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豫西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对策探讨
Approach to Countermeasures on Grain for Green in the Gullied Rolling Loess Area of Western Henan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结合豫西黄土丘陵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等方面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可行性。针对本区立地条件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对策,探讨了本区退耕还林还草配置模式、乔木树种的配置方案和牧草种植模式。
作者
刘增进
李宝萍
杜明侠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出处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3-24,35,共3页
Yellow River
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0124020137)。
关键词
豫西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还草
水土保持
牧草种植模式
分类号
S28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康玲玲,王云璋,王霞,常茂德,王国庆,李皓冰.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与组合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1,15(4):59-62.
被引量:15
2
张迎华.
豫西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2001(3):35-36.
被引量:1
3
彭珂珊.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12(2):37-44.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赵诚信,常茂德,李建牢,王正果,吴明山.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1994,8(4):25-30.
被引量:11
2
刘运河.水土保持[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1-49.
被引量:12
3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98洪水聚集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2-9.
被引量:4
4
王祥三,水土保持学报,2000年,14卷,6期,4页
被引量:1
5
郝明德,长武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原理与技术,1998年
被引量:1
6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黄河流域综述《黄河志》,1998年
被引量:1
7
孟庆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996年
被引量:1
8
李玉山,长武王东沟高效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1991年
被引量:1
9
王佑民,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及其效益研究,1990年
被引量:1
10
郭坤赤.
当前退耕还林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林业经济,1999(3):63-65.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
24
1
金俊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植被建设问题[J]
.甘肃农业,2004(6):41-42.
被引量:1
2
王华连.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建设问题探讨[J]
.甘肃林业科技,2004,29(3):44-47.
被引量:6
3
陈兵,任久长.
铜黄公路边坡植被建植研究[J]
.公路,2004,49(11):127-130.
被引量:9
4
杨艳昭,封志明,张蓬涛.
黄土高原地区的可能退耕规模及其减产效应[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8-63.
被引量:6
5
黄金火.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旅游开发探讨[J]
.生态学杂志,2005,24(8):980-984.
被引量:5
6
周世强,郭勤,黄金燕.
退耕还林工程的最佳造林模式—立体栽培植物群落[J]
.四川林勘设计,2005(3):19-22.
被引量:9
7
谢光银,沈兰萍,史晶晶,范立红.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方法[J]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19(4):408-411.
被引量:3
8
张蓬涛,封志明,成升魁.
论退耕的概念[J]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1):1-4.
被引量:1
9
韩德军,刘建忠,南灵.
内蒙古可持续退耕还林(草)新模式的探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5):441-444.
被引量:1
10
刘啸,甘枝茂,刘亚玲.
陕北—黄土区生态户的生态建设是实现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重要步骤——党家山生态农户考察的启发[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4):98-101.
1
李平.
适合养鹅的高产优质牧草种植模式[J]
.农民致富之友,2002(9):21-21.
2
衣强,张岩,张红峰,张培培,马松增,姚贵奇.
豫西黄土丘陵区侵蚀沟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人民黄河,2016,38(11):85-88.
被引量:7
3
李裕元.
豫西黄土丘陵区两熟制旱地秋作物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利用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2):41-47.
被引量:5
4
刘晶,田耀武,张巧明.
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3):255-261.
被引量:18
5
刘晶,王磊.
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地土壤大团聚体的组成及其分形特征[J]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9):48-54.
被引量:5
6
梁臣,张雪琴,王小艳,王占斌,任宏伟.
豫西黄土丘陵区人工种植牧草对土壤的影响[J]
.河南林业科技,2003,23(4):10-11.
7
陈家振,于家敏,杨洪全.
农区牧草种植模式[J]
.山西农业,2001(6):33-33.
8
四川农区牧草种植模式重点[J]
.四川畜牧兽医,2000,27(1):31-31.
9
刘晶,赵燕,张巧明,徐少君.
不同利用方式对豫西黄土丘陵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16,25(8):36-47.
被引量:15
10
周亚新.
奶牛饲养中的牧草种植模式与注意事项[J]
.养殖技术顾问,2010(2):62-62.
人民黄河
2003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