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桐城派内外的方东树--从其与姚鼐“未正师生之称”谈起

Fang Dongshu within and beyond the Tongcheng School:A Discussion Starting from His Inform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ith Yao Nai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方东树一般被视为姚鼐弟子和桐城派在嘉庆、道光间的重要代表之一,但他本人却公开申明自己虽曾从学于姚鼐,但并未正式确定师生名分。这折射出他与桐城派复杂的离合关系。细勘方东树的古文理论与创作,会发现他对桐城派文道论、文用论乃至被视为“桐城派古文艺术论的起点和基石”的“义法说”都既有接受、因袭,也有突破、逸出。这表明桐城派传衍过程中存在建构和解构两股看似相反、实则相济的推动力量,启示我们研究文学流派,不仅要重视其总体面貌和共性特征,同时也要关注流派内成员的复杂构成及其同中之异。
作者 余祖坤 Yu Zukun
出处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4,共14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代别集所附古文评点研究”(批准号:20BZW119)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陈文新著..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83.
  • 2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M].合肥:黄山书社,1989:552.
  • 3(清)平步青著..霞外捃屑[M].北京:中华书局,1959:3册 (782).
  • 4石珂.桐城末学的群体构成与唐宋古文接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6):55-61. 被引量:9
  • 5(清)方东树撰,虞思征点校..汉学商兑 清代学术名著丛刊[M],2018:187.
  • 6李详著,李稚甫编校..李审言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 7(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 全校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23.
  • 8(清)姚鼐撰..惜抱轩尺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237.
  • 9马茂元..晚照楼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06.
  • 10关爱和.义法说:桐城派古文艺术论的起点和基石[J].文艺研究,2004(6):66-73.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43

共引文献2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