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2-33,共2页
Biology Teaching
同被引文献9
-
1唐祺,赵咏梅,卢慧.多媒体教学在解剖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5,13(1):59-60. 被引量:7
-
2王旻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5,13(4):53-55. 被引量:6
-
3郭向明,黄海,江丽瑜.谈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与传统教育的现实效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1):4-5. 被引量:7
-
4林平.谈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1):32-33. 被引量:13
-
5言惠文,李新华,朱禾芬.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1):45-45. 被引量:5
-
6刘骏,李艳.多媒体教学视频网络系统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J].生物学教学,2002,27(10):37-38. 被引量:3
-
7黄艳娟.浅谈医学院校CAI应用的误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6):42-43. 被引量:12
-
8陈命家,赵慧.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5):57-58. 被引量:31
-
9杨俊超.多媒体课件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整合策略[J].生物学教学,2003,28(11):51-5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3
-
1林平.多媒体教学在人体寄生虫学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5):292-294. 被引量:5
-
2马志红,李爱英,刘文泰,王铁柱,石玉娥.多媒体技术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63-564. 被引量:2
-
3黄倩.浅谈多媒体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6):71-73.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5
-
1刘晖.浅谈《人体寄生虫学》应用CAI的几个问题[J].热带医学杂志,2006,6(12):1327-1328. 被引量:5
-
2周怀瑜,赵群力,张加勤,古钦民,李瑛,丛华,何深一.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1(6):477-478. 被引量:19
-
3朱丹.关于《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和教学体会[J].科技信息,2008(11):193-193. 被引量:6
-
4崔玉宝,彭江龙,周鹰.多媒体技术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效果[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12):960-960. 被引量:13
-
5刘文娟,王蕾.启发式教学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医学,2009,38(3).
-
6付瑞娟.浅议高师心理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思路[J].考试周刊,2009(17):27-27. 被引量:4
-
7葛振萍.高职形象设计专业人体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6):41-42.
-
8叶珊珊,马红英.多媒体教学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4):566-567.
-
9吕岩红,孔建,贾丽敏,张颖,徐玉东.基础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6):411-413. 被引量:8
-
10曹灿,曹颖.“医学寄生虫学”分布式多媒体资源库的建立[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9):80-82. 被引量:2
-
1杨辉.CAI课件制作的理论基础与未来发展[J].教育探索,2003(4):58-58. 被引量:8
-
2美国IBM公司i系列首席科学家Frank Soltis访问我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0(6):511-511.
-
3袁平.深刻认识CAI 提高教学质量[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16(3):31-33.
-
4焦海霞.CAI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1):9-10. 被引量:6
-
5胡兴松.直面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有感于《〈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J].信息技术教育,2005(6):59-60.
-
6杨世诚.午睡,为生命充电[J].上海科学生活,2000(8):24-25.
-
7董慧娟.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CAI课件的重要性研究[J].大家,2011(24):127-127.
-
8曹颖丽,崔荣军.多媒体课件在中等卫生学校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职业技术,2008(3):23-23.
-
9人才争夺战进入“摇篮时代”[J].理论与当代,2010(7):56-57.
-
10戴支凯,徐庆.药理学电脑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J].华夏医学,2007,20(3):574-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