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确保21世纪优势地位的着力点——会聚技术
被引量:5
出处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3年第8期58-60,共3页
Glob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y Outlook
参考文献5
-
1廖湘阳.学科会聚过程中的决策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9):468-470. 被引量:3
-
2向渝梅,章波.“NBIC会聚技术”对学科会聚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137-138. 被引量:8
-
3左金风,温新民.学科会聚、交叉与科研平台建设[J].科学学研究,2005,23(B12):11-15. 被引量:15
-
4张宁,罗长坤.“会聚技术”及其对科技管理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5):97-100. 被引量:5
-
5张道武..基于我国企业核心能力提升背景的合作创新若干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
二级参考文献31
-
1王新德,吕红芝,周培.以大项目为载体 促进学科交叉 加快高校科技创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z1):235-237. 被引量:9
-
2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1):58-60. 被引量:321
-
3魏传忠,刘国传,靳萍,王海鹏.现代科研模式下的科研群体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1):29-32. 被引量:7
-
4吴振球.以学科交叉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2):17-21. 被引量:26
-
5陈村富,刘玉鹏.跨文化视野下的学科会聚[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4):11-17. 被引量:5
-
6李晓强,张平,邹晓东.学科会聚:知识生产的新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6):112-115. 被引量:23
-
7[5]GERHARD,KRISTIN H.Challenges in Electronic Collection Build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Collection Management,1994,25 (1):53. 被引量:1
-
8[7]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http://www.nap.edu/ catalog/11153,html. 被引量:1
-
9[8]朱丽·汤普森·克莱思.姜智芹,译.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0. 被引量:1
-
10[10]亨利·埃茨科威兹.周春彦,译.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38-239. 被引量:1
共引文献23
-
1赵胜利,郑新,张军,侯红明,黄宁生.广东省省属研究机构参与区域科研平台建设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6):98-103. 被引量:5
-
2孙爱军.虚拟R&D团队内部学科群相效应的激励[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8):107-108.
-
3陈华杰.探讨高校的学术平台及构建策略[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5):540-543. 被引量:1
-
4汪国林,杨友文,范昕.学科交叉、会聚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8-12. 被引量:7
-
5张玲.NBIC聚合科技及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43-148. 被引量:1
-
6马涛,李继红.数字时代学术期刊整合服务模式初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42(2):83-86. 被引量:2
-
7栾春娟.“纳米-生物”会聚技术的测度及启示[J].科研管理,2012,33(7):48-58. 被引量:21
-
8王宝华.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谈古诗《登鹳雀楼》的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0(7):96-96.
-
9刘宝杰.论作为支撑“超”人类未来存在的会聚技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0):14-17. 被引量:4
-
10关苑君,李世阳,陈省平,吴珏珩,蓝秀健,李娟.基于学科会聚的转化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3):6-10.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40
-
1王新德,吕红芝,周培.以大项目为载体 促进学科交叉 加快高校科技创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z1):235-237. 被引量:9
-
2裴钢,熊燕,高柳滨.NBIC会聚技术:中国的新机遇?[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7,2(1):46-50. 被引量:7
-
3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1):58-60. 被引量:321
-
4魏传忠,刘国传,靳萍,王海鹏.现代科研模式下的科研群体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1):29-32. 被引量:7
-
5吴振球.以学科交叉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2):17-21. 被引量:26
-
6陈村富,刘玉鹏.跨文化视野下的学科会聚[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4):11-17. 被引量:5
-
7朱葆伟.高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公正[J].天津社会科学,2007(1):35-39. 被引量:7
-
8邱仁宗.人类能力的增强——第8届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学术内容介绍之三[J].医学与哲学(A),2007,28(5):78-80. 被引量:6
-
9赵克.会聚技术及其社会审视[J].科学学研究,2007,25(3):430-434. 被引量:17
-
10李晓强,张平,邹晓东.学科会聚:知识生产的新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6):112-115. 被引量:23
引证文献5
-
1廖湘阳.学科会聚过程中的决策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9):468-470. 被引量:3
-
2张宁,罗长坤.“会聚技术”及其对科技管理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5):97-100. 被引量:5
-
3左金风,温新民.学科会聚、交叉与科研平台建设[J].科学学研究,2005,23(B12):11-15. 被引量:15
-
4向渝梅,章波.“NBIC会聚技术”对学科会聚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137-138. 被引量:8
-
5陈万求,杨华昭.会聚技术的发展与NBIC鸿沟[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6):126-130.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30
-
1赵胜利,郑新,张军,侯红明,黄宁生.广东省省属研究机构参与区域科研平台建设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6):98-103. 被引量:5
-
2孙爱军.虚拟R&D团队内部学科群相效应的激励[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8):107-108.
-
3陈华杰.探讨高校的学术平台及构建策略[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5):540-543. 被引量:1
-
4汪国林,杨友文,范昕.学科交叉、会聚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8-12. 被引量:7
-
5张玲.NBIC聚合科技及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43-148. 被引量:1
-
6马涛,李继红.数字时代学术期刊整合服务模式初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42(2):83-86. 被引量:2
-
7栾春娟.“纳米-生物”会聚技术的测度及启示[J].科研管理,2012,33(7):48-58. 被引量:21
-
8王宝华.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谈古诗《登鹳雀楼》的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0(7):96-96.
-
9刘宝杰.论作为支撑“超”人类未来存在的会聚技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0):14-17. 被引量:4
-
10关苑君,李世阳,陈省平,吴珏珩,蓝秀健,李娟.基于学科会聚的转化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3):6-10. 被引量:6
-
1传智.美国确保21世纪优势地位的着力点——会聚技术[J].四川经济研究,2004(3):46-48.
-
2张宁,罗长坤.“会聚技术”及其对科技管理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5):97-100. 被引量:5
-
3李大申.会聚技术近年来的进展和突破[J].科技中国,2005(6):59-59. 被引量:1
-
4孙成权.美国发展会聚技术的目标及其战略影响[J].科学新闻,2006(6):33-36. 被引量:4
-
5刘宝杰.论作为支撑“超”人类未来存在的会聚技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0):14-17. 被引量:4
-
6张春静.纳米科学与技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35(4):71-71. 被引量:3
-
7师昌绪.《纳米科学与技术》给产业带来的影响[J].中国科技成果,2005,6(6):55-58. 被引量:2
-
8朱文静.Impact of M-Technologies Report[J].商情,2012(26):137-137.
-
9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自然科学技术期刊压缩整顿的通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1(1):5-5.
-
10曲非非,綦希林.在科技发展中的计算机走向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2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