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6,共2页
同被引文献26
-
1李昌平.为“三农”问题找出路[J].南风窗,2001(12):30-32. 被引量:9
-
2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12):19-24. 被引量:151
-
3陈波,罗颖录.中国农村制度的演进、绩效与创新[J].社会科学家,2001,16(5):41-44. 被引量:2
-
4刘武俊.户籍制度改革不宜缓行[J].读书,2001(12):99-104. 被引量:10
-
5刘力.试论高考制度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2005(5):33-34. 被引量:6
-
6张岑遥.制度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一个西方理论综述[J].经济师,2005(11):42-42. 被引量:2
-
7叶长青.制度——经济增长的首要源泉[J].经济师,2006(2):38-38. 被引量:2
-
8杨俊,李雪松.教育不平等、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4(2):37-45. 被引量:138
-
9李朝晖.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其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6,9. 被引量:2
-
10恢复高考三十年大事记[N].光明日报,2007-03-3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5
-
1王琪瑛.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农村制度创新[J].甘肃农业,2005(1):7-7. 被引量:1
-
2王秀章.对城镇贫困人群的社会考察及解困思路——以江西某市城镇贫困人群为例[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7(8):56-58.
-
3胡星斗,霍霆,张赫,张悦.弱势群体经济学简论[J].经济论坛,2009(14):4-8. 被引量:2
-
4叶景艳,高忠臣,王学军,何庆丰.我国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分析:人力资本与人才制度创新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0,10(2):134-140.
-
5李美玲.浅谈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9):40-41. 被引量:2
-
1关郁波.入世后沈阳市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J].调研世界,2002(8):24-25.
-
2郝达斌,屈学书.“股田制”与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S1).
-
3吴亚仑.“股田制”有利于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S1):9-10. 被引量:4
-
4刘驰.农村剩余劳动力何来?何去?何从?[J].理论界,2005(11):216-217.
-
5王伟.浅析农民收入构成探索农民增收的基本对策[J].商业研究,2004(19):131-134. 被引量:3
-
6马凯旋.中国二元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5,19(6):9-11. 被引量:2
-
7周俭初,韩卫兵.税费改革:寻求制度突破[J].江苏经济,2003(9):32-34.
-
8林志友.人民公社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4-12. 被引量:4
-
9温静.人民公社制与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励机制的比较[J].调研世界,2003(6):7-9.
-
10宋华.农村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1(5):8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