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全民抢红包现象分析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抢红包现象又成了各大社交平台上的热点。2016年,腾讯统计的数据显示,猴年除夕当天参与微信红包活动的人数为4.2亿,收发的总数量为80.8亿个,平均每秒的收发量为40.9万个。而参与其中的人群年龄分布不仅包括年轻人,也包括中年人和老年人。由此可见,这个新兴社交互动方式在猴年春节上升为"全民游戏",网络红包也终于进入全民时代。
作者
亢竹
机构地区
北京印刷学院
出处
《新媒体研究》
2016年第8期11-12,30,共3页
New Media Research
关键词
网络红包
使用与满足理论
符号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
1
王瑞.
浅析微信红包对人际传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表现[J]
.东南传播,2015(7):77-80.
被引量:12
2
李馨雨,张菊兰.
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微信红包的兴起[J]
.今传媒,2015,23(6):105-107.
被引量:5
3
魏宇麒.
微信红包流行现象的传播学分析[J]
.新闻世界,2015(5):271-273.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7
1
[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等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被引量:1
2
“微信红包”,百度百科.
被引量:1
3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为啥全球第一:人多!有钱!》,新浪科技.
被引量:1
4
《腾讯Q4净利73.94亿元微信用户达5亿》,财经网.
被引量:1
5
中国日报网.除夕夜微信红包收发10亿次[EB/O L].htt 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5-02-19/content_13259914.html.
被引量:1
6
艾媒网.指尖上的春节——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参与“春节红包”调查报告[EB/OL].http://www.iimedia.cn/38649.html.
被引量:1
7
戴世富,韩晓丹.
朋友圈分享内容的定量分析[J]
.东南传播,2015(1):13-16.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16
1
孙睿.
浅析微信红包的特征及其传播效果[J]
.新闻传播,2016(2):22-23.
被引量:4
2
王庆凯,王军峰.
新媒体与商业再造新年俗——关于春节微信红包的分析[J]
.青年记者,2016(14):91-91.
被引量:1
3
李静.
浅析微信红包的特征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8):340-340.
4
王亚平.
关于微信红包的人际传播反思[J]
.传播与版权,2016(6):82-84.
被引量:3
5
张放.
微信春节红包在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运作模式研究——基于媒介人类学的分析视角[J]
.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03-109.
被引量:27
6
焦洋.
浅析微信群对人际交往的影响[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16):275-275.
7
肖霞.
社交媒体中的粉丝行为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17):105-105.
8
余庆洋.
网络时代中年人适应性的探索性研究[J]
.东南传播,2017(9):59-62.
9
陈志娟.
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建构:以微信使用为例[J]
.新闻与写作,2017(12):32-37.
被引量:5
10
刘华芹.
微信红包的社会文化意义解读——基于一个“70后”老同学微信群的考察[J]
.西部学刊,2019(3):102-107.
同被引文献
8
1
李静.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炒作现象——以“hold姐”的网络走红为例[J]
.新闻爱好者,2012(3):1-2.
被引量:4
2
贾静文.
微传播背景下传统红包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以微信春节红包为例[J]
.新闻窗,2015,0(3):76-77.
被引量:5
3
刘震.
电子红包对红包文化的现代化重构[J]
.西部学刊,2016(8):41-42.
被引量:6
4
王欢,王苏君.
浅析微信红包对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J]
.东南传播,2016(4):64-67.
被引量:3
5
周楠,陆钰霜,闻修怡.
新媒体背景下第四代“网红现象”发展趋势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6,37(13):27-27.
被引量:2
6
张晶.
娱乐:审美文化中的“溶解性的美”[J]
.社会科学,2002(12):61-64.
被引量:10
7
刘凯欣.
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微信红包在人际交往的使用[J]
.商业故事,2015,0(25):91-92.
被引量:2
8
刘娜.
网红盛行现象分析与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J]
.新媒体研究,2016,2(9):13-15.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
3
1
肖雯雯.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网红”现象[J]
.西部广播电视,2016,37(19):27-27.
2
常琦.
文化符号与节日景观——“双十一”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4):83-83.
被引量:1
3
徐鑫鑫.
新媒体视域下微信拜年红包对春节文化的影响[J]
.今传媒,2016,24(10):58-5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黄蓓.
新媒介传播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继承研究——以手机发红包拜年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19,5(5):117-118.
2
台妍妍.
论国学传播的影响力[J]
.中国报业,2023(4):22-23.
1
胡萱萱,季健.
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的素质要求[J]
.传媒观察,1999,0(2):42-43.
被引量:1
2
梁建国.
纸媒从“融”应对走出式微[J]
.新闻战线,2016(5):88-89.
被引量:1
3
张曼姝.
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现象的传播学解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9):62-63.
4
王莹.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探析支付宝“咻一咻”现象[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4):87-87.
5
许春燕.
继承与改造:传媒文化与当代民俗——以“电子红包”现象为例[J]
.新闻世界,2015(8):313-314.
被引量:4
6
金伟忻.
追求丰厚[J]
.传媒观察,1998,0(8):6-9.
7
杨瑞龙.
从"红包"现象看当代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的失守[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2(3):123-123.
8
关于2016猴年春节开展“万福送万家”活动的通知[J]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016,0(1):3-3.
9
邓涛.
关于粉碎“虚假网文”的传播学思考[J]
.现代视听,2016(5):23-24.
10
林春茵.
两岸50家电台春节大联播“福来福往”[J]
.台声,2016,0(3):61-61.
新媒体研究
2016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