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学者以“感事”解“格物”,指向实践之知;承袭此种诠释思路,德性认识论视角下的“感”则呈现为主体的理智德性。由此,先秦儒家“格物论”所寓意的认知活动则超越了传统相对偏狭的心性论范畴,不仅指向内省之知和德性的修习,也将宽泛意义上外在世界纳入认知领域和实践范围之内。在这一理论加持下,以“感”为表现的心之认知形式使得诸感官与心直接相通成为可能,据此寓示了先秦儒家致知思想的超验认知进路,有别于康德意义上的经验认知接受形式。基于“感事”所展开的认知活动,使得主体以“感”的方式进入他人和万物,进而获取整全的知觉信念,达致“感通”的认知效果和真理性的知识,从而助力主体追求一种“扩展的知识”。
出处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1,共6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德性认识论视角下的传统儒家致知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2CZX03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