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傅斯年与新史学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时期涌现出来的史学大师之一,对我国史学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众多名师大家均认为其史学思想受乾嘉学派、兰克史学等影响,却很少论及其与新史学派的关系。本文试从中外新史学派的兴起、新史学派对傅斯年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傅斯年与新史学派的关系。
作者
刘进全
机构地区
江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
出处
《黑龙江史志》
2009年第8X期56-57,共2页
Historical Records of Heilongjiang
关键词
傅斯年
新史学派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K825.81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3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房鑫亮,吴忠良.
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J]
.历史教学问题,2005(4):42-47.
被引量:7
2
史革新.
20世纪初西史东渐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发轫[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60-65.
被引量:7
3
侯云灏.
20世纪初“新史学”的产生及其演变[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5):32-36.
被引量:4
4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04)
被引量:1
5
葛志毅.
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实启示[J]
.北方论丛,1999(3):48-56.
被引量:6
6
张广智,陈新撰稿,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被引量:1
7
(美)伊格斯(Iggers,G.G.)著,赵世玲,赵世瑜译.欧洲史学新方向[M]. 华夏出版社, 1989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33
1
[4]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Z].北京:中华书局,1957.
被引量:1
2
论处金衢严四府之关系及其处置之方法[J].萃新报,1904,(2).
被引量:2
3
赤门生.法兰西革新机关[J].译书汇编,1901,(10).
被引量:1
4
刘师培.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界[J].国粹学报,1908,(9).
被引量:1
5
[13]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被引量:1
6
邓实.史学通论:四[J].政艺通报,1902,(1).
被引量:1
7
马叙伦.史学大同说[J].政艺通报,1903,(16).
被引量:2
8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岳玉玺等编.傅斯年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被引量:9
9
.新史学[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9..
被引量:20
10
.历史研究法序[A].何炳松.何炳松文集(第4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6.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19
1
王琳.
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传统史学与兰克史学[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201-201.
2
北京平谷区电子政务办公平台[J]
.办公自动化,2005,14(3):8-9.
3
焦润明.
傅斯年与“科学史学”派[J]
.史学理论研究,2005(2):44-53.
被引量:5
4
蓝鸥.
2005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2):122-129.
5
汪受宽,屈直敏.
建立全民族的中国史学史[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1):47-57.
被引量:1
6
韦长发,周毅.
李则纲《史学通论》历史编纂学述论[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0):51-53.
7
王琳,窦强.
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传统史学与兰克史学[J]
.兰台世界(上旬),2009(10):21-22.
被引量:1
8
郑先兴.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史学比较的理论研究[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30(4):32-41.
9
刘文鹏.
在政治与学术之间——20世纪以来的“康乾盛世”研究[J]
.学术界,2010(7):174-191.
被引量:2
10
苏全有,郑伟斌.
对傅斯年史学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
被引量:3
1
陈学旺.
黄仁宇明史研究的学术渊源——欧美史学[J]
.黑龙江史志,2014(7).
2
张广智.
美国“新史学派”述评[J]
.世界历史,1984(2):91-95.
被引量:7
3
徐庆全.
少一点武断,多一点“别备异说”[J]
.中国新闻周刊,2009(36):89-89.
4
徐良.
美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评《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J]
.安徽史学,2005(1):108-110.
被引量:4
5
王文光,李汹.
云南近现代民族史研究论纲[J]
.思想战线,2007,33(5):1-8.
被引量:5
6
徐国利.
中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进步的一个标志”——《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读后[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6):151-152.
7
徐国利,刘卫.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史学的近现代化[J]
.民主与科学,1999,0(2):23-25.
8
孔维佳.
简评鲁滨逊《新史学》——蒋廷黻对鲁滨逊新史学派的师承[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2):155-155.
9
李孝迁.
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在中国的回响(上)[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6):55-64.
被引量:7
10
李孝迁.
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在中国的回响(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1):74-83.
被引量:7
黑龙江史志
2009年 第8X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