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林业教育》
2002年第6期54-55,共2页
Forestry Education in China
同被引文献13
-
1刘通.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生态补偿的若干问题解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2):49-51. 被引量:6
-
2韦化,唐纪良.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8(3):81-83. 被引量:55
-
3谢晓鹏.科研转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0(2):55-56. 被引量:8
-
4刘方明,田立娟,李修平,程海涛,李丽.加强科研引导,促进生态学教学改革[J].科学教育,2010,16(5):1-3. 被引量:5
-
5赵辉,王则一,齐实,王秀茹,高甲荣,杨海龙.“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课程实践环节设计[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9(4):50-54. 被引量:7
-
6房伟,袁璟,肖亚中.“科研项目”引导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13,30(3):112-113. 被引量:16
-
7刘贤赵,李朝奎,陈新保,全斌.论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学大纲[J].大学教育,2014(11):133-135. 被引量:17
-
8刘增文.“水土保持规划”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内容的界定[J].中国林业教育,2002,20(2):40-41. 被引量:2
-
9殷建玲,周冰,沈学举,李刚.以科研促进教学 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9):99-101. 被引量:2
-
10吴静,邱丽颖,冯磊,胡静,邬敏辰.以培养科研素质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3):187-190. 被引量:9
引证文献2
-
1单立山,赵锦梅,王立.“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33(4):75-77.
-
2贾剑波,刘文娜,文仕知,王忠诚,罗忠.“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2):61-64. 被引量:2
-
1杜凤国.农林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发展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8):53-56. 被引量:5
-
2潘斌.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5056-5058. 被引量:5
-
3李平,李青,叶梦琪.我国农林高等院校改名之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97-102. 被引量:1
-
4刘增文.“水土保持规划”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内容的界定[J].中国林业教育,2002,20(2):40-41. 被引量:2
-
5李雅素.农林高等院校测量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1,19(6):52-53. 被引量:1
-
6陈辉.加入WTO后“森林保护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2,20(3):27-28. 被引量:6
-
7王金琼,吴淑娟.农林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3(1):50-52. 被引量:3
-
8陈红,杨建龙.我国省际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0):6883-6888. 被引量:4
-
9杨玉盛,谢锦升,陈光水,陈清山,董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直观实践教学改革[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4):97-101. 被引量:11
-
10田振坤.农林高校科研实践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1):52-53.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