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东部可里尼浸染型金矿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可里尼(Kelian)矿床是目前在第三纪火山岩中发现的金矿床之一,它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洲(Borneo)加里曼丹北东走向的带内,该带长400kin。矿床由两个主要矿体(即东普拉姆普Prampus矿体和西普拉姆普矿体)和四个小矿化带所组成。若将该矿床潜在储量7500万吨、Au品位达1.8g/t计算在内,则可里尼矿床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金矿床。可里尼矿床发现于1976年,其后对可里尼冲积砂金作了研究,包括用传统技术对水系沉积物进行分析,淘洗富集砂金和对岩石浮土和野外露头采样等,后来,又进一步作了包括土壤采样、槽探、浅钻、大地磁法、激发极化以及60000m深钻工作。矿区地层为一套硅质的火山碎屑岩,向上碎屑粒级变小,形成了一系列晚始新世沉积地层。该系列岩石中发育有走向北或北东的褶皱和断裂,并伴有大量中新世安山质或粗面安山质次火山岩的侵入。在安山岩侵位以后,形成了热液系统。这种热液体系可引起围岩蚀变、矿化作用以及形成热液角砾等。在研究区内,被保留下来的热液体系的面积约1km^2,其深度至少达600m。据有限的几个放射性年龄数据证明,该热液蚀变作用发生在大约20Ma。蚀变与矿化作用过程彼此交替,但大体可为分四个阶段: Ⅰ阶段:在较大安山岩体核部的蚀变作用其矿物组合为绿泥石+碳酸盐+绢云母+黄铁矿士绿帘石。ⅡA阶段:在岩体为局部裂隙的形成并伴有绢云母±石英的沉积作用。ⅡB阶段:即主体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热的(290~330℃)、低盐度(0.5~4.2%MaCl)和富含CO_2的热液作用,形成了大量的裂隙和热液角砾,并伴有蚀变作用和少量Ag—As矿化作用,也有部分Au的矿化作用。其蚀变矿物组合为冰长石+绢云母+石英,CO_2的大量沸腾逸散造成冰长石矿物大量增加和绢云母矿物的减少。在该热液系统的更深部,形成了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组合,而无冰
出处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1期40-70,共31页 World Geology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