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缓中补虚”理论出自《金匮要略》,是仲景针对虚劳日久,正气亏虚而干血内结病机提出的重要治疗大法,即消补兼施、畅达营卫、峻药缓图,可收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缓图徐建功之效。张昱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病程进展缓慢,治疗疗程长,以脏腑正气亏虚为本、湿浊瘀毒停留为标,呈现虚实夹杂证,治疗时既不能徒事补益而壅塞气机使邪气痼结,也不可峻药猛攻而戕伐脾胃使正气更虚,当以“缓中补虚”为法,提出通玄府、祛肾毒、护胃气、搜肾络等具体治法。用药重在恢复脾肾蒸腾气化功能,使气机得以流转,湿浊毒邪得以祛除,从而体现出慢病虚实同调、缓图建功的治疗特色及用药特点。
出处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9期143-145,174,共4页
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基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CI2021A01206)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3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