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互联互通战略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推进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东亚一体化是东亚国家之间加强经济合作的过程和状态,自由贸易区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阶段性合作形式,而互联互通则是推动一体化建设的一种路径和战略举措。东亚各国都已认识到,推动区域合作、逐渐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21世纪实现持久和平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互联互通战略则是推动东亚一体化的现实路径和强劲动力。
作者
邵峰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出处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12期11-15,共5页
People's Tribune
关键词
互联互通
东亚一体化
“一带一路”
自由贸易区
分类号
F125.5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F131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8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41
同被引文献
178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6
1
郭宏宇,竺彩华.
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国际经济合作,2014(8):26-31.
被引量:28
2
隆国强.
亚洲经济体应加速推进互联互通[J]
.博鳌观察,2013(4):46-48.
被引量:5
3
孙溯源.
美国TPP战略的三重效应[J]
.当代亚太,2013(3):4-22.
被引量:12
4
胡晓.
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与东亚一体化比较[J]
.学习月刊,2012(6):8-9.
被引量:1
5
章一平,李林.
东亚共同体建设:欧洲一体化经验借鉴与中国战略[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3):60-65.
被引量:2
6
冯绍雷.
中国可以从欧洲一体化中学习什么?——从地区比较层面的一种思考[J]
.欧洲研究,2007,25(6):1-11.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38
1
盛斌.
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透视“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0-80.
被引量:89
2
沈丹阳,李光辉,李伟.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泛亚洲经济共同体”[J]
.国际经济合作,2004(6):6-9.
被引量:8
3
李华.
浅析欧盟的治理结构[J]
.国际问题研究,2005(2):56-60.
被引量:4
4
阪仓笃秀,程尼娜.
东亚共同体与日中关系的历史及未来[J]
.史学集刊,2005(2):6-10.
被引量:3
5
戴尚志.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亚洲一体化的可能性[N].参考消息,2011-01-13.
被引量: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被引量:686
7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被引量:3
8
顾准.《顾准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222页.
被引量:1
9
段钢.“‘亚洲学’回归亚洲”,《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0页.
被引量:1
10
Zhang Jikang: "Is East Asia' s Suitable for a Momentary Union ? - Experience from the EU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 EU-Asia Relation: State of Affairs,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European Institute in Macao, 200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41
1
韩永辉,韦东明,黄亮雄.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的耦合效应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21(4):143-158.
被引量:8
2
倪丽艳,黄加云.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12例误诊分析[J]
.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00,14(1):34-35.
被引量:2
3
冯绍雷,封帅.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特点、功能与趋势[J]
.国际安全研究,2013,31(2):34-57.
被引量:7
4
梁兴莉.
构建“东亚共同体”刍议[J]
.经济研究导刊,2013(35):229-230.
5
苏小庆,李昂,王颂吉.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上的支点城市:空间分布与建设措施[J]
.贵州社会科学,2018(12):111-119.
被引量:6
6
舒建中.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国的意图与中国的选择[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30(4):73-77.
被引量:11
7
舒建中.
美国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贸易权力的重构[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6):30-44.
被引量:9
8
刘均胜.
关于APEC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思考[J]
.天津社会科学,2014(6):85-89.
9
施梅超.
基于ANOVA的广西东盟对外贸易海上互联互通发展研究[J]
.物流技术,2015,34(6):190-193.
10
李佳锚.
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探讨[J]
.学理论,2015(4):104-10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78
1
佟家栋,张焦伟,曹吉云.
FTA外商直接投资效应的实证研究[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6-92.
被引量:7
2
王逸舟.
“东亚共同体”概念辨识[J]
.现代国际关系,2010(S1):84-88.
被引量:9
3
庞中英.
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J]
.欧洲研究,1999,20(2):40-46.
被引量:64
4
朱锋.
关于区域主义与全球主义[J]
.现代国际关系,1997(9):42-47.
被引量:26
5
陈鲁直.
亚太经济合作的政治经济学[J]
.国际问题研究,1997(3):19-25.
被引量:3
6
耿协峰.
关于“APEC方式”的认识和思考[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7(4):14-17.
被引量:1
7
陈鲁直.
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J]
.国际问题研究,1995(3):22-26.
被引量:4
8
彼得.罗布森,继周.
新地区主义与发展中国家[J]
.国际经济评论,1994(6):13-20.
被引量:1
9
庞中英.
“东亚合作”向何处去?——论东亚地区秩序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学术前沿,2012(4):66-70.
被引量:6
10
卢光盛,张励.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关系:一种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视角[J]
.国际展望,2010,2(3):36-4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4
1
王玉主.
区域一体化视野中的互联互通经济学[J]
.学术前沿,2015(5):17-29.
被引量:24
2
李立民,杜兴鹏,李冯柳筠.
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文献综述[J]
.东南亚纵横,2017(4):74-79.
被引量:5
3
李轩.
中国与东亚周边国家互联互通面临的障碍及发展路径分析[J]
.东北亚经济研究,2019,0(4):34-43.
被引量:3
4
耿协峰.
中国地区主义研究的十大争论及其进展[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8(2):168-18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任晓菲.
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东北亚国家互联互通研究[J]
.西伯利亚研究,2018,45(6):16-19.
被引量:1
2
汪亚青.
地缘经济新格局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塑造——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
.西部论坛,2015,25(5):50-62.
被引量:34
3
胡滨,郑联盛.
亚洲互联互通:中国的战略、政策与行动[J]
.学术前沿,2015(23):74-83.
被引量:7
4
王梦楠.
互联互通背景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转型[J]
.改革与战略,2016,32(4):117-120.
被引量:1
5
宁留甫.
跨国设施联通:历史启示与现实风险[J]
.宁夏社会科学,2016(3):90-95.
被引量:1
6
郭平.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逻辑——国家优势、大推进与区域经济重塑[J]
.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6-14.
被引量:11
7
李锋,徐兆梨.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程度测量及对策[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2):50-57.
被引量:7
8
李立民,杜兴鹏,李冯柳筠.
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文献综述[J]
.东南亚纵横,2017(4):74-79.
被引量:5
9
姚懿.
加快推进区域互联互通的路径及重点思考——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
.全国流通经济,2017(27):45-46.
10
余启龙,蒋惠园.
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对策研究[J]
.物流技术,2018,37(1):14-18.
被引量:5
1
郝璐璐.
文化因素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中的作用[J]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4):56-57.
2
仵金燕.
TPP和东亚区域一体化[J]
.商,2012(6):163-163.
被引量:1
3
东海.
浅析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复兴、原因及不确定因素[J]
.亚太经济,2002(4):3-7.
被引量:6
4
陈长奎.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6):59-61.
被引量:1
5
郝一辰.
国际大环境下的东亚一体化[J]
.中国城市经济,2011(3X):256-256.
6
李宜强.
欧洲一体化经验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启示[J]
.当代世界,2010(2):44-46.
被引量:4
7
殷勤,汪威毅.
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轮轴-辐条”结构难题与中国的对策[J]
.国际贸易问题,2006(5):48-53.
被引量:3
8
坂田幹男,崔岩.
东亚合作的区域主义分析[J]
.日本研究,2009(1):9-12.
被引量:3
9
王双.
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与东亚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应——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J]
.国际展望,2010,2(6):63-80.
被引量:9
10
黄晶.
浅析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力量[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4):26-27.
人民论坛
2014年 第A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