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河池师专学报》
1994年第4期28-30,共3页
Journal of Hechi Normal College
同被引文献25
-
1张觉.论鲁迅《秋夜》的象征主义特征及其象征意义[J].鲁迅研究月刊,1999(8):33-38. 被引量:2
-
2谢菊.《伤逝》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56-61. 被引量:13
-
3汪卫东.《秋夜》:《野草》的“序”[J].中国文学研究,2006(4):52-55. 被引量:11
-
4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下同. 被引量:1
-
5.《鲁迅杂文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4页. 被引量:14
-
6.《鲁迅全集》第10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244、244-245、243页. 被引量:10
-
7高旭东.《鲁迅:在医生与患者之间》[A].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162页. 被引量:3
-
8.《鲁迅全集》第11卷[M].人民文学出版,1981年版.第413页. 被引量:37
-
9.[N].《晨报副刊》,1922年11月27日-19日. 被引量:7
-
10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第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9
-
1陈佳.从《散文小诗》到《野草》——论翻译《巴黎的忧郁》对鲁迅散文诗创作的影响[J].现代中文学刊,2023(5):59-68.
-
2王宗凡,徐续红.“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从《孤独者》看“兄弟失和”对鲁迅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75-80. 被引量:4
-
3王宗凡.“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从《孤独者》看“兄弟失和”对鲁迅的影响[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与经济研究),2009,7(1):50-55.
-
4刘骥鹏.被封口的“我”与滔滔不绝的“他者”——《墓碣文》之探究[J].文艺争鸣,2012(9):76-80. 被引量:1
-
5朱崇科,陈沁.鲁迅作品中的“兄弟失和”纠结及其超克——以《伤逝》为中心[J].文艺争鸣,2015(11):73-81. 被引量:4
-
6赵学勇,吕惠静.新世纪《野草》研究与鲁迅研究转型[J].学习与探索,2016(11):152-161.
-
7周逢琴.周氏兄弟失和后的潜对话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18-21.
-
8王风.《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J].学术月刊,2021,53(12):151-167. 被引量:4
-
9王风.《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4):138-152. 被引量:1
-
1杨邪.两株枣树[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3(2):65-66. 被引量:1
-
2楚楚.秋夜[J].青年作家,2017,0(5):143-143.
-
3许崇高.秋夜[J].滇池,2000(2):56-56.
-
4郑卜豪.秋(外一首)[J].江河文学,2000(1):58-58.
-
5鲁迅.秋夜[J].文苑,2009(3):39-39.
-
6魏家骏.“枣树”的话题[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3(4):8-10.
-
7龙腾宇.鲁迅自我的寻找——对《秋夜》的再解读[J].青年时代,2014,0(17):20-20.
-
8祁美玲.鲁迅自我的寻找——对《秋夜》的再解读[J].现代交际,2014(9):85-85.
-
9鲁红平.论谢灵运、鲍照山水诗之差异[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18(1):48-51. 被引量:1
-
10金嗣水.秋夜[J].中华诗词,201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