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和深邃含义做了全面考证。论证了“中国通用语言文字”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异同,考察了我国从“雅言”“通语”“官话”到“国语”、从“国语”“大众语”“普通话”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历史进程。文章认为:在清末民初之前,“雅言”作为王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往往体现了一种特权和身份,是自上而下的、从内而外的,体现的是一种从中心到边缘的辐射力和差异性,体现的是精英和官僚文化,往往是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文学语言,追求的是古今兼容,南北兼顾,体系庞大,追求人造性质、综合性质、规定性质,讲求苛细谨严和精雕细刻,甚至艰深冷僻。其听、说、读、写往往是小众的,是“点”上和“线”上的,而非“面”上的,至于普通的人民大众,是不太可能有接受雅言教育、推广和普及机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所提倡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现的是一种真正的语言文字平等和民主,是扁平化的、大众的、全覆盖的、无差别的、普惠的、上下贯通的,是以“点”带“线”、以“线”代“面”、“点线面俱全”的全民语言文字教育运动,国家通过通用语言文字大众普及教育,培养国家通用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人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和普及,全面提升每一位公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素养,提升国民意识,完善社会综合治理,实现全社会经济和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普通话”传达的是活生生的话语,体现的是“普”(普遍)和“通”(通用),追求的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和群体认同、民族国家的认同,通过语言文字的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国家的�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共17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2022年度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项目“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史研究”(WT145-16)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吐鲁番文献合集
校注
语言文字研究及语料库建设”(17ZDA3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