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兴安落叶松组织培养中丛生芽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
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5年生兴安落叶松当年枝条上的休眠芽经离体培养,其丛生芽发生频率最高为31.3%,使外植体利用率比用顶芽的大幅度提高。研究发现SH培养基对丛生芽的诱导频率高于MS培养基。在SH培养基上外植体产生的玻璃化苗少,其丛生芽分化率提高。如果利用较高浓度的激素处理,丛生芽发生的时间还可以缩短。
作者
杜晓光
袁巧平
李玲
机构地区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科所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
出处
《林业科技通讯》
1992年第2期15-17,共3页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组织培养
丛生芽发生
分类号
S791.222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3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44
同被引文献
73
1
马常耕.
世界林木遗传改良发展的新趋势[J]
.世界林业研究,1989,2(3):34-42.
被引量:6
2
王进茂,杨敏生,杨文利,李聪宣.
我国木本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J]
.河北林果研究,2004,19(3):295-301.
被引量:16
3
张守英,杜小光,李玲.
兴安落叶松组织培养不定根诱导的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1993(5):8-10.
被引量:8
4
王瑞勤,李凤兰,谭丽婷.
油松针叶束离体培养下器官建成的解剖学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16(4):27-32.
被引量:12
5
郑均宝,潘冬梅,陈正华.
油松离体胚子叶的组织分化和无根试管苗的形成[J]
.河北林学院学报,1994,9(2):97-101.
被引量:27
6
黄健秋,卫志明.
松属树种的组织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J]
.植物学通报,1994,11(1):34-42.
被引量:75
7
杨映根,桂耀林,郭仲琛.
裸子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和人工种子的研究[J]
.种子,1995,14(3):25-30.
被引量:10
8
韩素英,齐力旺,杨云龙,冯晓燕,杜云开.
几种针叶树种离体培养条件的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1995(10):20-22.
被引量:14
9
陈颖,李玲,韩一凡.
用组织培养方法增殖兴安落叶松限制因素的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1995(10):14-16.
被引量:1
10
成小飞,花晓梅,李文钿.
马尾松离体培养条件下的微繁殖和菌根的形成[J]
.林业科学研究,1995,8(3):241-246.
被引量:28
引证文献
7
1
张守英,杜小光,李玲.
兴安落叶松组织培养不定根诱导的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1993(5):8-10.
被引量:8
2
刘永红,孔令亚,王娟娟,段乐,肖飞.
针叶树离体培养研究进展[J]
.陕西林业科技,2005(2):52-56.
被引量:3
3
吴克贤,李伟,徐妙珍,党常顺,刘越.
长白落叶松组织培养的研究[J]
.林业科学,1996,32(2):125-133.
被引量:33
4
祝朋芳,罗凤霞,陈长卿,孙晓梅.
落叶松属树种的组织培养研究概述[J]
.辽宁农业科学,2000(5):29-32.
被引量:10
5
祝朋芳,陈长青,张惠华,罗凤霞,孙晓梅.
日本落叶松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J]
.辽宁农业科学,2002(1):21-23.
被引量:2
6
张素清.
落叶松属树种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
.辽宁林业科技,2015(1):56-58.
7
陈雪,孙丽娜,王媚,安冬,王淼,商超,吴春华.
外源激素对洒金柏离体培养的影响[J]
.园艺与种苗,2019,39(6):24-2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4
1
瑞红,李楠楠,段永清,王新凯,宋希明.
沙地云杉组织培养初步研究[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3,46(1):30-32.
2
冯金玲,陈辉,陈世品,杨志坚.
锥栗成熟胚离体培养初报[J]
.经济林研究,2004,22(3):29-31.
被引量:9
3
徐连峰,李长松,赵凌泉,史绍林,应亚琳.
钻天松无菌系建立的初步研究[J]
.防护林科技,2005,18(2):12-13.
被引量:1
4
董丽芬,彭丽萍.
培养基对樟子松胚不定芽增殖影响的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93-95.
被引量:3
5
陆燕元,樊军锋.
美国花旗松离体胚愈伤组织诱导与茎芽分化的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96-99.
被引量:5
6
赵小梅,刘丽娜,吴翠荣,周根余.
几种因子对红叶石楠增殖的影响[J]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3):202-204.
被引量:10
7
冷肖荀.
培养基类型对针叶树离体培养的影响[J]
.河北林业科技,2005(6):7-8.
被引量:3
8
朱晓丹,李桐森,邓莉兰.
云南松成熟胚的离体培养[J]
.贵州林业科技,2005,33(4):28-30.
被引量:4
9
岳彩鹏,黄进勇,王新建,何威.
松杉纲裸子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及展望[J]
.河南林业科技,2006,26(3):19-20.
被引量:3
10
吴克贤,李伟,徐妙珍,党常顺,刘越.
长白落叶松组织培养的研究[J]
.林业科学,1996,32(2):125-133.
被引量:33
1
乔永旭,张永平,张红心,陈超,王桂兰,袁晓龙.
非洲菊再生体系的建立[J]
.北方园艺,2012(18):130-132.
被引量:1
2
李先芳,韦小敏,李利红.
BA、NAA在柽柳离体快繁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396-4398.
被引量:3
3
张兆功,邵登魁,李莉,侯全刚,李江,张广楠,翟秀明.
NAA、6-BA对不同熟性甘蓝子叶期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及其丛生芽发生[J]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128-132.
被引量:8
4
孔凡甲,陈淑华,冷志巍,何洪光.
白林2号杨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J]
.吉林林业科技,2016,45(1):16-18.
5
马生健,潘清梅,吴志华,曾富华.
尾叶桉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
.桉树科技,2006,23(1):11-16.
被引量:6
6
李金雨,洪丽萍.
蝴蝶兰丛生芽途径的组织培养技术[J]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4):610-613.
被引量:26
7
宁志怨,江芹,陈静娴,廖华俊,董玲.
蓝莓丛生芽的诱导及植株再生[J]
.分子植物育种,2007,5(F11):64-66.
被引量:21
8
贾文庆,尤扬,刘会超.
牡丹顶芽不定芽诱导及生根的初步研究[J]
.北方园艺,2012(12):138-140.
被引量:5
9
陈淑媛,曹君迈,陈星,谢峰,戚兵.
勿忘我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的研究[J]
.种子,2015,34(2):115-120.
被引量:3
10
郑磊.
探讨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4):109-109.
林业科技通讯
199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