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优质课,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一话题时常掀起舆论风暴。虽见仁见智,各持一端,但其实践的底层逻辑与秩序优化,还应予以澄清。优质课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实践淬炼,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堂教学。然而,随着功利主义倾向甚嚣尘上,人们为之“赋魅”,熙熙攘攘,蔚为可观。但操之过度的后果,是使优质课渐渐偏离了实践样本,变成了观赏样本,继而优质课评比越来越聚焦于教师的外在化、模式性的行为表达。相对的,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于是,优质课被贴上“作秀、功利、耗神、压力”等负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