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共3页
Modernization of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18
-
1李曜.论金融集团主导格局下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设置[J].当代经济科学,2003,25(1):27-32. 被引量:5
-
2胡正衡.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改进方向[J].中国金融,2004(15):50-51. 被引量:6
-
3李静.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时期的金融监管[J].金融与经济,2004(10):44-45. 被引量:9
-
4巴曙松.金融监管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J].中国货币市场,2003(12):20-23. 被引量:2
-
5赖小民.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审慎监管[J].银行家,2005(3):88-91. 被引量:1
-
6约翰·施梅尔.21世纪银行的命运[N].芝加哥论坛报,1995-06-18. 被引量:2
-
7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改革》.2008年第5期. 被引量:1
-
8张伟,刘志荣.混业经营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12):115-117. 被引量:4
-
9王维刚,吴瑞雪.论金融创新、金融深化与金融监管[J].商业研究,1997(2):5-8. 被引量:1
-
10曹元芳,吴超,刘伯酉.美国次贷危机:原因、机制及教训[J].华北金融,2008(5):42-45. 被引量:27
二级引证文献12
-
1胡胜,朱新蓉.我国信用衍生品发展问题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08(6):107-110. 被引量:2
-
2张成虎,李育林.基于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6):87-93. 被引量:8
-
3谭燕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兼论我国最优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29(2):69-74. 被引量:11
-
4姬大鹏.金融服务外包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5):147-149. 被引量:8
-
5徐媛.关于开展银行信用衍生品业务的探讨[J].金融会计,2011(11):38-41.
-
6郭琼艳.我国金融混业监管的模式选择[J].北方金融,2016(5):81-84. 被引量:2
-
7郭琼艳.我国金融混业监管的模式选择[J].知识经济,2016(18):50-51.
-
8陆岷峰,葛和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重构的思考--基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73-80. 被引量:20
-
9杜明鸣.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吉林金融研究,2017(5):15-20. 被引量:7
-
10王孟春.我国民营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24):58-59.
-
1黄运成,黄格非.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改革[J].中国投资(中英文),1999(8):38-39.
-
2李文茂,黄蓓.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金融,2011(6):15-19.
-
3郝演苏.深度市场化是保险业突围的关键[J].金融世界,2014(3):38-39.
-
4满书君,叶樊妮.从美国监管制度变革看中国混业经营[J].金融与经济,2002(3):16-17.
-
5赵晓娜.新形势下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3):18-22. 被引量:2
-
6刘芳.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0(4):48-49.
-
7沈炳熙.关于债券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金融纵横,2010(3):3-7. 被引量:9
-
8易诚.深化央行调控和监管体制改革迎接入世挑战[J].重庆金融,2000(8):23-24.
-
9郭晖,卢帆.全球金融危机与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1(3X):93-94.
-
10姜爱林.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9,26(2):69-7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