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7-78,共2页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同被引文献86
-
1熊礼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397-400. 被引量:23
-
2李红兵.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3):110-111. 被引量:110
-
3冯惠敏,黄明东,曾德军.工科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偏失[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1):25-26. 被引量:4
-
4唐莉.关于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111-112. 被引量:4
-
5马献英,魏韵琴.研究性学习方法与我国高校教法的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0(3):89-91. 被引量:4
-
6郭戈.“研究性学习法”述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6(6):43-45. 被引量:3
-
7吴文刚.高师公共教育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39-42. 被引量:15
-
8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基本类型与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4,24(11):93-95. 被引量:40
-
9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2):73-77. 被引量:61
-
10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3(1):79-82. 被引量:70
引证文献15
-
1朱婉珍,陈笑缘.高等数学“问题研究教学法”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17(3):369-372. 被引量:19
-
2万柏坤,李清,杨春梅,丁北生.Team Work: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好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2(2):83-84. 被引量:12
-
3孙莉玲.工科人才科学素质培养体系建构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4):80-82. 被引量:3
-
4仇芒仙,刘小晶.对本科生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探讨——以“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课程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125-128. 被引量:1
-
5宋凤宁.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意义、引导与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1):86-88. 被引量:4
-
6马雅丰,卢晓男,徐向荣,黄丽丽,吕卫国,谢幸.PBL教学模式在妇产科临床见习中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488-489. 被引量:4
-
7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7(2):39-49. 被引量:97
-
8熊礼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3):136-136. 被引量:3
-
9田艳杰.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质提高[J].科教文汇,2009(23):200-200. 被引量:1
-
10姜淑娟,刘兵,张振环.双语课程中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227-228.
二级引证文献159
-
1姚宏波,张萌,孙丽慧,郎尉雅,王月静,张海燕,李林,廉洁.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在组胚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1):115-116. 被引量:3
-
2樊江宏.我国高校“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S1):18-21. 被引量:2
-
3范岩,马立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成功,2013(18):331-332. 被引量:1
-
4董明,陈艳,陈向军,侯文皓,沈谨.大学—工业合作教学模式——《工厂物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及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58-59.
-
5余俊渠,叶树林.论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及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9):79-82. 被引量:14
-
6闫舒静,张兴会,李辉,何文章,张永丹.“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16(4):3-5. 被引量:40
-
7陆小华,熊光晶,陈珠琳.设计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6):83-87. 被引量:74
-
8朱婉珍,严永仙.应用型高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8(6):10-12. 被引量:7
-
9潘莉英.高等数学实用教学法探究[J].广西轻工业,2008,24(3):135-135. 被引量:6
-
10郑雪静.以“问题”驱动高等数学教学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6):94-97. 被引量:1
-
1王久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科学素质教育探讨[J].西部皮革,2017,39(6):126-127. 被引量:1
-
2郑鹏,卢裕钊.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93-95. 被引量:1
-
3曾秋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科学素质教育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262-263.
-
4陈若玲,刘绍勤,唐贤瑛.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交通高教研究,1998(3):36-38. 被引量:1
-
5邹进和.论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93-94. 被引量:2
-
6张小明.对大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初探[J].梧州学院学报,1999,10(2):15-18.
-
7边洁,江姜,张刚.略谈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8,0(13):97-98.
-
8高萌.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引领大学生科学价值观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5(24):229-229. 被引量:1
-
9李海涛,吕增建.试析物理学史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7):98-99. 被引量:1
-
10杨小云.提高活动课质量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湖北教育,1998,0(11):4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