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湖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175-176,共2页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共引文献621
-
1牛正浩,潘剑锋.论检察机关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的维度[J].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4):47-62. 被引量:6
-
2谭兴林.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主题的演变逻辑——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5(4):48-59. 被引量:1
-
3钟祥财.中西和谐社会思想之异同:经济学说史的视角[J].社会科学,2007(10):105-114. 被引量:1
-
4任怀国.儒家伦理政治学说中的天人关系[J].昌潍师专学报,2001,20(3):18-22. 被引量:1
-
5邹远修.中国早期廉政思想探源[J].昌潍师专学报,2000,19(1):84-87. 被引量:1
-
6汤思佳.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J].黄山学院学报,2004(4):69-71.
-
7潘良炽.“重德”精神的历史发展与现代意义[J].党史文苑,2004(8):73-74.
-
8韩春平.孔子的入仕与退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25-28. 被引量:1
-
9张孝廷.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以德治国的理性建构[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80-81.
-
10李晓明.先秦礼法之争及其法哲学解析[J].当代法学,2001,15(9):66-6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1
-
1萧仕平.孟子“不动心”思想探析[J].齐鲁学刊,1995(3):81-84. 被引量:3
-
2武薇.“修己安人”——大学之道及其现代智慧[J].教育学报,2012,8(3):115-120. 被引量:6
-
3罗安宪.“格物致知”还是“致知格物”?——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发挥与思想分歧[J].中国哲学史,2012(3):72-77. 被引量:11
-
4李志庭.西周封国的政区性质[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1(3):48-53. 被引量:5
-
5曹树明.《吕氏大学解》作者考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3):5-8. 被引量:3
-
6李盛幸,姜正国.以理义悦其心:岳麓书院学规对当代高校学生手册的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6(1):81-84. 被引量:4
-
7张翼星.蔡校长对青年学生的嘱咐与期待——纪念蔡元培诞生150周年[J].现代大学教育,2018,0(2):32-36. 被引量:2
-
8张楚廷,熊继承.大学的独特性在哪里[J].高等教育研究,2019,0(10):8-11. 被引量:3
-
9王冀生.当代中国大学之道[J].大学教育科学,2020,0(2):39-45. 被引量:5
-
10韩健文,谢洪波,蒋茵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30-32. 被引量:11
-
1郭红彬.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成才之路,2007,0(20):52-52.
-
2刘西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平台的构建[J].吉林教育(综合),2012,0(2Z):48-48.
-
3王斯璞.语文教师——“潮”的引领[J].学苑教育,2016,0(20):46-47.
-
4陈军.现代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人格教育价值分析[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5,0(4):110-111. 被引量:1
-
5陈淑华.王阳明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J].时代教育,2014(14):63-63.
-
6李矜姚.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儒家人格思想[J].青年时代,2016,0(17):209-209.
-
7刘春明.儒家人格思想与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融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2(11):75-76.
-
8徐敏.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J].教师,2010(33):11-11. 被引量:2
-
9刘秀珍.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与写作中完善人格[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15,0(9):40-41.
-
10张娟.创设情境 点燃激情——古典诗词教学情境创设新探[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3X):114-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