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均三宫”是一种假象和错觉
被引量:18
"Three Gong in One Yun": Lie & Illusion
出处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44,共6页
Music Research
二级参考文献15
-
1王子初.戎生编钟的音乐学内涵[J].中国音乐学,1999(4):43-52. 被引量:7
-
2《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1期至第4期总目录[J].中国音乐学,1999(4):142-144. 被引量:8
-
3杨善武.关于“同均三宫”的论证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9(1):52-70. 被引量:22
-
4王子初.上海音乐文物综述[J].中国音乐学,1998(3):113-115. 被引量:4
-
5黄腾鹏.音乐特性与音乐形象[J].音乐研究,1981(3):13-21. 被引量:2
-
6罗小平.音乐价值三议[J].中国音乐学,1997(2):109-119. 被引量:20
-
7黄翔鹏.民间器乐曲实例分析与宫调定性[J].中国音乐学,1995(3):5-16. 被引量:26
-
8韩钟恩.百年将尽,跨世纪在即──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香港)报告[J].中国音乐学,1995(3):59-63. 被引量:4
-
9蒲亨建.传统七声音阶三分说证伪问题的提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4):16-19. 被引量:16
-
10读者·作者·编者[J].中国音乐学,1990(4):95-95. 被引量:2
共引文献147
-
1黄大同.曾侯乙编钟十二声名结构样式与生成之推导(上)——兼论其证据与推理方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2):69-87. 被引量:4
-
2宋克宾.论曾侯乙甬钟乐律铭文中“宫调关系”的分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1):92-101. 被引量:1
-
3杨殿斛.《辞海》、《辞源》“宫调”辞条释义商榷[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21(2):53-56. 被引量:2
-
4陈应时.中国古代乐律学概述[J].文化艺术研究,2009,2(6):30-35. 被引量:7
-
5陈其翔.舞阳贾湖骨笛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4):10-15. 被引量:5
-
6李成渝.《管子》、《吕氏春秋》生律法之异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4):72-75. 被引量:3
-
7冯光生,徐雪仙.战国曾侯乙编磬的复原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文物,1984(5):60-65. 被引量:9
-
8陈其翔,陆志华.中国古代乐律理论的重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4):62-66. 被引量:2
-
9蒲亨建.传统七声音阶三分说证伪问题的提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4):16-19. 被引量:16
-
10杜亚雄.维吾尔族南疆木卡姆与龟兹乐是否无关[J].音乐研究,1989(2):84-8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145
-
1刘旭光.“气韵生动”的一次域外之旅——艺术与美学概念的民族性与普适性[J].中国文学批评,2021(1):74-84. 被引量:6
-
2杨善武.黄翔鹏先生的苦音观[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4):1-9. 被引量:7
-
3陈应时.再谈“复合律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1):1-4. 被引量:12
-
4冯文慈.评黄翔鹏“‘九歌’是九声音列”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2):81-87. 被引量:14
-
5童忠良.从十五调到一百八十调的理论框架——黄翔鹏“同均三宫”学习札记[J].音乐研究,1998(1):61-65. 被引量:16
-
6赵宋光.自豪确认中国音乐历史长河内的三度生律潜流———黄翔鹏对中国乐律学史的独特贡献[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3-4. 被引量:3
-
7姜夔.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学习黄翔鹏先生《建立我们自己的“基本乐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5-5. 被引量:7
-
8王誉声.非“同均三宫”论[J].中国音乐学,1999(4):93-102. 被引量:12
-
9郑祖襄.把“没有音乐的音乐史”变为有可听作品的音乐史——谈黄翔鹏的“曲调考证”及其学术价值[J].中国音乐学,1999(2):4-8. 被引量:14
-
10杨善武.关于“同均三宫”的论证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9(1):52-70. 被引量:22
引证文献18
-
1刘永福.同均三宫不是一个“简单”的宫调学原理吗?——兼复蒲亨建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心态”问题[J].艺术探索,2024,38(2):81-89.
-
2刘永福.“同均三宫”之“证伪”谬说剖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3(3):65-82.
-
3杨善武.五声综合调式理论之认识——《黎海英的五声综合调式理论》(下篇)[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4):14-21. 被引量:4
-
4王安潮.黄翔鹏学术研究之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5(4):47-51. 被引量:4
-
5王桂升.复合的主音——《清风静响》之自由结构与逻辑基础[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4):44-55. 被引量:2
-
6刘永福.“均、宫、调三层次概念”的哲学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4):56-65. 被引量:1
-
7刘永福.非“同均三宫”论是真正的假象和错觉[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32(2):75-81.
-
8杜亚雄.“同均三宫”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2):54-60. 被引量:1
-
9刘永福.关于“同均三宫”问题的两点补充思考[J].音乐探索,2017(2):102-106. 被引量:1
-
10陈燕婷.南音中的“旋宫”[J].音乐生活,2017(6):16-1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5
-
1陈敏.论“韵”概念从音乐到人物品评的嬗变——兼及对谢赫“气韵”的影响[J].中国美学研究,2022(1):50-63. 被引量:1
-
2刘永福.同均三宫不是一个“简单”的宫调学原理吗?——兼复蒲亨建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心态”问题[J].艺术探索,2024,38(2):81-89.
-
3刘永福.也谈“史料史实”与“同均三宫”——“同均三宫”四十年(1982—2022)回望之“伪证”再思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2(3):19-25.
-
4刘永福.“同均三宫”之“证伪”谬说剖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3(3):65-82.
-
5赵为民.关于二十八调体系兼容一百八十调推论[J].音乐研究,2022(6):54-62.
-
6蒲亨建."同均三宫"假说的学科能量[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3):88-91.
-
7杨善武.黎英海民族调式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研究之三[J].音乐研究,2004(4):5-22. 被引量:3
-
8徐荣坤.一本舛误甚多的谱例集——评《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J].音乐研究,2005(3):108-116. 被引量:11
-
9杨善武.谱例实证与“同均三宫”——由《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谈开来[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4):3-17. 被引量:3
-
10王安潮.继承发展民族音乐的精华——黎英海学术成果之研究[J].中国音乐,2007(2):10-16. 被引量:5
-
1徐荣坤.三种传统七声音阶的问世先后、彼此关系及记谱诸问题[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1):3-14. 被引量:6
-
2吴志武.谈“均”与“宫”[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22(4):58-60. 被引量:8
-
3徐荣坤.传统音乐究竟有多少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6(4):61-64.
-
4樊祖荫.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研究[J].音乐研究,2015(2):75-84. 被引量:7
-
5阎善春.记《哪吒闹海》美术总设计张仃大师[J].上海采风,2012(5):74-75. 被引量:1
-
6赵颖.王媛媛——中国舞蹈的优雅使者[J].舞蹈,2007(1):42-43. 被引量:1
-
7张笛.流行歌曲的新趋势[J].戏剧之家,2010(9):29-29.
-
8边芹.中国电影的法国命运[J].今日中国,2007,56(10):52-53.
-
9胡建锋,胡泊.谈中国工笔花鸟画“藏”境所形成的审美延续性[J].美术研究,2007(1):114-116. 被引量:2
-
10王妍如.“老爷”徐克的十佳电影[J].电影,2014(3):8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