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与创作》
2003年第3期9-13,共5页
Criticism and Creation
共引文献38
-
1刘帅.具身认知视角下文学语言特性反思与重构——基于身体叙事学的考察[J].理论观察,2024(2):102-107.
-
2景国劲.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现象的反思[J].文艺研究,2002(4):65-74. 被引量:1
-
3王培基.文学语言研究误区评说[J].青海社会科学,2005(1):96-98. 被引量:1
-
4董正宇.“大众群言”文学时代的前奏——评周立波《暴风骤雨》的语言策略及其他[J].理论与创作,2005(1):82-85.
-
5张稔穰,姜良存.蒲松龄对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整合[J].蒲松龄研究,2000(3):283-298. 被引量:2
-
6肖翠云.中国语言学批评:热潮退却后的冷思[J].文艺争鸣,2005(5):64-67.
-
7周志强,孙嘉卿.一个伟大传统的失落与重建——从汉语形象角度看白话文改革[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17(4):60-67. 被引量:4
-
8王大桥.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中文学发展观的反思[J].船山学刊,2006(3):130-132.
-
9刘自匪.诗语的俗化和俗语的诗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27-130. 被引量:4
-
10韩伟.近20年国内文学语言研究考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4):434-44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03
-
1刁晏斌.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21(1):65-77. 被引量:14
-
2刁晏斌,马永草.试论“欧化文言”及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20(1):165-179. 被引量:6
-
3孙志伟.从现代语言学叙事视角看先锋小说的不可接近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96-98. 被引量:1
-
4余光中.中文是最纯正的语言[J].现代教育论丛,2007(9):92-96. 被引量:2
-
5尹德翔.关于汉语欧化与文学困惑的断想[J].文艺评论,1999(2):18-22. 被引量:7
-
6张卫东.北京音何时成为汉语官话标准音[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5(4):93-98. 被引量:23
-
7刘重德.“欧化”辨析——兼评“归化”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46-50. 被引量:42
-
8李荣启.博大恢宏蔚为壮观──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3):95-99. 被引量:1
-
9曹顺庆.“《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2):102-105. 被引量:25
-
10唐骅,李荣启.论色彩的表现性[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9,11(2):88-9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7
-
1刁晏斌,马永草.试论“欧化文言”及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20(1):165-179. 被引量:6
-
2李永梅.20世纪后中国文学语言的发展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358-359.
-
3孟华.字本位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两种证据观及其历史演变[J].证据科学,2010,18(3):329-338. 被引量:1
-
4刁晏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多元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5):12-20. 被引量:2
-
5李荣启.由博到专 由博返约——我的治学之路[J].民族艺术,2018(1):5-10.
-
6刁晏斌.欧化及其研究的新思考:写在汉语欧化研究百年之际[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3):1-20. 被引量:15
-
7张晨霞.文学语言功能的历史演进与语言主体地位的确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2):62-7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2
-
1刁晏斌.论华语研究的六个视角[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22(2):257-272. 被引量:3
-
2马永草.试论晚清白话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以“N的V”为例[J].励耘语言学刊,2023(1):273-288.
-
3陈莹,丛杭青.证据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认识论重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2):93-100. 被引量:2
-
4邹晓玲.从汉语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看海峡两岸语言关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104-111.
-
5刁晏斌.论“汉语欧化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5):1-14. 被引量:7
-
6马永草.汉语欧化的历时考察——以《天路历程》跨越一个多世纪的两个译本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5):15-22. 被引量:3
-
7刁晏斌.欧化及其研究的新思考:写在汉语欧化研究百年之际[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3):1-20. 被引量:15
-
8刘兴忠.汉语异质文言的欧化特征——以梁启超“新文体”语法现象为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3):33-43.
-
9刁晏斌.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J].长江学术,2022(2):90-102. 被引量:4
-
10祝婉莹.现代汉语的隐性欧化现象[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63-69.
-
1陈紫耀.小议老舍的语言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8(F06):203-204.
-
2罗新河.钱钟书论文学的通俗化与平民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71-73.
-
3胡海青.雷蒙德·卡佛的文学语言观念之解读[J].语文建设,2015,0(12Z):88-89. 被引量:1
-
4余礼凤.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三次俗化浪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2):89-90. 被引量:1
-
5於可训.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俗化问题的思想提纲[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4(3):9-13. 被引量:1
-
6刘东方.老舍与赵树理的现代文学语言观[J].文艺争鸣,2012(11):82-84.
-
7唐再兴.左联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对赵树理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2):125-129. 被引量:1
-
8金伟,金红.文学通俗化与时代主旋律[J].时代文学,2008(4):8-9. 被引量:1
-
9刘东方.论老舍的民族化语言观[J].东岳论丛,2007,28(4):93-96. 被引量:1
-
10蔡骥鸣.试论新时期诗歌意象的心理内涵[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3):6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