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规划师》
2003年第B06期4-5,共2页
Planners
同被引文献49
1 赵丽虹,王鹏.对ICT背景下城市规划技术方法变革方向的思考[J] .当代建筑,2020(12):51-55. 被引量:9
2 王明浩,李小羽.对城市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J] .城市发展研究,2004,11(4):38-41. 被引量:2
3 单纬东,陈彦光.城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4):378-382. 被引量:1
4 顾朝林,陈璐,王栾井.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J] .城市发展研究,2004,11(6):32-40. 被引量:8
5 戴汝为.复杂巨系统科学——一门21世纪的科学[J] .自然杂志,1997,19(4):187-192. 被引量:65
6 房艳刚,刘鸽,刘继生.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2005,25(6):754-761. 被引量:27
7 陈彦光.中国城市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与判据——为什么说所有城市都是自组织的?[J] .城市规划,2006,30(8):24-30. 被引量:81
8 张烈.城市规划中的街道(宽度)及城市交通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01) 被引量:1
9 Bryan C Pijanowski,Daniel G Brown,Bradley A Shellito,Gaurav A Manik.Using neural networks and GIS to forecast land use changes: a Land Transformation Model[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 2002 (6) 被引量:1
10 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规划变革[J] .城市规划,2009,33(4):11-26. 被引量:84
引证文献6
1 张晶.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管理[J] .山东纺织经济,2006,23(1):91-92.
2 郑玮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设计课程体系构建问题研讨[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8):56-56. 被引量:1
3 徐振强.服务新型城镇化探讨我国城市科学学科(群)的发展演进(1984-2014)[J] .中国名城,2014,0(10):20-24. 被引量:12
4 杨天人,吴志强,潘起胜,曲峻熙,金鹰.城市发展的模拟与预测——研究进展、发展挑战与未来展望[J] .国际城市规划,2022,37(6):1-8. 被引量:7
5 郭晨,武廷海,朱栋文,丁一,刘浩.超大规模人居信息传导与数据要素配置[J] .城市规划,2024,48(6):14-24.
6 赵勇健,宋映铉,李金钢,翁林宇.复杂适应系统下东北亚港口城市政策演变[J] .商业经济研究,2015(15):133-136.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4
1 秦小东.工科院校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6):60-63. 被引量:1
2 徐振强,王文丽,彭小梅.基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视角探讨城镇文化复兴与文创新城联动的顶层设计要点[J] .福建建设科技,2015(1):44-49. 被引量:5
3 徐振强.中外智慧城市联盟发展:对比·启示·建议[J] .建设科技,2015(5):48-58. 被引量:12
4 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绩效评价概念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兼论我国海绵城市创新体系平台的建设[J] .中国名城,2015,0(5):16-25. 被引量:45
5 徐振强.城市更新中的集约利用资源与立法配套政策——以英国PPP模式推进旧城提质升级为例[J] .上海城市管理,2015,24(4):55-60. 被引量:3
6 徐振强.国际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的创新项目与战略展望——以中芬政府间合作的进展轨迹为例[J] .上海城市管理,2015,24(5):59-64. 被引量:2
7 徐振强.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研究与深化思考[J] .建设科技,2015(16):26-32. 被引量:1
8 徐振强.面向“十三五”培育中国特色海绵城市行业体系——基于对海绵城市企业总体现状调研的初探[J] .城市住宅,2015,22(9):11-18. 被引量:13
9 徐振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规划新思路[J] .建设科技,2015,0(18):61-65. 被引量:10
10 徐振强.中美智慧城市领域合作潜力分析与“十三五”合作思考[J] .城市住宅,2015,22(11):50-56. 被引量:4
1 周干峙.城市发展和复杂科学[J] .城乡建设,2004(5):50-51. 被引量:7
2 穆清.浅谈大型公共建筑的非线性实践[J] .建筑知识:学术刊,2014(1):20-20.
3 本刊编辑部.对策低碳生态城[J] .建设科技,2011(13):1-1.
4 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的生态化、人性化改造[J] .科学中国人,2010(11):18-25. 被引量:3
5 申浩.当代建筑结构创新的几个倾向[J] .建筑与环境,2008,2(5):165-167.
6 陈小辉,刘淑虎.复杂科学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更新方法研究——以福州上下杭历史地段为例[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910-916. 被引量:3
7 石楠.复杂[J] .城市规划,2009,33(8):1-1.
8 熊靓.徐卫国与非线性建筑[J] .中国科技财富,2006(11):58-61. 被引量:1
9 赖燕琳.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革新[J] .城市建筑,2017,0(8):20-21.
10 王育林.日本建筑新动向[J] .世界建筑,2004(3):88-91.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