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新视角——《走近认知语义学》述介
被引量:54
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Ⅰ: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Vol Ⅱ: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Cambridge & London: The MIT Press. 2000
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5-397,共3页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24
1 文旭.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 .外语学刊,2000(2):71-74. 被引量:49
2 邓国栋.试论歇后语的认知机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58-59. 被引量:2
3 何刚.语用的跨文化视野——人际互动跨文化解释模式[J] .外语研究,1999(4):20-25. 被引量:44
4 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 .世界汉语教学,1999,13(4):32-38. 被引量:68
5 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 .外国语,1999,22(1):35-41. 被引量:189
6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496
7 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 .中国语文,1999(2):94-102. 被引量:236
8 郭继懋.试谈“飞上海”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 .中国语文,1999(5):337-346. 被引量:80
9 巨芸.世界图景、常规关系和超常搭配[J] .外语学刊,1999(1):55-60. 被引量:11
10 张克定.英语存在句强势主位的语义语用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1(2):41-47. 被引量:23
引证文献54
1 梅小华.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符号的认知过滤与语用推理[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5):765-768. 被引量:2
2 葛林.来自认知语义与概念语义学的哲学比较[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40-143.
3 胡琰,苏晓军.L·Talmy的认知语义观评述——兼与Langacker和Lakoff理论的比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4):12-14. 被引量:8
4 汪立荣.情感述语结构的英汉对比[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86-91. 被引量:1
5 梁淑梅,章晓雯.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评《围城》及其英译本[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4-96.
6 崔鉴.论认知语义学及其对语言教学的意义[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69-74. 被引量:8
7 万维群.Talmy理论与Langacker观点之异同[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6(3):125-127.
8 陈惠芳.位移事件翻译的注意力视窗解读[J]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1):100-102. 被引量:1
9 汪立荣.翻译中的结构对应与结构置换——以情感动补结构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2):62-66.
10 张建理.OVER的双层多义网络模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4):179-188.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10
1 王寅.Talmy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体认语义学刍议(之二)[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31(1):44-52.
2 韩涛.概念隐喻视域下视觉虚拟位移表达的日汉对比研究[J] .日本学研究,2022(1):77-89.
3 陈婧.OBE模式下的法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22):109-111. 被引量:1
4 张喆.刍议认知语义理论之间的联系[J] .中国校外教育,2008(1):78-78.
5 段世齐,刘治明.英语双宾语小句的语义认知研究[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2(5):119-122.
6 岳贵祥.语篇的动态分析:扩展的框架模式[J] .英语研究,2009,7(4):10-15. 被引量:1
7 陈香兰.认知语言学构式观[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129-134. 被引量:6
8 万维群.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视角——简评Jackendoff和Talmy理论[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57-59.
9 汪立荣.翻译中的结构对应与结构置换——以情感动补结构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2):62-66.
10 郭淇.概念整合理论在辅助二语输出方面的重要性[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8):110-111.
1 李双娟.图形—背景理论概述[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9(1):95-98. 被引量:6
2 本刊记者.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 .中国语文,1996(2):154-154.
3 龙晓云,李晓红.反讽语用认知解读《生活大爆炸》中的幽默话语[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03Z):85-86.
4 罗瑞丰.语法的特殊描写:单位与词类[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2):11-11.
5 程婧.从《浮生六记》三个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变译[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152-154. 被引量:2
6 刘丽.浅谈素质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3(1):54-55.
7 王宁.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1-34. 被引量:26
8 李福印.Leonard Talmy的语言哲学思想[J] .中国外语,2015,12(6):41-47. 被引量:3
9 吴中伟,胡文华.“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0(4):13-16. 被引量:1
10 王明璨.生成语法形式方法论初探[J]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9):97-10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