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2-25,共4页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5
1 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35-45. 被引量:96
2 Lewin, K.(1952)Group Decision and Social Change,In Swanson G.Newcomb,T.& Hartley,E.(eds)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Holt,New York. 被引量:1
3 According to Ebbutt,D.(1985)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Some General Concems and Specific Quibbles,In Burgess,R.(ed.)Issues,in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litative Methods, Teh Falmer Press. 被引量:1
4 McNiff,J.(1988)Ac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Macmillan Education Ltd.35. 被引量:1
5 Whitehead,J.(1985)An Analysis of an Individual'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The Basis for Personally Oriented Action Research ,in Shipman, M.( ed.) Educational Research: Principles, Policies & Practices.The Falmer Press. 被引量:1
共引文献95
1 段晓明,陈荟.走向生活体验——教育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29-32. 被引量:19
2 胡荣堃.自费留学值不值——对自费留学个人成本与收益的个案研究[J] .世界教育信息,2006,19(2):30-32.
3 王枬.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推广及争辩[J] .教育研究,2006,27(10):13-17. 被引量:62
4 裴纯礼,杨雪萍,李爱华.以教育教学应用文档为纲,纲举目张——中小学教师Office应用能力培训的新思路与新方法[J] .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2-26. 被引量:2
5 刘芳,皮飞鹏,刘云华,杨江河.物理学专业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遇到的困扰——四名实习生个案研究[J]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8):155-158.
6 宋兴川,金盛华.大学生精神信仰形成的心路历程——对大学生家族崇拜形成的质性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126-130. 被引量:4
7 顾通达.教师科研心态调查与思考[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1(1):39-41. 被引量:2
8 董小苹,魏莉莉.上海初中辍学生研究——个案调查与发现[J] .青年研究,2007(10):1-9. 被引量:7
9 苏瑞娟,刘怀亮,郭四稳.用质的研究方法探讨当代大学教育软件[J] .现代计算机,2008,14(1):74-75.
10 刘丽湘,刘力全.被同伴拒绝儿童的成因分析与干预策略[J] .山东教育(幼教版),2009(1):24-26.
同被引文献103
1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 被引量:917
2 刘云杉.视域的分歧——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国语)教科书比较[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31-37. 被引量:12
3 刘云杉.教师话语权力探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70-74. 被引量:25
4 叶澜,陈桂生,瞿葆奎.向着科学化的目标前进——试述近十年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J] .中国教育学刊,1989(3):2-6. 被引量:41
5 李立绪.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对美国教育哲学的影响[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1):63-68. 被引量:6
6 陈向明,曲霞,张玉荣.教育质性研究概念框架的本土探索--以一项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互动的研究为例[J] .教育学术月刊,2014(4):3-10. 被引量:9
7 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 .中国社会科学,1996(6):93-102. 被引量:252
8 田庆军,王哲.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浅析[J] .高校辅导员,2010(3):47-49. 被引量:8
9 丁钢.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4(10):5-10. 被引量:45
10 任英.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4) 教案: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一个叙事的教学研究案例[J] .人民教育,2002(12):42-44. 被引量:4
引证文献16
1 陈雨亭.评我国内地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教育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9(4):15-17. 被引量:1
2 刘良华.“问题”还是“方法”?——走出校本教研的“方法中心”[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4(9):64-66. 被引量:13
3 姬升果,王云峰.教育研究何以会走向“校本”?——对校本教育研究的思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4-66.
4 刘嘉.校本教育研究的内涵、意义、类型与方式[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2(3):22-24. 被引量:1
5 吕吉.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7):27-28. 被引量:3
6 朱宁波,张萍.教师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探析[J] .教育科学,2007,23(6):16-20. 被引量:19
7 马振彪.再析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校本教研[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3):41-43.
8 陈玉萍,王志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其途径[J] .中国成人教育,2013(5):115-117. 被引量:9
9 王珩.教育叙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2014(7):85-88. 被引量:1
10 曾融,余启平.地方性本科院校综合英语校本教材探索[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9):142-14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4
1 敖国儒.新课程实施中教研员的工作策略探析[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46-47. 被引量:4
2 李颖.关于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1):59-61. 被引量:7
3 周作宇,李庆丰.教师学习经验及专业化发展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07(5):18-22. 被引量:6
4 徐文彬.校本教研中“非校本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12):25-30. 被引量:4
5 徐文彬.校本教研中“非校本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08(1):205-211. 被引量:2
6 赵足娥.校本教研:高校ESP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08(24):128-129. 被引量:3
7 林岚,汪明帅.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学校教研组改进构想[J] .教育科学研究,2009(8):72-75. 被引量:6
8 丁广明.新时期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危机与消解[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2):41-44. 被引量:4
9 王国光.校本视野下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的策略[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6(3):89-92. 被引量:2
10 张亚珍.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同伴互助[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5):61-66. 被引量:18
1 李辉,黎琼锋.校本教师培训:以问题为中心[J] .继续教育研究,2006(1):84-86. 被引量:1
2 祁顺成.课题意识与教育素养[J] .学校管理,2014,0(2):49-49.
3 刘良华.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J] .陕西课改实验,2004(2):28-30. 被引量:1
4 任务.培养孩子的耐性和“课题意识”[J] .人生十六七(家教指南),2006(5):45-46.
5 王会刚.职业学院思政教育的教研目的与教学框架分析[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236-237.
6 邱志钊.与体育教师谈如何看课[J] .体育教学,2009,29(9):40-42.
7 高秀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6):60-61.
8 邹群.阅读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两条途径[J] .新课程(综合版),2009(8):58-59.
9 刘文.打造人文自主诗意课堂 真正“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从一堂家常公开课看课题的践行[J] .教师,2013(6):34-34.
10 何利民.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J] .中国西部科技,2008,7(34):94-94.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