109,共2页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关键词
社交媒体
拟剧理论
自我呈现
微信
微博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96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4
1
李华伟.
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J]
.青年记者,2017(23):49-50.
被引量:10
2
彭兰..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国家精品课“数字传播技术应用”配套教材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网络传播概论 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
董晨宇,丁依然.
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
.新闻与写作,2018,0(1):56-62.
被引量:160
4
黄含韵.
中国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亲和动机、印象管理与社会资本[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10):28-49.
被引量:31
二级参考文献
2
1
王洪革,于子建.
互联网的特征及其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思考[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3):51-54.
被引量:2
2
童慧.
微信的自我呈现与人际传播[J]
.重庆社会科学,2014(1):102-110.
被引量:53
共引文献
196
1
甄嘉琦.
童趣化消费:社交媒体中成年人的符号消费、情感满足与社交表达[J]
.新闻知识,2023(6):80-86.
被引量:1
2
陈雨萌.
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行为研究[J]
.新闻知识,2020(9):73-77.
被引量:10
3
赵语艺.
从仅三天可见到24小时“状态”:青年微信使用中的印象管理轻量化转向[J]
.新媒体研究,2023,9(16):22-24.
被引量:1
4
魏晶.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B站学习直播行为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23,9(1):88-90.
5
蒋思宁.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回避行为探析[J]
.新媒体研究,2022,8(24):83-86.
被引量:1
6
刘柏豪.
身体在场·意象构建·内容展演:数字化时代打卡、拔草类内容的传播机制探究[J]
.新媒体研究,2022,8(1):61-64.
7
周雨晨.
传播学视域下B站读书视频的特征与受众动机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21,7(19):120-122.
被引量:2
8
王瑞.
视频社交平台中个人展演的研究路径[J]
.新媒体研究,2021(1):8-11.
被引量:3
9
常芝歌.
不同传播框架下自我呈现差异探析——以微信和微博对比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0(10):12-14.
被引量:3
10
洪杰文,段梦蓉.
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2):76-81.
被引量:55
同被引文献
19
1
陈兰萍.
试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与和谐人格[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116-118.
被引量:14
2
周春雷.
h指数合作式注水缺陷与对策[J]
.图书情报知识,2009,26(3):109-112.
被引量:18
3
魏春梅,盛小平.
弱关系与强关系理论及其在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图书馆,2014(4):18-21.
被引量:42
4
何梦祎.
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传播思想再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10):14-18.
被引量:89
5
彭湘蓉.
隐私悖论视角下的社交网络隐私安全[J]
.中州学刊,2016(3):168-172.
被引量:7
6
朱光,丰米宁,陈叶,杨嘉韵.
大数据环境下社交网络隐私风险的模糊评估研究[J]
.情报科学,2016,34(9):94-98.
被引量:26
7
顾理平,杨苗.
个人隐私数据“二次使用”中的边界[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9):75-86.
被引量:48
8
孙行.
大学生群体在微信和微博上自我呈现的差异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22):84-84.
被引量:3
9
管家娃,张玥,朱庆华,赵宇翔.
国外社交网站隐私悖论问题研究综述与国内研究建议[J]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2):126-134.
被引量:35
10
孙保营,唐晶晶.
移动社交时代“隐私悖论”的困局及破解[J]
.新闻爱好者,2017(7):13-18.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2
1
何鸿婷,赵云东(审稿).
“90后”群体微信与微博自我呈现差异研究[J]
.数字传媒研究,2020,37(4):8-16.
被引量:2
2
黄燕萍,刘冰.
网络社交隐私悖论:用户隐私态度与行为的背离[J]
.中国出版,2022(10):50-5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刘延敏.
抖音短视频用户自我呈现异化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22,8(18):19-22.
2
徐辰凡.
新媒体时代社交平台迁徙行为探究[J]
.锋绘,2020(5):75-75.
3
赵阳.
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差异原因分析——以微信和微博为例[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2(5):197-199.
4
缪晓雷.
基于社会结构视角的网络个人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3):44-52.
5
朱光,李凤景,曹高芳,蒋芷玥.
信念更新理论视角下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及悖论消解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23,67(12):15-28.
6
宁成佳.
社交媒体中“隐私悖论”解构:基于隐私态度与隐私行为的实证研究[J]
.移动信息,2023,45(9):144-147.
1
江梦蝶.
间歇归隐:自我呈现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之研究[J]
.视听,2018,0(6):146-147.
被引量:5
2
林骏.
关于新时代对台传播媒体人的角色扮演[J]
.中国广播,2018,0(7):82-84.
被引量:2
3
王红春.
微信群中的印象管理——基于“拟剧理论”的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8,9(10):3-4.
被引量:4
4
任蒙蒙.
“表演的劳工”:短视频用户的自我呈现与生产——以抖音APP为例[J]
.视听,2018,0(8):141-142.
被引量:19
5
李九妹.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朋友圈中的“不和谐”现象[J]
.山西青年,2018,0(5):226-226.
6
董晨宇,丁依然.
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
.新闻与写作,2018,0(1):56-62.
被引量:160
7
周敏,王阳.
透析风险社会戏剧理论新发展——以2016美国大选为例[J]
.当代传播,2017(5):107-112.
被引量:2
8
岳山,李梦婷.
表演与互动:网络运动场上的人际传播——以微信朋友圈“运动打卡”实践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18,4(12):8-9.
被引量:10
9
李雅蓉,陈敏直.
戈夫曼拟剧理论视阈下网红角色的建构[J]
.长安学刊,2018,0(5):84-85.
10
刘丽超.
家庭观念对学生钢琴学习的影响研究——戈夫曼“拟剧”理论视野下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19):211-212.
被引量:2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