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晚明到清末,每遇严重灾荒时,常有善人刊刻描摹灾情的版画以劝赈济,如万历水灾中杨东明的《饥民图》、太平天国战乱下余治的《江南铁泪图》、丁戊奇荒时谢家福的《河南奇荒铁泪图》等,便为其中翘楚。这类被称为“铁泪图”的救灾图册看似简陋粗率,实则内蕴了丰富的视觉性议题,盖因刊刻者须基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时空和传播情境,通过对视觉秩序的精心设计,让灾情从不可见变为可见;并在观者和灾民之间建构起看与被看之关联,以实现劝赈目的。而在不同年代“铁泪图”的视觉性变迁中,不仅内蕴了刊刻者视觉观念和救世理念的微妙衍变,亦反映出其观看空间与观看行为的历时演进,更折射出晚期中华帝国荒政体制及其权力结构的深刻变化。
出处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160,共17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夏传播视域下中国古代禳灾与共同体观念的建构研究”(批准号:CCNU24ZZ19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