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鲁迅1927年6月至8月间的著述中,存在这样一个文本群:《〈小约翰〉动植物译名小记》、《朝花夕拾·后记》及《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三个文本分别处理了非母语的、非文字的以及非现代的三个维度的“他者”。在广义的“翻译”的视野中重新阐释这样一个文本群,可以看到作为现代文学主体的鲁迅在“清党”后被动的沉默里,如何将诸种“他者”内化为自我确认与自我重建的可能性方案。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基金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专项课题“‘非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释”(项目编号:24ZJQN024YB)的阶段性成果。