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9-49,共1页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同被引文献9
-
1徐敏晖,屈新跃,熊文华,战秀英.二次供水污染的途径及预防对策研究[J].广东卫生防疫,1998,24(2):79-81. 被引量:2
-
2许汝琪,金满义,薜玉栋,杨秀兰,李丽峰,李建祥,屈国平,柳鹏.呼和浩特市二次供水水质现况与对策[J].内蒙古预防医学,1999,24(2):93-94. 被引量:1
-
3舒丽萍,陈桂兰,谢立.黄石市二次供水卫生状况及管理对策的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0,13(S1):48-49. 被引量:2
-
4张惠英.我国城市二次供水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7(S3):86-89. 被引量:11
-
5沙丽,段坤志,高瑞.青岛市二次供水预防性卫生监督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0,7(4):177-179. 被引量:3
-
6陈慧中,祝军,师秀艳.浅谈二次供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1):41-41. 被引量:16
-
7李研.城市二次供水卫生问题及相关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01,15(3):40-41. 被引量:2
-
8甘日华.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的处理技术[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18(5):310-311. 被引量:8
-
9宋强.徐州市二次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03,14(1):38-39.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6
-
1黎林.二次供水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科技资讯,2007,5(27):40-40. 被引量:1
-
2张青碧,叶运莉,甘仲霖,陈荣荣.某市2004~2005年二次供水的卫生监测[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7):3364-3365. 被引量:3
-
3李梅,于军亭.我国村镇供水处理技术及发展模式探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22(4):307-311. 被引量:5
-
4孙国权.浅谈建筑给水系统二次污染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239-239.
-
5徐学.太阳能热水器供水的污染现状[J].山西科技,2009,24(2):113-114. 被引量:2
-
6侯国云,张海红.浅析二次加压给水中容易遇到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23-23. 被引量:2
-
7许风华,王怀记,刘俊玲,张啓生,何振宇.武汉市二次供水卫生状况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6):115-116. 被引量:2
-
8徐华英,宓铮,陆建骅.上海市闵行区住宿场所二次供水的卫生状况[J].职业与健康,2011,27(23):2777-2779. 被引量:7
-
9吴霄.温州市鹿城区二次供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675-1675. 被引量:1
-
10徐长春.如何保证居民用水水质安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5(6):98-98.
-
1易跃文.武汉居民饮用水水质检测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11):166-167. 被引量:1
-
2赵红忠.监理对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5):128-128.
-
3刘景涛,李森林,郑宁,尚思伯,贺晋荣.西安市明城墙及其周边区域排水系统问题诊断及改造方案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11):75-78. 被引量:1
-
4郑睿贤.建议修改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J].中国人造板,1996,0(7):5-7.
-
5林怡宏.中国消防行业的困境与嬗变[J].亚洲消防,2006(3):82-83.
-
6张士刚,胡晓波,李军.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工程应用状况的分析[J].中国包装科技博览:混凝土技术,2011(8):59-61.
-
7郭影清.上饶市信州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分析[J].老区建设,2010(6):23-24.
-
8曾梓峰.楔块长度对瞬时式安全钳性能的潜在风险探讨[J].中国电梯,2013(12):44-45.
-
9朱晓华,高敏杰,朱斌,邢文清.玻纤胎沥青瓦抗风揭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J].中国建筑防水,2012(3):40-43.
-
10廖镇勋,王珏.智能手机结合二维码唯一性标识在检测取样过程监管中的应用[J].才智,2015(1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