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选择'少数民族'和'胡人'两个概念,就学术研究对以唐朝为核心的古代社会中的民族群体如何表述和描写的问题提出看法。作者认为,'少数民族'的概念是中国大陆1949年以后针对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就其人口数量、政治地位、国家法定公民等属性进行规定之后形成的概念,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其内涵和外延具有与过去类似民族群体相互区别的特点,且具有稳定性,属于时代的产物。因此,在面对历史上的类似民族群体时,为表述的清楚起见,作者不主张径直采用'少数民族'这一词汇称呼,最佳的方式是采用传统中的中性词汇,如'匈奴(人)'、'突厥(人)'、'吐蕃(人)'等等,这样的词汇也具有历史的时代性,以示与今天有所区别,显示出历史研究中的严谨态度。作者还对历史时期中的'胡人'概念进行研究,在王国维、陈寅恪、吕思勉等中外学人已有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倾向于认定,所谓“胡人”概念,早期是农耕为主的汉人对北方草原以匈奴人为主的游牧民的称呼,后来转向西域,特别是以粟特人为首的“鼻高目深”为相貌特征的中亚人的称谓。
出处
《乾陵文化研究》
2008年第1期10-28,共19页
Qianling Culture Research
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度)项目成果之一(序号:NCET-04-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