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鼎革之际,清朝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传统“忠君”思想与“华夷之辨”之间呈现明显张力。对二者矛盾关系的处理和诠释,直接影响着清朝正统地位的确立。康熙、雍正二帝倡导“尊王”之道,宣扬“有德者可为天下君”“圣人不独见于中原”和“僭王者为夷狄”等观点,逐渐攻破宋以来“华夷之辨”的理论基础,消解了“华夷”与“君臣”的内在紧张。乾隆帝通过褒赞明末殉节臣民,重新塑造以死尽忠的忠臣形象,来宣扬大清臣民效忠大清君主的“忠君”思想。在君臣关系上,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不断诠释和践行“绝对忠君”观,主张臣子无条件忠于君主。质言之,清帝基于维护统治的考量,以“绝对忠君”代替“华夷之辨”,深化了对臣民的思想控制,凸显了清代皇权特色。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49,共8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世纪上半叶清朝的边疆与边政研究”(项目编号:22&ZD23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